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資源開發問題(1 / 3)

人口和資源開發問題

正像世界其餘那些國家一樣,南亞的基本地理特征已經由於氣候、土壤和人口增長而定形了。要補充的一點是西方殖民統治的影響。由所有這些因素推斷出的實質是製定發展計劃時必須視為基礎的經濟現實。

與流行的假設相反,同世界其餘國家相比南亞的人口與土地的比率並不很高,每單位耕地的居民數可與歐洲平均數相比。它隻有中國的一半。當然比日本低得多。真正使南亞與眾不同的是單位農用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單位勞動的產量非常低。整個南亞可能每英畝耕地大約隻生產中國或歐洲的一半產量,大約隻有日本的1/5那麼多。南亞的每英畝的產量可能大致與美國和蘇聯的產量相等。但是,這兩個國家擁有三倍有餘的人均農用土地,且隻動用總勞動力的小得多的一部分十分粗放地耕種土地。

說明南亞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基本事實是農業產量。無論是按單位勞動力,還是按單位麵積土地來衡量,都十分低。畝產同樣低的其它國家具備下列優勢:每個居民占有較大量的土地,從事農業的每單位勞動力占有更大麵積的土地。從這些數字來看,南亞是兩個世界中最差的。

廣義地說,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實行著兩種不同類型的農作。人口較稀少的國家諸如北美、澳大利亞和蘇聯,粗放地使用土地。他們種植的那些種類的作物和種植作物的土地生產了非常低的單位麵積產量;在人口較稠密的人力/土地比率高的地區,諸如歐洲部分國家、中國和日本,集約地使用土地,單位麵積產量高。南亞不適合這兩類中的任何一種,它形成了第三類,非常不幸的一類,就是說,粗放的土地使用與人力/土地高比率相結合。這自然導致了災難性的低營養水平和低實際收入水平。農業產量不僅人均低,而且總勞動力中幾乎有3/4束縛在粗淡食物的生產上,其中穀類食物通常占了攝入卡路裏總量的2/3以上。在南亞,每四個男勞動力中大約隻有一個能夠從事直接食物生產以外的活動,在美國9/10的男勞動力、在歐洲2/3的男勞動力能夠從事非農業職業。

這類全麵比較表明了該地區基本經濟問題的範圍。更具體地說,它們表明,增加土地單位麵積的糧食生產是提高生活水平和支持工業化的必要條件。關於抽調農業剩餘人力將其轉移到工業中去以擴張經濟的說法,是文不對題的。即使根據最樂觀的計算,在最近幾十年裏,工業也隻能吸收人口自然增長的一小部分。實際上,所謂的剩餘人力必須依然從事農業,經濟進步的基礎必須由農業生產集約化來奠定。

南亞一些地區的人口極為稠密,但在另一些地區人口分布卻極其稀少。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區,人口集中程度和西歐高度工業化的地區一樣。印度有一半人生活在不到總可耕地l/4的土地上,l/3集中在6%的土地上。在另一端,廣大區域幾乎還無人居住。

整個地區的這些對比與實行的農作形式密切相關。水稻的栽培(在水中種植稻穀)和種植園作物的栽培(如橡膠、茶和椰子)通常意味著高人口密度。固定的旱地農業(小麥和穀類)和輪作(從一塊地轉移到另一塊地種植)標誌著人煙稀少。人口最密集的水稻區是緬甸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泰國中部的米南低窪地帶、北越的紅河流域和南越的湄公河三角洲。種植園最集中的是錫蘭、馬來亞西部沿岸、爪哇和蘇門答臘,以及菲律賓。巴基斯坦西部、亞洲北部和中部的巨大區域隻限於旱地農業,雖然在東南亞隻有緬甸中部、泰國東北部限於這種類型。輪作主要采取刀耕火種形式,在輪作的地方,首先砍倒小片森林,然後焚燒和種植作物。收獲之後,農民繼續轉移到另一片森林,這種高度破壞性的農作形式出現在這個地區的許多地方,尤其是東南亞大叢林邊緣。

純粹就土地麵積來說。印度次大陸的人口稠密程度是東南亞的兩倍多。但是,如果把人口或靠農業為生的那部分人口同耕地麵積相聯,情況正相反,東南亞看來具有較高的人口密度,這樣,可以預料它背上了更嚴重的人口壓力問題。但是,那裏有更多的水稻和種植園,農業畝產高得多,實際上,除了東印度和東巴基斯坦的水稻區以外,東南亞的農業畝產量比印度次大陸要高l/4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口過分集中的影響。實際上,各國之間農業人均產出差別之大,與所預料的完全一致。人口密集地區也就是更集約地使用土地資源的地區。

旱地農業和輪作區提供了通過灌溉或開墾森林提高生產力的較長期的機會,但這需要有組織的移民和大規模的土地規劃。由於每個地區的人口密度格局適應於該地區的設備和技術,人口自發地、無組織地從高壓力區向低壓力區流動看來幾乎沒有可能。但是,這並不是說該地區的農業資源受到了很充分的利用。印度尼西亞和蘇門答臘的外部島嶼幾乎還沒有著手開發。在老撾、緬甸、泰國和馬來亞,還有大片的可耕土地沒有使用。按照亞洲的標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可用土地貯量確實很小,但是,鑒於現在的低畝產,假如進行了重要製度與態度的改變,農業的高度集約化應該是可能的。

一般認為,就可用土地量而言,從事農業的南亞人太多。然而認為,發展的主要要求必須是通過“抽調”鄉村的過剩人力來降低農業人口密度。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對這一共同看法應該有一些重要的限定詞語:南亞嚴重“人口過剩”,這種人口密度導致了“失業”或“就業不足”,這就是該地區貧困的主要原因。南亞每單位耕地上從事農業的人數確實大大高於歐洲。與歐洲12.3英畝(5公頃)相比,南亞每個農業家庭擁有土地不過4.9英畝(2公頃)。但是,要適當地看待這種比較,就必須考慮農業技術的巨大差別。在南亞大多數國家,人力和牛仍然是惟一的動力來源。像巴基斯坦和印度這些國家,農業技術仍處在中間階段——使用牛的階段。日本由於有先進技術和種子,按每英畝上的男勞力計算,農業人口密度幾乎是南亞的三倍,但其畝產高出五倍。每個從業男勞力的產量大約是南亞的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