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樂章,不過分的快板,奏鳴曲式。鬥爭的規模更趨宏大,並具有百折不回的氣勢。在掙紮和戰鬥中,沸騰的音流彙合成一支英勇的進行曲,勝利即將到來,歡欣鼓舞的音調激勵著人們前進。
貝多芬其他奏鳴曲,如《月光奏鳴曲》、《悲愴奏鳴曲》、《告別奏鳴曲》、《黎明奏鳴曲》、《暴風雨奏鳴曲》等,都是貝多芬向人們展現的得意之作。
貝多芬的協奏曲,也是人們喜歡的一種形式,他在協奏曲形式中將精湛的技巧與交響性結構結合起來。貝多芬使用了言簡意賅的音樂語言,其中剔除了非本質的東西,這種語言遠遠超出了他的時代,大師著眼於以前的音樂從未達到過的深度。
貝多芬作有5首鋼琴協奏曲,前3首屬早期作品(C大調、降B大調、C小調),後2首是中期作品(G大調、降E大調)。
貝多芬的5首協奏曲各有不同的風格。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活力充沛,閃耀著青春的光輝;第三協奏曲顯得悲壯熱情,具有英雄的性格;第四協奏曲詩意盎然,富於浪漫色彩。
第五鋼琴協奏曲作於1809年。當時,由於拿破侖的軍隊圍困了維也納,作品遲遲不能上演,直到1811年,在萊比錫的一次音樂會上,才由施奈德勒鋼琴獨奏,菲利普·舒爾茨指揮首次公演。
第五鋼琴協奏曲也叫《皇帝協奏曲》,由於這部作品富麗堂皇,氣勢豪邁,在當時被人們認為是協奏曲之王,故有此名。
作品演出後,當地的《大眾音樂報》曾評論:“毫無疑問,這是所有已經創作出來的協奏曲中最富於創造力、最富有想象力、最惹人注目的同時也是最精深的一部作品。”
作品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降E大調。開始出現了一個聲勢浩大、氣象萬千的引子,巨大的音流顯示了一種無限壯麗宏偉的氣概。
第二樂章,漸活潑的慢板,B大調。整個樂曲莊嚴肅穆,洗練而深情,充滿虔誠的宗教感情,似乎要淨化人們的心靈,使人們走向作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第三樂章,回旋曲,快板降E大調,作者在這裏將豪華與溫情、英武與灑脫奇妙地熔冶於一爐,創造了鋼琴協奏曲中超群絕倫的一章,是經典之作。
弦樂四重奏,在貝多芬的音樂殿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貝多芬作有17首弦樂四重奏。早期6首承襲海頓的衣缽,但主題寫作不乏鮮明的個性。中期5首更加成熟。6首後期弦樂四重奏的音樂語言已進入圓融之境。
作於1826年的《F大調四重奏》(作品135)是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中最輝煌的一部,也是貝多芬最後的一部弦樂四重奏,次年,貝多芬就與世長辭了。
該四重奏由四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具有堅定有力的性格,第二主題旋律明亮而有光澤,表達了作者對未來光明的憧憬。
第二樂章是具有舞蹈性的快板,充滿著歡樂的情緒。
第三樂章是具有抒情性的慢板。
第四樂章是用卡農形式寫成的終曲。作者在曲首標有“困難的決定”,並寫下幾個音樂動機,下麵都注有“一定要”字樣。
“困難的決定”,是作品中英雄性的再一次體現。作者一生追求共和的理想,堅持以通過鬥爭來達到勝利的思想貫穿在他的作品中,直到他的晚年亦如此。
在貝多芬的一生中,他對代表了人類最優秀品質的英雄、尤其是領導同代人進行爭取自由鬥爭的英雄特別注意。因此,在1808年有人請他為在維也納帝國劇院上演的歌德的悲劇《埃格蒙特》寫作配樂時,他懷著熱情答應了。
歌德戲劇中的英雄人物是荷蘭的戰士和外交家埃格蒙特伯爵,他在16世紀荷蘭反抗西班牙的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埃格蒙特最初為西班牙的皇帝查爾斯五世作戰,從法國手中解放了佛蘭德斯。查爾斯的繼位人菲利普二世決定加緊對荷蘭的控製。
深受西班牙當局寵愛的埃格蒙特最初對站在哪一邊還有猶豫,但終於把自己的命運與同胞們係在一起。他被關押起來,以重大叛國罪被處死刑。
現在,布魯塞爾的城市廣場旁一所宏偉的古建築物上鑲嵌著一塊金屬牌,上麵寫著:1568年6月4日,拉莫拉爾——埃格蒙特伯爵在這附近被斬首,他是菲利普二世極大仇恨和暴虐的受害者。
貝多芬被劇中埃格蒙特對同胞們的演說而激動,伯爵說:“為了你們的家庭而鬥爭,為拯救你們所最珍視的東西而視死如歸——如我所做的一樣。”
在古典悲劇中,英雄人物總是在愛和責任之間受折磨。它來自英雄人物最初的矛盾心理狀態:他應該站在西班牙庇護者一邊呢?還是站在自己的同胞一邊?
貝多芬的《序曲》中可以說預示了這部戲劇並描繪了埃格蒙特在精神上的鬥爭(陰暗音調的慢板引子,弦樂在低音區演奏陰沉的開始和弦,然後以哀傷的懷疑展開)。
《序曲》並沒有在憂傷的曲調中結束,而是進入到有活力的快板,這是一曲“勝利的交響樂”,它描繪了埃格蒙特最後時刻欣喜若狂的幻想,描繪了他對自由和正義的最後勝利的信仰和歡樂。激動人心的號角聲突出了結束時的英雄性情緒。
雖然貝多芬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器樂領域裏取得的,但他也豐富了主要的聲樂形式。在他唯一的一部歌劇《費德裏奧》裏,講的是妻子的忠誠、人的自由和挫敗那些害人者的故事。但貝多芬的想象還是受到了舞台的限製,這就是《費德裏奧》未能解決的問題。
這部歌劇共有三稿。1804—1805年寫第一稿,1805年11月修訂為第二稿,1806年3月演出於維也納劇院。1814年又修訂為第三稿。
這部歌劇劇情是這樣的:
貴族唐·弗洛列斯坦因反對暴政而身陷囹圄,政敵皮查羅陰謀將他慢慢餓死在獄中。弗洛列斯坦的妻子利奧諾拉為營救丈夫,女扮男裝,化名費德裏奧混入監獄,充當獄卒的助手。
由於費德裏奧的細心照料,弗洛列斯坦幸免於死。最後,當正直的國務大臣要查監,皮查羅懼怕陰謀敗露而決意親自殺害弗洛列斯坦。
這時,費德裏奧奮然舉槍保護丈夫,使皮查羅不能下手。隨即,國務大臣到,費德裏奧明示自己的身份,並為丈夫申訴冤情,終於沉冤昭雪。
歌劇前後共創作四首序曲,其中三首取名為《利奧諾拉》,一首為《費德裏奧》。第三首《利奧拉序曲》,是運用主題材料與結構概括地表現歌劇內容的一部偉大的序曲,是全歌劇的縮影,也是當今歌劇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
開幕前奏的《費德裏奧》序曲緊扣全劇主題,突出表現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歌頌了她對愛情的忠貞和不屈精神。
序曲的引子以兩個對比的音樂形象——利奧諾拉的果斷、剛毅的動機和弗洛列斯坦的悲歎音調——的交換更迭作為開端。
接著由弦樂的震音和弦,烘托出牢獄中的陰森、不祥的氣氛。繼而,呈示部出現了英雄性格的第一主題,剛中見柔,顯示出女主人公喬扮男裝後的精神風貌。
展開部以第一主題的材料加以發展。輕柔纏綿的音響,顯示出主人公的女性柔情,生動地刻畫了利奧諾拉與弗洛列斯坦之間真摯的愛情。
隨後,呈示部的主題再現,引子中兩個對比的音樂動機複出,但已不是絕望的呻吟,而是細膩地表現了主人公在勝利時刻悲喜交加的複雜心理,並在勝利凱旋般的輝煌音響中結束。
歌劇的聲樂部也很出色,如第一幕中,當利奧諾拉在暗中得知皮查羅要殺自己丈夫的陰謀時,情緒異常緊張,唱了一段富有戲劇力量的宣敘調,很好地表達了她的憤慨情緒。接著,又唱了一段美麗、動聽的詠歎調《來吧,希望》,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忠貞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信念。
貝多芬的創作活動持續了35年之久,他為了達到完美的境界,進行了不斷的奮鬥。他在他的事業的最後階段時說道:“我感到好像隻寫過幾首樂曲。”
在逝世前一年,貝多芬說道:“我希望再為世界寫出一些偉大的作品。”他對自己的命運充滿信心,但他懂得真正偉人的謙遜。
“真正的藝術家是不傲慢的。不幸的是,他知道自己的藝術是無止境的,他不清楚他離目的地還有多遠。
也許當別人稱讚他的時候,他卻為了還未到達像遠方太陽那樣的更高才華所召喚過他的高度而哀傷。”
貝多芬知道,不是空想就能達到目的,而是需要內心的鍛煉才能抵達自由境界。他的音樂是在為自己才能的充分發揮而進行的普羅米修斯式的鬥爭中產生的。
他的音樂表現了巨大的力量,是對一種征服一切的願望的肯定。
“聽!命運在敲門——”
怎——樣——把——門——打——開……
再說到了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時期的另一種文藝思潮——浪漫主義開始湧現出來。
隨著工業革命,不僅生產出了更廉價、更靈敏的樂器,還使管樂器作了重要的改進。這大大地推動了浪漫主義音樂音響的發展。
社會的逐步民主化,使音樂從宮廷和教堂裏轉移到公共的音樂廳,管弦樂隊擴大了規模,提高了能力,這使作曲家獲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富於變化和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
對民間傳說的興趣和民族主義潮流的高漲,促使浪漫主義音樂家采用自己祖國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結果,一些民族的風格出現了,在歐洲音樂中開拓了新的領域,極大地豐富了歐洲音樂的旋律、和聲和節奏。
浪漫主義時期的旋律,都是易於哼唱的,這個時期的音樂家要盡力讓他們的樂器“歌唱”。浪漫主義的交響樂、協奏曲和其他器樂作品中的主題常常被改編成通俗歌曲。
浪漫主義的旋律具有一種抒情性,使音樂直接訴諸情感。舒伯特、肖邦、威爾第及同代音樂家的曲調持久不衰便是證明。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作曲家努力尋找一些音樂的新的組合,這些組合比他們的前輩所習慣的要更加不諧和。瓦格納就是我們將要了解的“半音和聲”的領袖。使用半音和聲的傾向,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特點之一。
浪漫主義者期望能最大程度地強烈體驗到各種感受,他們被文學、音樂和繪畫所陶醉。這樣,浪漫主義的音樂穩步向文學和繪畫靠近,也就是汲取音樂領域之外的要素。
就音樂和語言的結合來說,當然是浪漫主義詩歌與戲劇的結合最為恰當。所有這些傾向的結果,使浪漫主義音樂產生出和其他藝術一樣的強大力量。
夢想與激情,生與死,人類與命運,神與大自然,自由與渴望,善與惡等,都是浪漫主義所不可缺少的。
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征是強調個人的自我表現,是一種個性化的、理想化的、富有詩意的、感情重於理智的音樂。
歐洲的浪漫樂派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820—1850)、中期(1850—1890)和後期(1890—1910)。
早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是:韋伯、舒伯特、柏遼茲、門德爾鬆、舒曼和肖邦。
卡爾·瑪裏亞·恩斯特·馮·韋伯(1786—1825),是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創始人。他出生在一個旅行劇團領班的家庭,父親是軍官和演奏小提琴的業餘音樂家,母親是歌劇歌手,他的三位堂姊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其中,他的二姐康斯坦查(1763—1842)是著名作曲家莫紮特的妻子。
韋伯從小就隨父母在各地旅行演出,對戲劇非常熟悉,對德奧的民間風俗也有很深的體驗。他10歲學彈鋼琴,12歲就開始創作歌劇。
1813年,韋伯先後任布拉格歌院和德累斯頓交響樂團常任指揮,作風嚴謹仔細,從舞台調度到服裝設計、燈光安置,甚至劇院經營,他都親自過問。
在他的主持下,這兩個院、團成就卓著,由此成名。在韋伯短短的一生中,所作的歌劇數量不下10部(包括未完成和已散失的)。
在德國歌劇發展史上,韋伯的代表作《自由射手》,被公認為德國第一部民族歌劇。這部作品是以德國民間題材,用德國歌唱劇形式寫成,音樂接近德國民謠,配器充滿浪漫氣氛。
這部浪漫歌劇取材於J.A.阿佩爾和F.勞恩的鬼怪小說。歌劇的第二幕狼穀一場,由說白和背景音樂構成配樂朗誦。它描寫青年獵人馬克斯半夜裏在狼穀中練魔彈,音樂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序曲係統地采用歌劇音樂作為主題,成為浪漫主義音樂語言的典型音調。
韋伯的歌劇《歐麗安特》和《奧伯龍》(前者作於1823,後者作於1826)也都取材於神話傳說,音樂洋溢著浪漫色彩。《奧伯龍》的序曲和女高音詠歎調《大洋,你這雄偉的巨人》現已成為膾炙人口的音樂會曲目。
韋伯還作有交響曲、序曲、協奏曲(樂隊作品)、奏鳴曲、賦格曲、變奏曲(鋼琴作品)和康塔塔、彌撒曲、奏獻經(聲樂作品)等。他是卓越的鋼琴家,而鋼琴曲《邀舞》最受人們歡迎,現在已是家喻戶曉的音樂會的曲目之一。韋伯就暫時介紹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