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梅特涅實行反動統治,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封建勢力在德意誌各邦複辟。貝多芬對此深惡痛絕,加上貝多芬年老體弱多病,他的創作生涯陷於停頓。他在1816年的筆記本上寫道:“我沒有一個朋友,孤零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1817年後,貝多芬又開始了他的新的作品創作:時間不能等找,無以結局怎樣,音樂我唯一的伴侶。
1820年,《費德裏奧》經過幾年的間歇,又重新在皇後命名日的節日裏上演。劇院經理特邀貝多芬親自指揮這一演出,但偉大的貝多芬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樣,精神抖擻地走上指揮台,他的耳朵完全聾了。
晚上,貝多芬走進包廂,昂首挺胸,像往常一樣高傲。他,聾子,今天才第一次這樣欣賞自己的作品。他的眼睛如同耳朵一樣,音樂巨浪一股股向他襲來,如同海洋裏駕著的音樂之舟——直到歡呼喝彩。
《費德裏奧》的演出成功,使得劇院經理產生了一個設想,請貝多芬再給一個新歌劇譜寫音樂,但劇院經理失望了,貝多芬正在創作世紀性的作品:《第九交響曲》。
一次詩人格裏爾巴采爾去拜訪貝多芬,看到他正在作曲,就說:
“這的確令人驚奇!我本來相信,您再也不會寫交響樂了。”
“因為我以前最後的一曲已經過了11年了。”貝多芬躺在床上笑著。
“我覺得您的第八交響曲這一奇妙作品已經把生活的高度和深度都吸收盡了,已經達到了頂峰,不可能再向上攀登了。”
“您是位詩人,格裏爾巴采爾先生,我們等著看吧,這部作品也許爬得更高些。”貝多芬自信地說。
1824年2月,《第九交響曲》完成了。貝多芬在想這部作品是否在維也納演出。因為近年來庸俗的音樂充斥著維也納。於是他想把作品送到柏林去演。
維也納愛好音樂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驚慌失措,覺得這是維也納的恥辱。於是,維也納人聯合起來,以盛大莊嚴的儀式呈送給貝多芬一封請願書:
“奧地利居民中還沒有喪失莫紮特、海頓在他們故鄉懷抱中所創造出來的偉大的、永垂不朽的精神,而且讓他們快樂倍感驕傲的是,莫紮特、海頓,還有尊敬的您——貝多芬,神聖的三位一體,是音樂聖殿裏的最高象征,在祖國土地的中心一直放出異彩。
令人痛心的是,在這最寶貴的王國聖地上,庸俗的東西濫用了藝術的名稱和符號,而且在卑劣的演奏中使聖徒對於至善至美的意義,逐漸暗淡以至於消失。
……大家所有一切的希望和誌願都是迫切希望能聽到您那和諧的聲音,請您給我們以滿足吧!”
這一番話,打動了貝多芬的心,《第九交響曲》使維也納得救了。1824年5月,《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凱特納門劇院舉行首演,盛況空前。
音樂開始了:
從神秘的朦朧中,空洞的五度音逐漸升起,命運擋在了人與塵世的幸福之間,向人喊道:你應該受罪,應該受罪!但是人類精神的巨大力量起來反抗。隻要是人們所願意、所能做到的事,都全力以赴地去抗爭,幸福不是已經在微笑了嗎?啊,那是妄想。
於是,失望籠罩著人,彷徨、迷惘籠罩著人。可憐的盲目者,去尋找你可以安慰自己的地方,啊,就在你的內心,你的內心。
如果你的上帝深入你的心,又完全地充滿它,請虔誠地服從上帝的旨意吧,他會給予你和平,使你成為上帝之子的。
現在一切威嚇你的聲音消滅了。如果你由於感恩的啟示而覺醒過來,失意再次捉弄你時,你會看到生活的黑暗勢力再也到不了你的身邊了。
你站在光明的高處。而在下麵深處懵懵懂懂的人群,向你從前一樣,在惶惶不安的恐懼中。那麼,請你呼喚你的雄鷹,向著人群唱一支歡樂的歌吧。這是上帝要傳給人的歌。你唱給弟兄們的情意和人類的愛,啊,給他們唱來自上帝的聲音:
互相擁抱吧,億萬的人!
這一親吻,遍及圜宇!
兄弟情誼,超乎星際一個親愛的父親必然常存!
那雄鷹翱翔而下,盤旋在人們頭頂上,他們靜靜在聽著使命的歌聲,音樂大作,歡樂之歌,人類之歌,你的上帝之歌。
演出結束了,但是沒有一點聲音,怕針落到地上的聲音,人們的臉上掛著淚珠,眼睛直直地盯著那舞台,那已空了的舞台,他們不知自己在幹什麼。
突然的迸發,你曾見過這樣的歡呼喝彩嗎?你曾見過這樣的場麵嗎?人們顧不得擦掉那滿臉的淚痕,擁抱歡呼:
貝多芬!貝多芬!
上帝之子!音樂之子!
但是,他什麼也聽不見了。有人輕輕地推了他一下,貝多芬這才回到現實中來,當他看到人們的歡呼時,他微笑了。
在貝多芬的餘年,為了表達所追求的理想,他作了不懈的努力來駕馭自己的藝術。當時的音樂家和批評家可能會對他的思想吹毛求疵,但他的勝利是確定無疑的。
不斷增多的觀眾,尤其是年青一代,響應了他那強有力的音樂。他的生活表麵上是平靜的,但他的煩惱卻不斷增加。
先是和弟媳爭奪監護權,後又因侄子不爭氣,他雖把嚴父般的愛全部傾注在他的身上,但他的侄子卻離他越走越遠,使他無比煩惱。貝多芬不得不停止他的創作,來處理這一件又一件煩心的事。
但所有這一切構成的緊張的內心生活,雖給貝多芬的精神生活帶來了負擔,卻使他產生了極為深刻的洞察力,並為音樂藝術開辟了新的領域。
天才的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走著,思索時兩道濃眉緊鎖,不時地停下來和大自然對話,並在速記本上匆匆記下一個又一個樂思。他是聾子,是的,他是聾子。但你知道這偉大的頭腦裏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麵呢?
1826年12月,一次他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乘敞篷馬車出行,引起重感冒,導致肺炎,並發水腫。雖動了幾次手術,均沒有好的效果。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時45分,請記住這個日子,一顆神聖的音樂之星隕落了,我們的貝多芬,走時才57歲。
3月29日出殯,送葬人二萬餘人,遺體葬於慰靈公墓。
貝多芬是音樂最高級的建築師,他是集古典派大成,開浪漫派先河,對西方近代音樂有深遠影響的偉大作曲家。他的天才在奏鳴曲——交響曲的思想結構中得到了表現。他的速記本顯示了他的構思是怎樣形成的,也顯示了他將這些素材創作成音樂作品要付出多少艱辛。
貝多芬曾說過:“我的樂思是不招自來的——在空曠自由的大自然裏,特別是在森林裏——在寂靜的晚上——在清新的早晨。
“我經常在頭腦裏醞釀很長時間,常常要改變、拋棄、尋覓,直到我滿意為止。然後開始加工,從寬處、窄處、深處、高處,反複測驗。我在精神上看著、聽著這展開的整個形象,一切就像在眼前。我的工作就隻剩下把頭腦裏的東西照抄下來。”
貝多芬的晚期重要作品有第八、第九交響曲、《莊嚴彌撒》,最後6首弦樂四重奏(OPP.127,130,131,132,133,135),最後5首鋼琴奏鳴曲(OPP.101,106,109,110,111)等。
貝多芬一生中,有各種體裁的作品幾百部,最重要的作品是9部交響曲、32首鋼琴奏鳴曲、17首弦樂四重奏、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歌劇《費德裏奧》和《萊奧諾拉》、《埃格蒙特》、《莊嚴彌撒》。
貝多芬認為交響樂是向人類致詞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響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戲劇,它們以席卷一切和激動的氣勢肯定了生活,成為正在上升的民主藝術的巔峰。
貝多芬的9部交響曲屬於三個創作時期,下麵我們簡要介紹其中8部,第三交響曲我們作重點介紹。
第一和第二交響曲雖是步海頓和莫紮特後塵的早期作品,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英雄性格已初見端倪,音樂語言的創新之處已為保守的聽眾感到不能容忍。如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引子部分,當時的批評家大加非議,說這是一幅“驅海頓於荒誕境地的漫畫”。
第二交響曲是一部朝氣蓬勃、生意盎然的作品,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從中體會到了“對人生保持著最美麗的幻想的高貴的心所具有的青春的熱忱”。
第四交響曲清新純樸、明朗歡快,具有民間音樂的親切感。
第五交響曲世稱《命運交響曲》,這部作品是人民群眾向專製暴政進行英勇搏鬥的戰歌和凱歌,表現了悲壯激昂的戰鬥熱情和剛毅豪邁的英雄氣概。
第六交響曲又稱《田園交響曲》,是最早的標題音樂。
1.到達鄉村時所喚起的快感。
2.溪邊景色。
3.鄉民歡樂的聚會。
4.暴風雨。
5.牧歌。暴風雨後的愉快和感激心情。
這部作品著重抒寫了人的感情狀態和田園生活的意境。
第七交響曲的四個樂章,都有鮮明舞曲節奏,被瓦格納稱為“舞蹈的禮讚”。主要表現了生氣勃勃的樂觀精神。
第八交響曲是一部天真爛漫、充滿諧趣的作品,用貝多芬的話,就是“小交響曲”。它是9部交響曲中篇幅最小的,音樂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創作的頂峰。它那宏偉的構思和開浪漫主義先河的表現手法,是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樂章表現了腥風血雨般的艱苦鬥爭的生活。第二樂章是動亂的現實世界與和平生活的憧憬兩相對照,告訴人們愛好和平吧。第三樂章是沉浸在深思熟慮中。第四樂章用席勒的歡樂頌作結尾,歌頌歡樂,歌唱美好的明天。
貝多芬一生崇尚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曾說:“我熱愛自己,甚過愛其他一切。”所以,他真心擁護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並於1803年創作了一部交響曲《第三交響曲》,準備獻給他所崇拜的革命英雄拿破侖。
同年10月,這部作品總譜出版,題目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人物而作。
該曲是作者創作中,是交響音樂史中的偉大裏程碑,它第一次展現了作者的英雄主義創作思想。作品的篇幅極其龐大,情緒激憤,音響如火山爆發一樣。
對這一劃時代的巨作,封建貴族極其反感。第一次演出時,樓座上曾發出一種怪叫:“隻要停下來不演奏,我可再加一個銀幣!”盡管如此,也絲毫無損這部作品的偉大光輝。
全曲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揭示了英雄性格的各個側麵以及戰鬥的業績。英雄經過浴血奮戰,不幸身負重傷跌倒在地。聽!遠處響起圓號的主題片斷,象征英雄正從地上爬起,重新投入戰鬥。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羅曼·羅蘭說這是“全人類抬著英雄的棺材”。樂章分三部分,開始部分表達了深切的悲痛情緒,中間部分好象是在回憶英雄生前的戰鬥業績,最後部分,音調時斷時續,送葬的人們已悲痛得泣不成聲了。
第三樂章,諧謔曲。音樂充滿了活力和樂觀情緒。一個英雄倒下了,但千百萬人站起來了,你看,光明就在不遠處。
第四樂章用主題變奏曲寫成。表現了人民群眾慶祝勝利的狂歡場麵。
《第三交響曲》不愧為一部取精用宏,氣勢磅礴的作品,它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一次革命的飛躍。
在貝多芬的藝術中,鋼琴曲占據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與被稱為《舊約全書》的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對應。
在貝多芬的鋼琴曲中,力度的對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區的位置、切分音以及強有力的漸強都是貝多芬鋼琴風格的基本特征。
貝多芬是一個高明的建築師,他運用無窮的智慧和思想,把最簡單的素材,建造成高聳雲天的大廈。
如《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也叫《熱情奏鳴曲》,作於1804至1806年間。貝多芬認為這是自己最好的一首鋼琴奏鳴曲,並獻給他的崇拜者弗蘭茨·勃倫斯維克伯爵。
“熱情”的名稱是漢堡出版商克朗茨所起,由於它確切地說出了該曲的本質,因此沿用至今。評論家把該曲比作“火山的爆發”、“火山般的奏鳴曲”、“花崗石河床中的火流”,總之,離不開火一樣的熱情。
樂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很快的快板,奏鳴曲式,是英雄和熱情形象的發展。第一主題表現了壓抑的情緒和對光明的期望,陰森的命運引起了強烈的反抗。第二主題表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但理想很快破滅。在進一步展開中,不可遏製的熱情和尖銳深刻的鬥爭像洶湧澎湃的怒濤一樣掀起了壯闊的波瀾。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變奏曲式。與第一樂章的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靈魂並沒有被痛苦折磨死,仍能夠享受美感,並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
(讚歌式淳樸的主題後麵,跟著三個變奏,節奏逐漸活躍)。從沉思中活動起來的心靈,克服了痛苦不安和失望,意誌又堅強起來。但現實是無情的,就像一位勇敢的戰士,匆匆看了一眼燦爛的晚霞。晚霞對他說:“戰鬥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