飲食單調不隻是由貧困引起的,盡管貧困是人們食用一種大宗食物,如大米或小麥的主要原因。對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無知和忽視營養因素的興趣,連同落後的食品配製方法,都起了作用。因此,缺乏維生素A——還可能影響視力,是由缺乏綠葉蔬菜引起的——在最低收入集團並不總是最普遍現象。缺乏維生素B,以及由此造成的腳氣病感染,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增加了,因為人們越來越多地轉向食用白米,這種白米比用土辦法除殼的米味道更好,更容易經營。使食物狀況惡化的另一個因素是儲藏和運輸設施不足。盡管得不到任何統計資料,但眾所周知,大量穀類食物和其他食物因為炎熱和潮濕而損壞,或者被鳥、鼠或昆蟲吞噬。
概括地說,這樣說可能是萬無一失的:普通南亞人簡直沒有足夠食物,即使在攝入的食物超過了饑餓水平的地方,其營養含量一般也不足以提供最低限度的健康保證。最重要的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飲食沒有明顯改善。
南亞飲食中存在的單調性也延伸到衣著方麵。而且,較窮的階層並沒有消費掉接近國民平均數的紡織品。大量的南亞人隻有一套衣服,除了洗澡以外很少換洗。白天黑夜穿著同樣的衣服,因為睡衣、甚至內衣都是很多人負擔不起的奢侈品。雖然南亞大多數地方的氣候溫暖得隻需要非常少的衣服,但是,還是有數百萬人的衣服處於最低健康標準之下。我們也應該記得,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許多地區有冷季,夜間氣溫低,就像南亞其他地方的山區一樣。這裏,那些擁有毛毯的夠幸運的人,必須經常用毛毯來保護牛抵抗寒冷。紡織品的人均消費數字無助於說明這種天天存在的現實。
對南亞大部分地方來說,住房條件像食物和衣服一樣低劣。大多數人生活在粗製濫造、過分擁擠、不衛生、陳設簡陋的房子裏,幾乎沒有任何舒適感。確實,僅次於不充足的食物的低劣住房條件是低生活水平的最明顯的組成部分。住房質量上也存在重要的地區差別。在那些可得到木材的鄉村地區,情況稍好一些,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較小程度上印度和錫蘭的山區即如此。在印度中部和巴基斯坦西部,氣候幹燥,2/3以上的房子是用泥土做成的,這很容易受到侵蝕,遠不能防雨。但是,如果鄉村地區的住房一般不充足,那麼,大城市貧民區的貧窮程度幾乎沒有什麼兩樣。在過去十年裏,城市人口迅速增長,情況已經惡化了。今天,大部分城市人口生活在遠比農村地區更為擁擠、通風更差和衛生設施通常更差的住宅裏.據保守估計,所有城市居民的1/4到一半生活在貧民窟或臨時安排的住處。大量的人甚至還沒有這種可憐的棲身之地,必須睡在紀念碑下和橋下,甚至露宿街頭。甚至一些產業工人也備嚐不衛生的住房條件之苦。在為遷移勞動力——他們被迫離鄉背井——建立的簡陋茅舍中,可能有40到50個男人和1或2個婦女生活在隻獲得許可居住不到這個數目的1/4人數的房間裏。
與住房問題直接有關的是衛生問題。衛生條件之差也是驚人的,但改善緩慢。這在水和汙物處理方麵尤為明顯。在鄉村地區,淺淺的水井通常敞開著,且可能僅僅是地上挖的一個坑。幾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清理水井和其他水源或者消毒。相反,每個村民在用自己的桶打水時,助長了疾病挨家挨戶的傳播。家用水道也用於運送和衝走廢物。由於大多數村莊甚至城市地區沒有排汙係統。廢棄物被扔進小巷或後院,那裏,蒼蠅的繁殖暢行無阻,又被雨水衝入水源。
或許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人類廢棄物的處理。在整個南亞的鄉村地區,普遍做法是在人類居住地附近的田間和樹叢中處理廢物。結果,赤腳走路的人每天都受到鉤蟲的威脅。風一吹,糞土渣滓就刺痛眼睛。下雨時,人類廢棄物中繁殖的寄生蟲衝入河溝水井之中。在有公共廁所的地方,廁所通常修得簡陋而且不幹淨。在許多城市,尤其是在貧民區,衛生設施幾乎不會好一些。甚至可能還要差。根據最近的估計,印度總人口中的大約6%享有保護性的水供應,同時僅3%的人設有排汙係統。在沒有衛生水供應和適當的廢物處理的情況下,南亞蔓延著由不適當的衛生傳播的疾病,這不足為怪。麵對疾病的這種不斷威脅,醫生和輔助保健人員及醫療設施卻很缺乏。通常現有的醫療人員與設施隻為城市中的富人服務。
南亞的燃料和電的供應一般也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最低標準。在南亞所有地方,鄉村幾乎沒有電力。除了幾盞微弱的油燈以外,大多數村莊在日落之後一片漆黑。即使鄉村社會識字率大大提高,且可以得到報紙和書籍,不充足的照明也排除了大量閱讀。這當然阻礙了識字水平的提高和印刷品使用價值的增加。人所共知的具有累積效應的循環因果機製又一次明顯地表現出來。
總的來說,整個南亞地區的運輸也不敷使用。小規模的內河和海岸船運、自行車運輸、馱獸和小船運輸在南亞是重要的運輸方式。確實在道路十分差的印度,牛車可能還仍比鐵路承擔更多的貨物運輸。相對於鐵路運輸而言,公路運輸增加了。僅在少數幾個地區,如馬來亞的道路建設與機動運輸的增長保持同步。貨物和旅客運輸設施的不斷增長是經濟進步所必需的,它不僅拓寬了市場,而且也打破了地區孤立。當然,有一個困難是,運輸設施高度集中於城市化地區。在巨大的農村地區納人改善的運輸和分布網絡之前,地區不平等將擴大,回衝效應將助長鄉村貧困持久化。即使在本國員工控製下,工業也將繼續具有飛地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