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思維過程的一般方法

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是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一般化與具體化。實際思維過程中,不可能單純、孤立地運用某一思維方法,而是以一種思維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的多種思維方法的共同作用,並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體現出來。因此,暴露數學邏輯思維過程,就是要——

1、展開概念——不要簡單地給定義。

概念可以看作是濃縮了的認知點。它是由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的結果,而飛躍的實現要經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的邏輯加工。因此,概念教學應當完整地體現這一生動的過程,引導學生去揭示隱藏於知識之中的思維內核,緊緊扣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逐字逐名地剖析和領悟其本質屬性。

2、延遲判斷——不要過早地下結論。

判斷可以看作是壓縮了的認知鍵。數學定律、定理、性質、法則、公式、關係、規律等結論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判斷。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些結論的探索、發現、推導的過程,弄清每個結論的來龍去脈和因果關聯,從而使學生看到某個判斷時,能像回憶自己參加過的有趣故事那樣津津樂道。

3、激活推理——不要呆板地找關聯。

推理可以看作是壓縮了的認知鏈。激活推理就是要使已有判斷上下貫通、前後遷移、左右逢源,盡可能從已有判斷生發眾多的思維觸角,促成思維鏈條的高效運轉,不斷推出一個個新的判斷。

下麵介紹一個教學片斷

〔教例一〕“麵積的意義”

師:這根鐵絲長4分米,把它彎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將這一支粉筆放在上麵,馬上就往下掉了(演示)。誰能想個辦法使粉筆放在上麵不掉下來?

生:在空心正方形裏嵌進一塊正方形紙板。

師:想得真好!加進的這張紙板就是給空心部分填補了一個“麵”(板演麵)。

(這裏借助演示和講解,十分巧妙地引進了“麵”的概念。)

師:我們周圍很多物體都有麵,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課本麵、課桌麵。

(學生動手摸)

師:這些物體的麵叫“物體表麵”(板書)。

師:看一看,課本表麵跟課桌表麵哪個大?

生:課桌表麵比課本表麵大。

師:對。物體表麵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麵積(板書)。

師:像剛才說的課本表麵的大小就叫做……

生(齊):課本的麵積。

(用同樣的教法,得出:平麵圖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麵積。)

師:誰能將這兩句話概括成一句話?

生:物體表麵或平麵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麵積。

(教師板書)

類似的通分的意義、三角形的定義等概念均可通過“展開”的方法,暴露邏輯思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