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時期的體育
曆史概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有了剩餘產品,私有製產生,貧富分化,出現奴隸和奴隸主,形成兩個對立的階級——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原始社會過渡到了奴隸社會。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朝代——夏朝,夏朝是奴隸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那時的農業、蓄牧業和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開始出現了青銅器,並逐漸用於改進生產工具。從夏朝起確立了王位世襲製,到公元前十六世紀計四百餘年。在傳至夏桀時,對奴隸和平民實行殘暴統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在黃河下遊的商部落首領湯趁機出兵,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是我國第二個奴隸製國家。從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十一世紀紂滅亡止,共六百餘年。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建立了新的奴隸製王朝,國都設在鎬京,曆史上稱西周,即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771年共約257年。
軍事訓練中的體育
奴隸製的建立,也標誌著兩個階級的對立,因而除爆發爭權奪利的奴隸主之間的戰爭外,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矛盾衝突也常常爆發大規模的起義戰爭。
奴隸主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開始重視軍隊的訓練,一些勞動工具轉變為作戰武器,還不斷改進和發展戰爭工具,從而推動了武器的製造,提高了使用武器的技能。
由於戰爭的頻繁爆發,軍隊形成了尚武的風氣,夏、商、西周時期的軍事訓練中的體育內容大致有以下幾種:。射:就是射弓箭,原始社會中的狩獵工具到奴隸製社會成了戰爭中最主要的武器,弓箭的製做技術也大有改進,箭頭由石製變為銅製威力增大,射箭成為軍事訓練中主要的體育內容。除了在戰爭中的射外,西周時期,還設立了“禮射”,這是一種禮儀教育,禮射分四種,大射:天子行的射禮;賓射:諸侯朝拜天子時的射禮;燕射:天子與群臣宴會娛樂時行的射禮;鄉射:鄉大夫在鄉裏飲酒時行的射禮。
禦:即駕車。夏代已有戰車,作戰中的基層單位就是一車、四馬、三士。不斷操練禦術提高士兵的駕禦能力及車上作戰的能力,也是軍事訓練中的一項體育活動內容。
兵器操練和武舞這兩種孕含著體育活動的軍事訓練也是當時提高軍隊使用兵器技巧及戰鬥素養鼓舞士氣的重要手段。
田獵從原始社會為獲取生活資料的基本生產活動到奴隸製社會變成了帶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夏商的統治者迷戀於田獵,夏王太康長期外出打獵,不管朝政,被後羿奪去了王位。殷王對田獵也很愛好,留連忘返,每次田獵都持續幾十天,西周也把田獵作為軍事訓練的內容,有其明顯的政治意義,並作為國家的一種製度,按禮製的要求進行。這幾個朝代把軍事訓練和狩獵結合起來,目的在於增強軍隊的體質,豐富訓練內容。
學校教育中的體育。從夏商時期開始,物質生產較前豐富,社會進一步分工。我國又出現了最古老的文字,文字的出現為教育傳播文化知識,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從而產生了學校,受教育的對象是奴隸主貴族的子弟,教育內容合稱“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些包括宗教祭祀、軍事、文字知識及生產勞動經驗,其中射、禦是培養統治階級鎮壓奴隸反抗的軍事本領,最受貴族教育重視,並把射術和禦術分別為五種,從而使這兩種技術更好地為身體訓練服務。樂舞也是學校的內容之一,教舞使貴族子弟們的身體得到均衡協調的發展,增進身體健康,懂得各種禮儀規章,行為舉止端莊大方,這是我國古代禮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夏商時期的貴族奴隸主就是通過以上幾種身體方麵的訓練,在教育中促進了我國古代體育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的體育
曆史概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至今天的洛陽,到公元前221年我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整個春秋時期共曆經549年,這是一個諸侯稱霸列國混戰的時代。鐵器的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得戰國時期的手工業、商業更加發展,新興城市出現,人口增加,形成眾多的小國,這些小國間兼並戰爭不斷,到春秋末年,剩下40餘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國稱雄”的局麵,戰國時的社會變革,反映在思想、政治、哲學等領域中呈現出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麵。處在這樣一個曆史時期,各國便更加注重軍事訓練,人民也認識到身體鍛煉對人的重要性,使春秋戰國時期的體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軍事訓練促進了體育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稱雄爭霸,十分崇尚武功。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們提倡武事,重視在軍事上的改革圖治。軍事力量的強弱成了各國安危、存亡的重要因素。
齊國的管仲,改革軍事,提出“寓兵於農,兵民合一,寓兵於政,軍政合一”的政策,把軍事訓練和地方的行政組織統一起來,以田獵進行練兵活動,提高作戰能力。
楚莊王用田獵選拔勇士,他對大夫們說:“吾獵以求士也,不為玩樂。”他通過田獵鍛煉士兵,也知勇士,以此重任。
秦國商殃變法,在軍事上實行依軍功授爵授田的辦法,這對動員習武和鼓勵殺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趙靈王“胡服騎射”。北方胡人經常到趙國邊境侵犯。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很輕便,便在自己的軍隊騎兵裏改革運用,部隊軍力大增,並向北方開辟擴展疆域千餘裏。
除了沿襲夏、商時期的射、禦、田獵外,在射的方麵,新開發出弩射,弩射比弓射準確性高,射程遠,還能連發。當時以韓國的弩機最為馳名。戰爭使古代的兵種有了更詳細的分類,步兵在軍隊是主要的兵種,因此,步兵的作戰能力的訓練得到了重視。訓練的項目主要有拳勇、角力、舉鼎、拓關以及奔走、跳躍、投石等等。拳勇是一種徒手格鬥的技能技巧。角力是用來鍛煉士兵力量的活動。舉鼎和拓關也是一種顯示力量的活動。這些訓練項目不僅提高了步兵徒手格鬥、力量和跑跳投能力,而且提高了鬥誌。劍是一種兩麵開刀、能劈能刺、短小輕便、方便佩帶的常見武器。我國古代的帝王將相、文人俠士都喜愛劍,春秋戰國時,吳越兩國三劍最負盛名。幹將、莫邪、歐冶子是那時的鑄劍名匠。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劍,埋藏在地下2500年,卻未見鏽蝕,色澤如新,劍刃鋒利,說明當時的製劍技術是非常精深的。劍道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出現了不少劍術高深的人。《吳越春秋》中記載範蠡給越王介紹一位民間女劍術家,請她教習劍道的故事。由於有了水戰,有了水兵,要求水兵有較高的遊泳技巧,能“越深水渡江河”。因此出現了遊水、操丹、強鉤等水兵訓練項目。強鉤是古代水戰中的一種軍事技能。“敗者鉤之進者強之。量其鉤強之長,而製為之兵。”楚國曾多次使用這種工具打敗越國。
導引養生的發展。養生是人類自古以來,在人類與自然界鬥爭中,對於人體本身和人的生、老、病、死的原因逐漸積累知識,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則有了較大的發展。
《黃帝內經》是戰國之後係統整理前代醫學經驗而成書的。書中有豐富的強身思想。要強身,首先要了解人體,《內經》中有人體解剖的內容,為增進人體健康提供了基本的科學依據。《內經》中還提出預防為主的防病保健思想,說人們要根據陰陽變化而注意飲食起居,不過度勞累,注意坐、臥、立、行等。這些都符合衛生要求,是值得采納的。另《呂氏春秋》中也提到長壽就要養生。其方法是“順生”、“節欲”、“去害”、“運動”。“順生”即順應人體生理機能、自然等生活規律;“節欲”:生活要有節製,對於聲色飲食之事,都要適度,過量則對身體有害。“去害”:要去掉那些對身體有害因素,是重要的養生之道;“主動”就是運動。古代養生家多主“靜”,靜雖有養生的效果,但根本的還是運動,動以養生。“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呂氏春秋》從一般人的生活起居出發,用淺顯的道理,論證了運動對人體機能的影響。《莊子·刻意篇》裏說:“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經常地呼吸新鮮空氣,把病氣和對自己身體不利的因素排出來。這些書裏的理論和介紹的方法,為我國古代人民防病去病,延年益壽,提供了很好的養生依據。
民間體育活動。經濟繁榮,人民有參加各種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的可能。豐富多采的民間體育活動相繼出現。
蹴鞠在春秋戰國時期從民間開展起來,《西京雜記》裏有劉邦的父親喜愛蹴鞠的記載。
秋幹是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一種遊戲,是由山戎這個北方的少數民族傳入的。
飛鳶就是放風箏,是民間最古老的兒童遊戲。
棋類和投壺:春秋戰國時已有圍棋、六博和象棋,是訓練智力的活動,有進攻防守的戰略戰術。六博是一種賭博遊戲。投壺,是從射禮演變而來的,一些諸侯或貴族不善射箭,為了不失禮節而用箭矢向宴會用的酒壺投準,以代射箭。
競渡,是為了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前278年投汩羅江而死,人民每年端午的時候舉行龍舟競渡,流傳至今。
這些豐富多采的體育活動,不僅娛樂了人民的生活,也增強了體質。
諸子百家有關體育的言論。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曆史性的大轉變時期,戰爭不斷爆發,軍事體育緊密地為練兵和戰爭服務。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有了顯著進步,給體育的演進提供了條件。它們分為兩派,一派以孔子、荀子等人為代表,強調運動才能使人體健康。孔子創私學辦教育,他的教育是西周以來傳統的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他不僅有體育的主張,而且愛好體育實踐。而以道家學派為代表的老子和莊子則主張“清靜無為”,主張用靜來養生,主張精神思想方麵的修養,養神健身。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孫臏是春秋戰國時的兵家代表,他們各自著書,論述戰爭中總結出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對體育有重要作用。
秦、漢時期的體育
曆史概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結束了數百年來諸侯割據的局麵、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之後,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漢朝,史稱西漢,西漢後被綠林、赤眉農民起義軍推翻,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建東漢,這段就是秦漢時期。
這一時期,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聯係加強,文化事業也得到了發展,造紙術的發明,推動了文化傳播。
秦統治維持15年,雖然它的中央集權製對社會發展具有進步意義,但它的許多苛政和極端的文化專製,對社會文化卻是一種摧殘,如下令銷毀民間兵器,禁止人民習舞等,直接影響了體育活動的發展,當時得以保留的也隻有養生、導引和宮廷中的樂舞、角抵之戲。
西漢重視發展生產和恢複經濟,體育活動也日趨繁榮。我國在河南、四川、江蘇等地都發現了東漢時期的畫像磚,為當時體育活動留下了生動的畫麵。
養生與導引的發展。養生的觀點在春秋時期已有,到了西漢時期有了新的發展。
《淮南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認為精神因素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非常重要,但卻不能操之過度。提出“靜漠恬淡,所以養性也。”當時的無神論者桓潭和王充對於“形”和“神”更有精粹的論斷。桓譚首先提出了“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燃燭矣。”,王充發揮了桓譚的這一思想,進一步指出“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人之死,猶火之滅也。”桓譚和王充把人的生死看成一種自然過程,指出精神須依附於形體而存在。這對道家隻強調養神而反對養形的唯心主義養生觀是一個批判。我國在1973年,馬王堆漢墓中,曾發現了一幅古代的《導引圖》,圖中每個人的圖象皆為獨立的導引術式,這些動作姿態大致可分為三類:呼吸運動、肢體運動、持械運動。這幅《導引圖》真實地反映了漢代導引術已有了相當的水平。
華佗是漢末的一位醫學家,他非常重視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他根據虎、鹿、熊、猿、鳥這五種動禽的動作,創造了《五禽戲》。他曾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配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傾顧,引換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要運動,但不能過度,運動能促進人血液循環和呼吸係統的循環。他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導引養生的方法。
武藝的發展。秦時規定凡23——56歲的男子,每人必須服役兩年,絕大多數男子都有機會受到嚴格的嚴事訓練,到了漢代,政府把軍隊分為三種:分別叫做“材官”、“車騎”和“樓船”,這三種不同的軍隊分別適用於山地、平原和水域作戰。每一種軍隊都按自己的特點進行特殊的訓練。每年秋天,各郡長官還要對部隊進行一次大的檢閱,叫做“都試”,這對部隊習武活動的開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漢武帝時,在中央辦的“太學”和地方辦的學校中,隻以儒家經典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把一切“武”藝排除在外,造成社會“重文輕武”的不良風氣,但同時也使職業武士更加專門化,反而促進了武藝的發展,那時候,北方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匈奴人經常侵蝕邊境,因此迫使秦漢軍隊必須改變作戰方式,騎射成了軍隊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關於騎射,還寫有專著,如《逢門射法》、《李將軍射法》、《魏氏射法》等等,並出現了善射的武將。漢將李廣精於此道,在巡營中,曾幾次射殺猛虎,被後人佳話為“夜射飲羽”。傳說李廣有一次在夜間出巡,把草中巨石誤認作猛虎,引弓便射,次日清晨方見箭入石棱,後人讚譽有詩載:“林暗草驚風,將年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另外,手搏和劍術也在漢代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樂舞百戲和蹴鞠。“百戲”是我國古代歌舞、雜技之類的總稱,“百戲”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在古代主要是供人娛樂的,百戲中的一些內容,屬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體育”範疇,還有一些雖不是體育,但卻包含著體育的因素,與體育十分密切。
我國1969年在山東濟南市無影山發掘的14座漢墓中,發現一盤西漢時期的樂舞陶俑,由21個人組成,8人持樂器演奏,7個觀眾,其它的人在做看舞蹈的姿勢,說明當時的人們是非常喜愛這種娛樂形式的。
角抵之戲很久以前就開始流行,到漢代更盛行,這種摔跤的娛樂活動大受宮廷民間歡迎,表演時,記載常有方圓三百裏的人跑來觀看。
蹴鞠到了漢代不僅流行於民間,還在軍中和宮廷、貴族府邸中流行開來。軍中蹴鞠在漢代班固的《漢書·藝文誌》中有載:“伎巧者(指蹴鞠)——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三勝者也。”意思是說,蹴鞠之類的活動,用以鍛煉士兵,使之手腳靈活,會用兵器,能攻善守,配合默契,有利於戰陣。漢將霍去病,在固守邊塞,戰士情緒低落時也常和戰士一起蹴鞠,振作士氣。當時的漢高祖劉邦也非常喜歡蹴鞠,把蹴鞠列入皇帝校閱軍事訓練的內容。漢成帝也很喜歡蹴鞠,因此,卻受到臣下的非議。說此項活動“非至尊所宜”。民間的蹴鞠無論是在鄉間,或是都市中的窮巷,有的地方已形成習俗,有的地方還為此辟有場地。
社會的安定與繁榮,為都市和民間“百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百戲”內容複雜,絕非體育。對於發展身體技巧極為密切的角抵、蹴鞠以及後來逐漸形成傳統的秋千、大頂,下橋等活動,無論其練習或表演比賽均具有古代體育活動的特征。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體育
曆史概述。東漢末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形成了三大軍事集團,中原的曹操,西蜀劉備,江東孫權,後來分別稱帝,“三國鼎峙,各為長雄”,史稱三國時期——即魏、蜀、吳三國。
公元263年魏滅蜀,265年建西晉,西晉又滅吳,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麵。西晉統一三國自己內部卻爭權奪利,此時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起兵反晉,於公元316年,匈奴族滅西晉,北方先後出現了16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到了公元439年,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北魏,統一北方,結束長達160年的分裂局麵,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東魏又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公元557年北周滅北齊,北方又統一,史稱北朝。
再說南方這一麵,西晉滅亡後,司馬睿於317年稱帝,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帝,建立宋朝,宋之後,南方相繼出現齊、梁、陳三個王朝,加上前麵的宋,曆史上稱南朝。形成中國大地南北對峙的局麵,史稱南北朝。
這一段曆史比較複雜,政權更換頻繁。階級矛盾錯綜複雜,戰爭不斷,政治極不穩定,體育發展極不平衡,北方尚武,南方善藝,是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
三國時期的體育。三國鼎立,各國都想用武力吃掉對方,因此,整軍備戰是魏、蜀、吳三國共同的特點。
魏國的曹操十分重視軍隊的訓練,他下令:“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是食。”實行了寓兵於農的屯田政策。他不僅自己練習武藝,還教育自己的兒子。曹丕武藝最高,他善騎射,亦善擊劍,他在《自敘》中寫道:“予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餘騎馬,八歲能騎射矣……”可見他從小就開始習武。
蜀國的諸葛亮治軍有方,軍紀嚴明,軍隊的戰鬥力很強。蜀國劉備善劍術,他的得力幹將關羽、張飛、趙雲等都是“力敵萬人”武藝高強的驍將。
吳主孫權也很注重軍隊的訓練,他告誡諸將:“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教育他的將領們隨時準備戰鬥。
為了獲得有戰鬥力的軍隊,魏、蜀、吳三國的統治者都下令爭求武才,並對有軍功的將士給予重賞厚祿。蜀國的謀將諸葛亮還創製了不少新型武器。他創製的武器有元戎,這是一種能夠連發的弩;木牛流馬就是人力四輪車,適用於山地作戰的運輸工具,還有鋼刀等等。每一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必然對士兵的身體素質的武藝技術提出新的要求。並且經過長時間訓練,才能掌握這種新式武器和新技術,這對軍事武藝的發展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又是一種促進。
在軍事武風的影響下,社會生活也受到了武的影響,著名詩人曹植在《名都篇》中對身佩寶劍、結騎馳騁的京洛少年有很詳細的描寫,可見軍事武風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民間蹴鞠活動流行,還開展擊鞠活動,就是後代在軍隊中開展的馬球運動。
玄、道、佛和魏晉時期的導引養生。魏晉時期,社會思想發展,玄學、道教、佛教興起。玄、道、佛的興盛,助長了導引養生的發展。
(一)玄學養生。
玄學就是玄虛文學,它是魏晉時期一些士族名流從《老子》、《莊子》、《周易》三部“玄書”中,將儒家的“名教”和道家的“自然”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儒道雜揉的唯心主義思想體係。這個思想的核心是“貴無”,在政治上主張“以無為用”、“無為而治”,企圖在紛亂的社會中尋找一條順時應變的全身之道。玄學對於生命的看法具有兩重性,一方麵認為生命短促,沒有什麼價值,對身體極不愛惜,另一方麵,在鼓吹即時行樂、糟賤身體的背後,卻深藏著對人生、生命的強烈追求和留戀。因此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養生主張,對導引養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玄學的代表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養生上提出了一些可取的主張。他的養生著作有《養生論》和《答難養生論》。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形、神共養的原則,他認為形、神是互相依存的,常做“呼吸吐納”之氣功並配以藥物治療,就能“身心俱健”,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他又認為養形就要“絕穀茹芝”,“絕穀”就是不食五穀,“茹芝”就是服食中藥,隻要常服靈芝、醴泉,不但能夠久壽,而且能夠成仙,這種觀點卻是十分荒謬的,嵇康更注重養神,方法是“去欲”,即去掉一切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慮等嗜欲。做到“清虛靜泰,少欲寡欲”,安心、養神,這種以靜養神的方法還是可取的。
(二)道教養生。
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的巫術。戰國時期神仙方士代替了巫師,他們掌握了一定的養生術。西漢時期,神仙方士吸收了老莊、墨家的思想,逐漸形成了宗教體係,這就是最初的道教。東漢末年,道教有了自己的神書——《太平清領書》,也稱“太平經”。黃巾起義首領張角利用道教祛病去災,主張永生不滅的教義,組織過雄厚的力量。西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葛洪、寇謙之等加以改造,一方麵竭力詆毀農民起義,麻醉人民,另一方麵,繼承了戰國以來神仙方士倡行的養生術,把“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去邪卻病之事。”從理論上、方法上作了係統的闡發論述,助長了導引養生的發展。葛洪的養生術同玄學養生一樣亦分為養形、養神。他提出養形須在導引、行氣、服食、衛生等四方麵修練自己。
導引是他在總結華佗《五禽戲》的基礎上編導了龍導、虎引、龜咽、燕飛、蛇屈、猿據、兔驚等的養生術,提出行導引不必過於拘泥於形式,把導引向前推進了一步。
行氣:葛洪認為“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善行氣者,外以卻惡”。行氣的方法主要是“胎息”,即模擬胎兒的呼吸,呼氣、吸氣都要慢慢行之,這對於身體無疑是有好處的。
服食:葛洪是煉丹家,他不惜重金冶煉水銀丹砂,對科學有所貢獻,但服仙丹能使人變成神仙的想法卻是可笑的。
衛生:葛洪還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衛生要則,如“食不過飽”,飲不過多,耳不極聽、目不久視……。這四種養形的方法有很多是科學合理的。
葛洪對於“養神”也有他的一套理論,他說形須神而立,葛洪養神的目的是以神化形,飛升神仙。方法是“守一”、“無欲”。“守一”即專心入靜;“無欲”就是不染紅塵,他的養神目的比玄學更荒誕,但入靜養神對身心修養還是可取的。
(三)佛教養生。
佛教是在漢代“絲綢之路”打通之後從古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宣揚“靈魂不死”、“因果報應”、“輪回轉生”,它認為生命是苦難之源,要擺脫苦難必須“厭棄現實世界,追求一種超脫塵世的絕對安靜的精神世界”。或者,幹脆消滅肉體,使精神進入一種完全寂滅的狀態,這種荒謬的理論與體育的目的和作用是相的,南朝時,天竺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創立了“禪宗”,禪,意為坐禪、靜慮、靜坐修性。其方法大體與我國的養氣、養神法相似,並很快流傳開來。
玄學、道教、佛教三家宗旨各異,可是在導引養生方麵都殊途同歸,共同促進了魏晉時期導引養生的發展。
風尚不同的南北朝體育。南朝行文弱之風,世家大族子弟,依靠祖宗的陰資,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他們一無學識,二無健康的身體,“膚脆骨柔,不王甚行步,體嬴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他們最大的喜好是“熏衣剃麵,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班絲隱囊”以神仙自居。很多人不會乘馬,有的人甚至連馬也沒見過,竟然“認馬為虎”,社會風氣,腐朽之極。
所以南朝的體育,自然不會偏向於重武功而崇尚遊藝型。
南朝時期的圍棋十分興盛,帝王們普遍喜歡下圍棋,還設置棋署,專門養有棋手,並對棋手評品等級,共分九品,以一品為最高,除指派專門品定棋譜外,還親自著撰棋書,當時的棋書有《棋法》、《棋品》、《棋圖》。可惜,這些書到今日已失傳。投壺也是南朝上層人士喜尚的一種活動。南朝的投壺較春秋戰國和西漢時期更為精巧,百戲在漢時非常盛行,為滿足南朝統治階級腐朽生活的需要,南朝的百戲內容亦很豐富,其中與體育有關的有:繩技、木童伎、擲倒伎(翻跟鬥)、逆行連倒伎(連續翻筋鬥)、杠鼎等,因南朝儒生不喜兵射,多習禮射亦稱“博射”。南朝統治階級的生活風氣,在體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北朝是個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匈奴、羯氐、羌、鮮卑等族先後入主中原,建立政權,與漢族人民雜居,中原的漢族也迫於生活向邊陲地域流散,這樣,各民族人民在經濟上、文化上、風俗等各方麵互相滲透,互相影響,逐漸融為一體。體育方麵尤為如此,各族人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形成了與南朝風格截然不同的北朝體育,這也為中華民族體育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北方素有“引弓之國”之稱,各族均善騎射,如匈奴人利曜“雄式過人,鐵原一寸,射而洞之。”北魏拓跋睿等很多神射手。北朝的婦女亦善射,射技也很高。田獵是北方各族人民所具有濃厚體育色彩的軍事活動,進入中原後,他們普遍向漢族學習,把漢族的講武之禮吸收過來,逐漸製度化,講武製度愈規範,體育性質也愈明顯,角抵也就是摔跤,在北朝時期是百戲中的主要內容,北朝軍隊也開展角抵活動,北朝民間普遍開展跳繩、蹴鞠活動,學校裏增設了體育教學內容,這是北方各少數民族對學校體育的獨特貢獻,它促進了學校體育萌芽。
南北朝曾經比過武,結果北朝力勝南朝,顯然,社會風尚不同,體育效果也不同。
隋、唐、五代時期的體育
曆史概述。公元581年,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589年,隋統一中國,隋煬帝腐敗昏庸,隋臣李淵起義,於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唐建立後,建立了一係列順應社會發展的措施,如均田製、租庸調製、科舉製等,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藝術等方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了當時世界上繁榮、富強、文明昌盛的封建國家之一。國家的繁榮,為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朝武力強大,又實行武舉製,相對地提高了武藝的社會地位,社會各階層人士都喜歡習拳弄劍,尚武風氣大大促進了武的發展。大唐還十分重視同國外各民族的交往,並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營養”,使唐朝的文化、藝術呈現空前的繁榮景象,健康開朗,絢麗多姿的體育運動也展現於社會麵前。
公元755年,唐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農民起義也頻繁爆發,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後梁後的半個世紀內,黃河流域先後出現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幾個很短暫的王朝,稱為五代。在這幾個朝代存在的同時,在遼河流域的契丹族建立了契丹國,後來占領了燕雲十六州,改國號遼,定都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