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是我國古代導引術的一種,有健身治病的作用。後來,佛教、道教、方士,都以其為“修真養性”、“坐禪打坐”、“朝真”的手段,雖有一定的健身作用,但又摻雜著迷信、封建的色彩。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反對利用靜坐販賣“國粹”的鬥爭,對於宣傳新文化,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都有積極的意義,它也狠狠打擊了體育領域裏的反對西方近代體育的保守思想,對中國近代體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惲代英的《學校體育之研究》。1917年前後,惲代英在武漢中華大學求學,便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些有價值的體育譯著,強調三育並重。《學校體育之研究》是在1917年6月在《青年進步》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指出“學校體育的目的應該是保學生之健康”。他反對錦標主義,提倡搞群眾體育。他寫道:“學校之所謂體育,應對各學生、無論其體質強弱,平均加以注意”,文章還猛烈抨擊了當時學校無視學生體力、強迫學生接受軍國主義教育,摧殘學生的弊病。提出了教授生理衛生,增強體育活動時間,注意運動安全和女生生理特點等改進學較體育的具體方法。文中所述諸點,是有科學價值的,不僅是當時學校體育改革的方向,而且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蔡元培的體育思想。蔡元培一貫重視體育,把體育列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902年,他創設愛國學社和愛國女校時,就設了體操課。他在1912年任教育部長時,把體育列為首位,說體育和智育、德育、美育一樣重要,缺一不可。他也反對錦標主義,主張科學鍛煉身體。他不僅在理論上重視體育,而且身體力行,斷發短裝,和學生們一起做西式體操,他積極提倡女子體育,為消除封建思想對女子的束縛,特創辦了上海女子體育科,為社會所注目。蔡元培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體育思想,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在反對封建主義教育,推動近代體育的發展起過進步的作用。
新文化運動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象一聲春雷,喚醒了沉睡的巨人,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作為文化運動,它首先在文化教育領域中產生巨大的影響,體育作為文化教育的組成部分,必然受到巨大的影響,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①體育領域內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體育競賽組織和較大型的競賽活動幾乎全部為帝國主義所操縱,甚至運動會的演講、文件和使用的裁判術語全部用英文,徑賽用碼尺,田賽用英尺,殖民地色彩十分濃厚。“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熱愛祖國的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廣大人民和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收回體育主權”的口號,開展了向帝國主義收回體育主權的鬥爭。各地區成立各種體育組織,舉辦各種活動和競賽,並在運動競賽中開始使用中國器材和中文比賽術語,運動競賽開始擺脫外國人控製。1924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會章規定“禁止外國人作職員”。進一步削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體育的控製。
②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改革。在新文化運動中,出現了不少科學地論述學校體育的文章,以兵操為主的軍國民主義體育受到批判。近代體育受到人們更廣泛的重視。政府當局迫於軍國民主義教育思想的衰落和近代體育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1923年明令將體操課改為體育課,課的內容也剔除了兵操,改為田徑、球類等內容。近代體育中田徑、球類等項目由此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③促進了女子體育運動的開展。“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張“婦女解放”,“男女平等”,衝擊了束縛婦女參加體育運動的封建勢力,女子體育開始在我國開展起來。先是一些大城市中的女子學校學生開始參加體育活動,以後隨著開放“女禁”和體育課的改革,婦女體育得到更廣泛的開展,參加運動競賽的人也多了。1921年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開始有中國女子團體遊藝表演;1923年,第十屆華北運動會開始有了女子田徑和籃球競賽項目,1924年,舊中國第三屆全運會,也有女子籃、排球和團體表演。這些都是女子思想解放、衝破封建禮教的成果。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體育
1928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黨反動政權後,推行了封建的、官辦的、法西斯主義教育。抗戰爆發後,教育愈趨反動,愈趨落後。
學校教育。國民黨政府於1929年4月正式公布了教育宗旨和教育實施方針,推行反共反人民的“黨化教育”,販賣“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法西斯貨色。提出了許多新的反動措施,建立了一套法西斯教育製度,加強了對學校的控製。
1928年,國民黨政府公布《戊辰學製》,並在《體育課程標準》中規定中學以上進行軍事訓練。1929年1月,國民黨教育部和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部,又公布了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的方案,方案除規定高中以上學生每周有三小時軍事教育外,還規定在“每年度署假期間連續實施三星期極嚴格之軍事訓練”。駐學校軍官,由訓練總監部選派。所謂軍事訓練,雖標榜其目的“在於鍛煉學生身心,涵養紀律,服從負責,耐勞諸觀念,提高國民獻身殉國之精神,以增進國防之能力”,實際上是思想訓練,有所謂“精神訓話”是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通過“精神訓話”來達到麻痹青年革命意識的目的。教官都是特務,負責監督學生的言行。同時也在中小學建立了童子軍製度。
童子軍是1908年由英國軍官貝登堡首創、對兒童進行軍事化訓練的組織,蔣介石認為可為其用。規定初中和小學生年滿12歲的加入童子軍、童子軍訓練為初級中學必修課。童子軍規定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訓練最高原則,童子軍的訓練,實際上是毒化兒童思想意識,從小灌輸所謂封建道德觀念。
國民黨政府為貫徹其反動的教育方針政策於1928——1933年陸續公布一係列的法令和規程。如《大學組織法》、《大學規程》、《中學法》、《中學規程》、《小學法》、《職業學校法》等等。在1929年公布的《國民體育法》中,規定高中以上學校,體育為必修課,無體育與軍訓訓練兩科成績的學生不準畢業。這些法令對學校體育都有一些原則規定。1940年,又製定與公布了各級學校的《體育實施方案》,以及《各級學校設備暫行最低標準》,這些《方案》、《標準》,對體育的目標、實施綱要、行政組織、經費設備、體育時間、體育課、早操、課外活動、運動比賽及表演、野外集體活動、健康檢查及成績考核等方麵,都作了詳細的規定,還組織人員編寫了各種體育教材及體育參考書,組織過力量對有關學校的體育問題進行過實驗研究。上述規定與措施,是當時國民黨政府邀請當時有名望的體育學者共同研究擬定的,反映了他們改革學校體育的構思和願望,也反映了當時政府有逐步使學校體育規範化的意向。但由於國民黨政府並不真正重視學生身體健康,貫徹不力,經費無保障,缺乏受過專業教育的體育教師,所以,上述規定並未在各級學校普遍實行。1937年以後,由於抗戰時局艱難,經費和場地更加缺乏,國民黨政府也更加腐朽反動,學校體育日趨衰落,但比較北洋軍閥時期,還是前進了一步。
體育管理體製及其有關社會體育方麵的法規。1.體育管理體製。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體育行政管理機構分政府、國民黨、三青團、軍隊幾個係統。
①國民黨政府係統的機構主要有:“體育指導委員會”、“體育委員會”、“體育督學”、“體育組”等。
②國民黨黨部直接控製的係統的體育管理機構主要有“國民黨中央黨部體育科”和“國民黨中央訓練總督部體育科”及其下屬組織,其主要職責是推行法西斯化軍事訓練。
③三青團即三民主義青年團,它所設的體育機構主要有“中央團部體育指導委員會”。這個機構利用青年愛好體育運動的特點,接近和拉攏青年,並向青年灌輸反動思想,大肆發展三青團員,為國民黨獨裁法西斯效勞。
④國民黨軍隊中也有“軍事委員會體育組”、“軍委訓練總督部體育科”等體育管理機構,負責軍內體育工作。除上述體育行政管理機構外,國民黨政府還建立了官方武術機構——“中央武術館”,下各省市縣區都設有相應的下屬機構,這種“國術館”係統造就了一些人才,也整理、編集、出版了不少武術專著、教材和掛圖。對中國傳統體育武術的保存、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有關社會體育方麵的法規。國民黨政府,對社會體育也訂立了許多法規。1927年12月,國民黨政府大學院在南京召集了一些體育界名流,成立了“全國體育指導委員會”。擬定了《各省體育會組織條例》、《省會及通商大埠城市公共體育場辦法》,凡不符合規定者,即予取締或製裁,企圖“整頓”社會上的體育組織,把社會體育組織統統納入國民黨政府的控製之下,為了全麵組織體育運動,國民黨政府於1929年4月16日,公布了《國民體育法》。1932年8月,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召開了“全國體育會議”,會上擬定了旨在貫徹“體育法”的所謂《國民體育實施方案》。這些法規反映了當時體育發展的趨向。但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朽,且這些規定有許多脫離我國實際,因而付諸實現的甚少,無多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