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產出與經濟結構
一國之產品及其人民勞動收獲之多寡,在討論南亞的不發達與發展中起著中心作用。我們已經論證,這些因素的水平至多隻是發展水平的大致指示器,這個限製由於缺乏南亞國家的許多統計資料或者現有的那些統計資料質量很差而強化了。在整個這一章,我們將反複強調現有統計資料的極端脆弱性。我們視之為一個重要的科學任務,是因為在關於這些國家的發展問題的分析中,對不可靠的數據天真輕信地普遍加以運用,這嚴重損害了所得結論的價值。
還必須記住,在測定南亞國民收入水平時,簡單地把國民收入直接地同淨地理產量聯係起來常常會導致錯誤。首先,人均國民收入不僅是一個非常粗糙的發展或不發展程度的指示器,而且還存在這種定義總量和彙編資料的方式所牽涉到的一些邏輯困難。例如,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總收益的絕大部分被提出來彙到母公司,利潤歸外國人。但是在獨立以來的日子裏,對這種彙款和股息進行了限製.外國人在南亞其他地方的一些較大財產已被國有化了。對外國人所有的財產課征的稅收已提高了。本國居民已正在擔任較高的行政管理職位,進入過去曾是歐洲獨占的經濟領域,所以,產出和收入之間的差距已有一些縮小。在所有這些指示數字應極謹慎地予以接受時,如果視之為衡量南亞人均產出或“潛在收入”的尺度,它們是有用的。關於後一點,由於本國員工日益接替國家資產的所有權和控製權,這些數據應該變得更現實。
南亞經濟的計算還存在另一個問題。這就是產出的實際評估。大部分經濟是非貨幣的,與市場沒有多大聯係,這就難以對這種物物交易的產量進行估價。在進行估價的地方意味著,貨幣性的和物物交易性的市場上興趣和偏好相同,且若物物交易物品被出售換取貨幣,其價格也相同。
我們的判斷是,印度和菲律賓的資料或許是該地區最好的,印度尼西亞和南越的最糟。其餘的居二者之間。但是連印度的資料也遠未盡如人意,並且,如果菲律賓的資料受到的批評少於印度,這無疑是因為這些資料沒有受到同樣密切的考察。強調資料的脆弱性是極端重要的,因為南亞製訂計劃對觀有資料的依賴性越大,在某些情況下計劃導向的錯誤就可能越嚴重。無論是作為計劃工具,還是作為結果的指示器,這些統計資料都不可靠也不充足。但由於幾個原因,我們還是冒險討論了這些數字。
首先,國民收入數字在這一地區的經濟計劃中起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國民收入變化經常被視為發展計劃成敗的主要指示器。其次,我們已經進行的這種評論揭示了澄清概念,以及改變南亞發展討論的整個焦點的極端重要性。除非偶然,不加批評地把西方概念應用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是不可能明顯地有助於解決南亞的迫切問題的。最後,當然存在這種可能性:這裏提出的證據可能與現實有某種大致的聯係。因此,根據下列假設提出這些數字可能並不是很不合理:盡付闕如了無意,濃墨重彩總傳神。
廣義地說,人均收入的比較表明這一地區最窮的國家——巴基斯坦,估計人均收入每年隻有220盧比——和最富裕的國家——馬來亞,人均收入780盧比——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我們排除格外突出的馬來亞,差距就縮小了。雖然表現出的差別並不是絕對的,但下列排列可能是合理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作為最窮的國家出現,菲律賓、泰國、錫蘭和馬來亞——按上升順序——看來比較富得多。印度尼西亞、緬甸和南越處於二者之間。
個別收入變化率可能更有意義。我們應該注意到:使用的真實總產出概念在各國都不相同。要使這一數據可以比較,這就意味著,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國民收入和某一特定年份的以市場價格或要素成本計算的類似總量之間的關係在各國都是穩定的。這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事實,因為大多數國家現有資料的不完全性,不允許對此進行細致的核查。不過假定這些關係隨時都存在著相對高度的穩定性看來並非不合理;至少不應該存在使比較失去意義的不穩定性。
這些資料似乎表明,緬甸展示了最快的增長速度。但是,這個結論必須受到如下限定:1960年,人均產出水平可能比1939年低15%。還有很大一種可能性:在最近十年,已經出現了停滯甚至下降。印度尼西亞表明,似乎20世紀50年代大部分時間增長迅速。但國民賬戶極不可靠。1966年初出現的形勢表明印度尼西亞幾乎沒有迅速增長的希望。
資料稍微比較可信的南亞國家的總情況大致如下:就人均產出而言,巴基斯坦、泰國和錫蘭相對停滯。但是有一些跡象表明,近年來巴基斯坦已從過去十年的停滯中掙脫出來。在1955年至1962年7年間,馬來亞記錄的人均淨國內生產總值(realgrossdomesticproductperperson)增長略低於7%,但是最近幾年增長率較高。在20世紀50年代間,菲律賓顯示了穩定的十分迅速的人均收入增長,但最近幾年這一指標呈下降的趨勢。在印度,人們認為,1948-1949年的人均收入幾乎比1931-1932年的水平低16%。除了菲律賓和緬甸以外,南亞各國在20世紀50年代間具有非常緩慢而不穩定的人均產出增長。在20世紀60年代的上半期,除了泰國、馬來亞,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除了巴基斯坦以外,這一指標下降甚至變成負數。此外,最近的人均收入水平可能多半在它們戰前達到的最高水平之下。
在試圖清楚地了解南亞各國的經濟結構情況時,普通的方法是把國民收入總和數字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並把來源於每個主要部門的收入同該部門使用的或從該部門謀生的人數聯係起來。不幸的是,關於職業分布的統計資料尤其不可靠的印度尼西亞和緬甸幾十年來幾乎沒有完整的人口普查。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菲律賓的職業分布普查資料被公認為特別薄弱。該地區其他國家的數字也不能認為強一些,因為它們許多被列為“估計數”、“臨時的”等等。因此,我們隻強調農業和非農業類的簡單區別。就是把國民收入總量簡單地分解為由兩部門或三部門組成,也導致了相當異常的結果,這些結果甚至更多地強調了對國民收入或國民產值總數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