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應用題的方法

應用題教學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教給學生思考應用題的方法十分重要,這無疑是交給了學生一把思維的鑰匙。現將主要方法介紹如下,供大家參考。

字斟句酌讀一讀。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讀通、讀懂題目是解答應用題最根本的前提。學生解答每一道應用題時,我均提醒他們再三讀題:初讀——了解題目所述情節,包括事件及其經過、結果等;細讀——掃除題目文字障礙,將關鍵性(重點、易混、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做上不同記號,然後一一消化理解;深讀——明確題目思考方向,如此題屬於哪一種類型,與哪些自己所見到的事物、所學過的知識有關,要不要畫個圖,分幾步做,用些什麼方法等。

圖文結合畫一畫,畫圖能夠十分直觀、簡潔地反映出應用題數量之間的關係,有利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操作,去試做,去想象。我經常告訴學生,凡是應用題思考受阻時,均可畫圖幫助理解,或畫線段圖,或畫幾何圖,或列表格,或畫簡筆畫(實物示意圖)等。

弄清順序理一理。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重新調整應用題的結構,使“數理”能與“事理”方向一致,便於學生理清頭緒,很快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如:“修一條2000米長的公路,修38天後還剩下800米,平均每天修了多少米?”這道題結構有點變化,學生不易理解,可引導學生順著事理想:事情是“修路”,情節是“一共的—→修了的—→還剩的”,至此“大數量關係”就顯而易見了,問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屬於“修了的”部分,因此要先求出“修了多少米”,再除以已修的天數就算告成了。

抓住聯係找一找。有些題目,直接從有關字、詞、句中就能找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係,尤其是“關係句”就象一座橋梁一樣,抓住它即可由此及彼。如:“一年級有學生137人,比二年級少26人。一、二年級共有學生多少人?”求“一、二年級共有學生多少人”,需要知道一、二年級各有多少人,根據“比……少……”的關係句,將一、二年級聯係起來,可分三步自問自答:①誰知誰比?②誰是大數誰是小數?③求什麼數,用什麼法?如此一一推理,學生很快就能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