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黴菌毒素汙染及其脫毒方法(1 / 3)

飼料黴菌毒素汙染及其脫毒方法

黴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謝物,全世界極為關注。據估計,全世界供應的穀物中有25%受到黴菌毒素汙染。?有幾種方法一直被用來對收黴菌毒素汙染的飼料進行脫毒或滅活處理,但是其作用極不穩定,或者不實用。

一、黴菌對飼料的危害?自從1960年英國火雞X-病爆發,世界開始注重對毒素中毒的徹底調查。已知有300多種真菌產生毒素,?但除幾種毒素外,人們對它們產生的毒素所知甚少。已知的重要的毒素有:黃曲黴素、赭曲黴毒素、?桔黴素和玉米赤黴烯酮。這些有黴菌分布各異,都已從範圍廣泛的各種穀物及混合飼料中分離。?真菌生長:?曲黴屬菌屬曲黴科,大多數真菌汙染事件都發生在操作不當的收獲、運輸、飼料原料和混合飼料儲藏過程中。?飼料水分含量12%或以上,相對濕度80~90%和溫度在10~42℃都足以使真菌生長。而黴菌對飼料造成嚴重?的危害。微生物活動是導致貯藏飼料黴變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個體極小,在其未大量繁殖前,常不易被發現。?當發現黴變顏色時,說明微生物繁殖已處於旺盛階段,飼料品質已受到嚴重破壞。

1、造成大量的營養物質損失。

據研究,導致飼料黴變的孢黴菌,屬一種腐生微生物。該微生物自身不僅不製造營養,?而且常可通過分泌多種酶分解飼料養分,供其生長繁殖。因此,凡被黴菌汙染的飼料,營養物質含量大大降低,?並散發一股難聞的黴味。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全世界每年被真菌汙染的各類穀物、油料種子和飼料,約占其總量?的10%左右。可見,黴菌是影響全世界農業、飼料業和養殖業發展的一大危害,必須預以高度重視。

2、引起發熱,使貯料發生質變。

黴菌在消耗飼料營養物質的同時,還釋放出熱量。料溫升高的結果,使飼料中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發生變化。首先使蛋白質發生質變,出現蛋白質溶解度降低,純蛋白減少、氨態氮增加、蛋白質利用?率和氨基酸含量下降。

3、產生毒素汙染飼料。

在本文中重點強調黴菌毒素對穀物和飼料的汙染及其可能的脫毒方法。黴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謝物,至今仍是全世界受到重大關注的一個領域。黴菌毒素如果有的話一般是以微量汙染物的形式存在於農產?品中,其濃度範圍以每克中含有多少納克到多少微克計。對黴菌毒素的大力研究以進行了將近40年。1961年分離到?了第一組黴菌毒素並對它們進行了描述。它們由黃曲黴毒素組成。這是對1960年在動物中爆發的嚴重急性病進行研?究的結果。1965年,繼黃曲黴毒素的發現之後又識別了另一組重要的黴菌毒素-赭毒素(Ochratoxins)。

二、黴菌毒素分類及危害?黴菌毒素中毒的典型情況一般是由於發生急性臨床症狀。這些急性中毒有明顯的表現並能造成經濟損失,但是更?為經常的是難以發現的隱性中毒。急性中毒在生物學和經濟上造成的後果比隱性中毒小得多。較低劑量黴菌毒素引起?的一般性生產性能和免疫狀態受抑就是一個例子。這種情況是特別應該注意的,因為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世界穀物?供應的25%受黴菌毒素汙染。動物試驗表明,黴菌毒素能引起心率減慢、呼吸加快、脫毛和流產等症狀。在黴菌毒素?方麵,主要有曲黴菌、青黴菌和鐮刀黴菌汙染飼料。據報道,對湖南省6個地區幾十家飼料廠和養殖場共121份畜禽配?合飼料的測定,黃曲黴、白曲黴、寄生曲黴和黑曲黴的檢出率分別為76.2%,55.4%,49.6%和20.6%。對玉米、米糠、豆?粕、魚粉、菜粕和棉籽粕的66個樣品的測定,黴菌汙染率為89.4%.?真菌產生黴菌毒素的主要地方可以是田間(“田間毒素”,如鐮刀毒素),也可以是倉庫(“倉儲毒素”,如黃?曲黴毒素和赭毒素),或者在這兩個地方都產生。在作物或飼料上是否有黴菌毒素取決於諸多因素,如:作物類型、?作物的易感性、所附真菌的類型、昆蟲或機械造成的損害、收獲時否進行過滅菌處理、儲存條件以及隨後的任何處理。?下麵將簡要討論最重要的黴菌毒素,如果可能,再附上有關耐受性和法規方麵的資料。?Hesseltine(1986)按黴菌毒素(及它們的主要靶部位)在全世界的相對重要性排序如下:?黃曲黴毒素(肝毒素)?赭毒素(腎毒素)?毛菌素(皮膚毒素)?玉米赤黴烯酮(雌激素)?去氧瓜萎鐮菌醇(皮膚毒素)。?天然產生的植物毒素?除了由各種真菌產生的毒素外,天然產生的植物毒素(抗營養因子)也與動物營養有關。某些重要的然而有時受到曲?解的非真菌毒素是:?葡糖異硫氰酸鹽和芥子酸,主要存在於油菜籽中。?棉酚,是一種聚酚化合物,存在於某些主要是棉屬的籽實中。?羽扇豆生物堿,新的羽扇豆品種的總生物堿含量一般低於0.03%.?黃曲黴毒素?在各類毒素中,黃曲黴素類被認為是毒性最大,因為它們可引起肝中毒、突變、癌變和免疫抑製等。沒有其它毒素有?象黃曲黴素這樣如此廣泛的毒性,因此世界對它的認識也比較多,黃曲黴素是真菌、曲黴屬菌、?黃曲黴等的產物。它?們產生黃曲黴素B1、B2、G1、M1、M2。其中B1的毒性最大。黃曲黴毒素是一組極毒的化學物質,主要由黃曲黴?(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黴?(A.par asiticus)?產生。這些曲黴在全世界的空氣和土壤中廣為分布,死的和活的動植物都?能感染。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曲黴毒素的機率最高。那裏的濕熱氣候為真菌生長提供了最佳的?條件。例如,對黃曲黴的最佳溫度是28-30℃,花生中的最低水分含量正好是8-10%。在很多受汙染的農產品中,?花生、棉籽和大米是最容易被產生黃曲黴毒素的黴菌所感染的。由於黃曲黴素廣泛出現,它們對畜牧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例如,據估計,1986年僅僅由於肉仔雞吃了被黃曲黴毒素汙染的飼料而體重減輕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1億4000萬美元。大量文獻報道,黃曲黴可引起肝中毒,但也影響個體的全部係統,引起宏觀和組織學方麵的變化,?影響生長和生產率,並最終引起死亡率上升。另外,除為誘變劑和致癌劑外,黃曲黴也可影響免疫係統,引起禽對許?多傳染性疾病易感性增加。慢性中毒情況下,除生產力稍有下降外,臨床症狀不很明顯,因此不易診斷。?鑒於黃曲黴毒素是一種重要的有害飼料汙染物,已經製訂了限製其在飼料和食品中最高含量的嚴格的管理條例。比如,?按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規定(1988),玉米中黃曲黴毒素的最高含量為20微克/公斤、(對人和奶牛)、?100微克/公斤(對家禽)、200微克/公斤(對育肥豬)和300微克/公斤(對肉牛)。歐盟規定從1999年1月1日開始農產?品中黃曲黴毒素的最高含量一般為4微克/公斤,而黃曲黴毒素B1(毒性最大的化合物)的最高含量為2微克/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