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視失敗為成功的轉機
一位學者指出:懼怕失敗是我們社會的一種強大恐懼心理,從孩童時期別人就向你灌輸這種恐懼感,而這種恐懼往往將終生陪伴著你。
你或許會驚奇地得知,世界上並不存在失敗。所謂失敗,隻不過是別人對你應該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沒有必要事事都按別人的意圖去做,你也就不會失敗了。
然而,有時你根據自己的標準也未能完成某項具體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不要將這件事與你的自我價值等同起來。你在某一具體事情中的失敗並不等於你作為一個人都失敗了,你隻不過是在某一具體時刻中未能成功地進行某一具體嚐試而已。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來自我們文化傳統中最具有自我毀滅性的四個字,你成千上萬次地聽到並使用的這4個字——“盡力做好”!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做什麼事,盡力做好。”可是,如果一般騎騎自行車郊遊,或到公園去隨便散散步,又有什麼不對的呢?在你生活中,為什麼不能僅僅去做一些事情,而並不“盡力做好”呢?“盡力做好”這種誤區心理會使你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的活動。
哈佛大學畢業的柯維致力於成功學的研究,他曾接待過一位18歲的高中生,名叫盧安。她滿腦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個標準的全優生,踏進校門以來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的時間拚命讀書、做作業,因而沒有時間過自己的生活。她簡直就是一架儲存書本知識的計算機。可是,盧安非常羞於和男孩子接觸,長到這麼大還從未同男孩子拉過手,更別說約會了。她養成了一種神經性抽搐的習慣,每當別人談及她性格的這一方麵,她的麵部就會抽搐。盧安一心想做一個成功的學生,並因此而忽略了全麵發展,在詢診中,柯維問她,在她生活中什麼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識,還是你的感覺?”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盡管她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她卻缺乏內心的安寧,而且實際上非常不幸福。在詢診之後,她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她用學習課程的頑強精神來學習新的思維方法。一年之後,盧安的媽媽打電話給柯維,說她女兒在大學一年級英語考試中有生以來頭一次得了個3分,她非常擔心。柯維告訴她,這是件大好事,正說明她女兒在其他方麵開始有所用心,說明她在全麵發展;當媽媽的應該帶她到飯館裏好好慶賀一番。
溫斯敦·丘吉爾曾講過一句著名的話:“唯盡善盡美者為上”,這句格言的含義就是兩個字:癱瘓。
柯維指出: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拚命做好,這會使你自己陷入癱瘓。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如果你為自己製訂盡善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人。它也許隻適用於上帝,但你作為一個人,不必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將自己的價值與成敗等同起來,必然感到自己是毫無價值的。想一想托馬斯·愛迪生,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他的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探索者,並停止用電燈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並沒有認輸。
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敗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們甚至可將其視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說的那樣:“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將‘一事成功,事事順利’改為‘一事成功,事事失敗’,因為我們從成功中學不到任何東西。惟一給我們以教益的便是失敗。成功僅僅堅定我們的信念。”
3笑傲挫折,永不放棄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如果去嚐試,後果將會怎樣?”這種想法本身是與成功作對的一個敵人。
成功的敵人總是讓我們去想:“如果我失敗了,那怎麼辦?我去試過了,但沒能成功會怎樣?”它會使你放棄努力。
有一位戰勝了這個對手的人,他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哈佛的學子,也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發。
那是在1832年,當時他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他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他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第二年,即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憔悴,數月臥床不起。在1836年他還得過神經衰弱症。
1838年他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要是你處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放棄努力?他雖然一次次地嚐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他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他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這個人嚐試了無數次可隻成功了2次。要是你處在他這種境地,你會不會早就放棄了呢?
這個在9次失敗的基礎上贏得二次成功的人便是阿伯拉罕·林肯,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阿伯拉罕·林肯遇到過的敵人你我都曾遇到。他麵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願放棄,所以他成功了。
4做出積極的反
應,把逆境轉化成祝福一個成功者不但要勇於麵對失敗,而且還要會對失敗做也積極的反應,把逆境轉化為祝福,隻有這樣,才能不怕失敗,直視失敗、改造失敗,為己所用。
某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指出: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而是我們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所做出的反應傷害了我們。當然,某些事情可以在肉體上和經濟上傷害我們並會引起哀傷。但我們的品性,我們的基本本體根本不必受到傷害。事實上,我們最困難的經曆已成為鍛煉我們品格並培養我們的內在力量以便在將來可以自由應付困難環境並激勵他人也這麼做的熔爐。
我們都遇到過在極為困難的處境中保持著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個人,他們或患了絕症或有嚴重的身體殘疾。他們的正直激勵著我們!給他人印象最大和最持久的東西莫過於意識到某人超越了痛苦,超越了環境,他所體現和闡述的價值激勵、美化和鼓舞了生活。
並不是每一種不幸都是災難,逆境常常是一種祝福。周圍的困難不但會教導,而且會振作我們去迎接未來的鬥爭。基裏奧雖然是希臘的一個奴隸,但很有藝術天才,他就是那個能把逆境轉化為祝福的人。
當他正從事一組雕塑的創作時,希臘頒布了一條法律:奴隸搞藝術創作要判死刑。
怎麼辦?基裏奧把他的整個身心、靈魂和生命都投進到這雕塑上了。
基裏奧拉——基裏奧的姐姐,和他的弟弟一樣,感到了巨大的打擊。但她鼓勵弟弟說:“到我們房子下麵的地窖去,我給你點燈,給你糧食,繼續工作吧,上帝會保佑我們的。”
在地窖裏,基裏奧在姐姐的保護和參與下,夜以繼日地進行著他那光榮而危險的工作。
不久,在希臘的雅典舉行了一個藝術展覽會,由政府顯要兼藝術家波力克主持,希臘當時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亞斯、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及其他有名的大人物都參加了。大師們的作品都在那兒,但是,有一組雕塑,比其餘所有的作品都漂亮得多,它好像是阿波羅什自己的作品。這組大理石雕塑吸引著所有人的注意。藝術家們同聲讚歎,心服口服,沒有一點妒意。
“這雕塑是誰的作品?”沒有人說話。傳令官又重複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人回答。“怪了,難道這是一個奴隸的作品嗎?”
在一陣劇烈的騷動中,一個衣發散亂了的美麗少女被拖了出來,她緊閉著嘴,眼中閃爍著堅定的神情。官員們喊著:“這姑娘知道這組雕塑,我們肯定這一點,但是她不肯說出雕塑者的名字。”
人們問基裏奧拉,但是她不說話。人們告訴她,她這樣的行為是要被懲處的。但是她還是不說話。“那麼,”波力克說,“法律是強製的,我是執法大臣,把她關進地牢去!”
這時,一個留著長發、麵容憔悴,然而眼中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年輕人衝到了波力克麵前:“放了她吧,我是雕塑者。那組雕塑是我的作品,一個奴隸雙手的勞動。”
人們鼓噪起來,他們呼喊著:“下地牢!下地牢!該死的奴隸!”但是,波力克站了起來:“不!隻要我還活著,就要保護那組雕塑!是阿波羅神用這組雕塑告訴我們,在希臘,有比一條不公正的法律更崇高的東西。法律最崇高的目標就是保護和發展美好的事物。雅典之所以能聞名世界,那就是因為她對不朽藝術的貢獻。這位年輕人不應該讓他下地牢,而應該站在我的身邊!”
終於,在人們的麵前,波力克的助手阿士巴莎把手裏標誌勝利的橄欖冠戴到了基裏奧頭上,而且,在許多人的拍手讚同聲中,阿士巴莎親吻了基裏奧那勇敢而深情的姐姐。
基裏黑是成功的,他具備了一個成功者的素質:敢於麵對失敗,會把逆境轉化成祝福,我們要想成為未來的成功者,就得與他一樣,學會他所具有的素質。
5堅持目標就能扭轉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得有個目標,並為之奮鬥,最終成為一個成功者。可往往成功者又有幾人,終究原因,往往是他們不能堅持目標,半途而廢。
哈佛大學畢業的柯維指出:目標可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引導我們努力的方向,至於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就全看我們是否能始終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柯維經常給別人講述已經過逝的邁克·蘭頓的故事。邁克就因為能夠堅持而扭轉了自已的人生,他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就是有時候我們雖然未能達到某個目標,可是隻要方向對,最終卻可能達到較先前更大的目標。何以他在世時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喜歡?因為他表現出了我們這個社會最崇高的價值:重視家庭、熱心公益、為人正直、不畏艱難和關愛社會。
邁克的奮鬥事跡照亮了許多人的人生之路,成為整個美國社會所景仰的英雄。
邁克·蘭頓生長在不正常的家庭裏,父親是個猶太人(十分排斥天主教徒),而母親卻偏偏是個天主教徒(卻又十分排斥猶太人)。在他小的時候,母親經常鬧著要自殺,當火氣來時便抓起掛衣架追著他毒打,就因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所以他自幼就有些畏縮而身體瘦弱。然而日後當他在那部電影影片——《草原上的小屋》中卻扮演了那個殷格索家庭的一家之主,堅毅而充滿自信的性格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邁克的人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
在他讀高中一年級時的有一天,體育老師帶這一班學生到操場去教他們如何擲標槍,而這一次的經驗就此改變了他後來的人生。在此之前,不管他做什麼事都是畏畏縮縮的,對自己一點自信都沒有,可是那天奇跡出現了,他奮力一擲,隻見標槍越過了其他同學的紀錄,多出了足足有30英尺。就在那一刻,邁克知道了自己的前途大有可為,在其日後麵對《生活》雜誌的采訪時,他回想道:“就在那一天我才突然曉得,原來我也有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的地方,當時便請求體育老師借給我這支標槍,在那年整個夏天裏,我就在運動場上擲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