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造就了個人電腦工業,但他也創造出一種眾人皆知的叛逆文化:創造自己的東西,藐視反對者,無視傳統力量,也就是認為一個人能夠改變世界。
1997年,喬布斯加入蘋果新的董事會,他為蘋果帶來了這個公司多年缺乏的東西:有效的戰略。喬布斯又回來了。矽穀首富埃利森說:“喬布斯是惟一能夠拯救蘋果的人。”喬布斯從來沒有斬斷過他與自己的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一個創造物之間的情緣。任何熟悉他的人都會告訴你,沒有一天喬布斯不在想象,如果由他來經營蘋果他會怎樣做。
今後,蘋果將更多地集中在兩個市場上:創造性內容市場和教育市場。
在談到蘋果與微軟的交易時,喬布斯說,我們歡迎微軟加入蘋果投資者的行列。比這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我們的目標是讓微軟與蘋果的關係正常化,以便一起做生意。但這並不是說蘋果將變得更像微軟,很明顯,兩家將繼續互相競爭。
80年代開始的時候,喬布斯而不是蓋茨被認定為數字化企業家的象征,雖然兩人同年出生,但喬布斯更具有60年代的反叛色彩。他與蓋茨爭奪家用電腦的主導權之戰像是一場藝術對商業之戰。蓋茨目前似乎是戰勝了喬布斯,它帶給人們的思索是,藝術也許能在短期內光芒四射,但商業會在算總分時大獲全勝。為了生存,喬布斯擁抱了敵人,而在朋友的後背上插了一刀。微軟與蘋果合作將嚴重影響到因特網市場上的兩大關鍵廠商,即網景和太陽。
生意經戰勝了宗教熱情。蘋果必須更加實際,而更少宗教狂熱。華爾街對喬布斯的這種轉變大聲喝彩,當天,蘋果的股價上漲了33%。不過,又打又拉是生意場上的慣例,落井下石更是市場競爭的伎倆。這次,在群起而圍剿微軟時,蘋果欲持何立場,我們將拭目以待。
(5)英特爾公司的反微軟
英特爾公司的安迪·葛洛夫認為,主動進攻,才是克敵製勝的法寶。
1976年,安迪·葛洛夫成為英特爾的首席執行官。1979年,他發動了一場從摩托羅拉手中搶到2000家新客戶的戰役,結果英特爾不僅實現了這一目標,而且還超越了500家,其中一家是IBM。
英特爾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存儲器公司。他們最重要的武器,是使用戶能以驚人的低價購買到高質量的產品。
但在過去的10年裏,安迪·葛洛夫重新定義了英特爾公司,使之從一個芯片製造商轉變為業界領袖。而今後10年裏,公司麵臨的挑戰將更大,因為10倍速時代已經來臨,失敗和成功都將以10倍數的節奏發生。
從技術上說,英特爾沒有受到什麼明顯的挑戰,但從長遠看,英特爾麵臨的最大威脅是市場停止增長。這正是葛洛夫所擔心的。他有兩個辦法,一個是通過加速微處理器更新換代來保持較高的利潤收入,另一個是為個人電腦創造新的需求。
現在,英特爾又進入網絡業,開始生產網卡,兩天內就使這一領域的老大3COM公司的市場價值跌去20億美元。
英特爾的動機很簡單,離開了快速而便宜的網絡,人們不會願意購買英特爾提供的更加快速的微處理器。
英特爾的長期戰略是,把更多的圖象和多媒體應用植入PC機中,以使其處理器忙起來。幾年後,每一台電腦都將使用多媒體和網絡化,葛洛夫宣稱,沒有這些東西的電腦就好象沒有內存的電腦一樣毫無意義。
在葛洛夫的眼裏,做一個追隨者是沒有前途的。早早行動的公司正是將來能夠影響工業的結構、製定遊戲規則的公司,隻有早早行動,才有希望爭取未來的勝利。雖然此前英特爾尚未與微軟產生過正麵衝突,但是,從主動進攻為特長的英特爾,麵對被審判的微軟,會不會主動進攻呢?
(6)網景公司的反微軟
當比爾·蓋茨試圖將其對Windows的壟斷擴張到其地盤時,這個小不點公司的抵抗竟讓後人發狂。
實際上,蓋茨考慮如何打擊網景已有些時日了。早在1995年5月26日,蓋茨給他的管理人員寫了一篇備忘錄,該備忘錄後來被微軟透露給了新聞界。
該備忘錄的標題是《Internet浪潮》,將Internet描述成“自1981年IBM個人電腦出現以來最為重要的單項發展,甚至比圖形用戶界麵的到來更重要。”
就在那篇備忘錄裏,蓋茨認識到瀏覽器技術對微軟的統治所形成的威脅:“誕生於Internet的一個新競爭對手就是網景。他們的瀏覽器占有絕對優勢,有百分之七十的市場份額,這樣他們就能夠決定網絡的發展趨勢。他們還在從事一個多平台的策略:將關鍵的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移進客戶端(瀏覽器),與底層操作係統分離。”
蓋茨的高級管理人員也同樣被來自於網景及其Navigator對微軟的操作係統壟斷形成的威脅所困擾。就是這些人在DOS和Windows早期曾幫助蓋茨保持對操作係統市場的控製,現在他們又在幫助他製定一個消滅網景的計劃。
2.告你微軟沒商量
微軟的蠶食、鯨吞,使那些受害的難兄難弟們再也忍無可忍,他們麵對這種霸道行徑,隻有最後一遭了。那就是法律——通過起訴來扼製其野心。
於是,一份由各路電腦公司所在的20個州的政府,聯合起來,共同起草了反對微軟的反競爭行徑的上訴報告,並被遞交到了法院,報告內容如下:
“微軟將IE同Windows95捆綁以及最終將IE與Windows98中的操作係統捆綁,無非就是略加遮掩地將其網絡瀏覽器同其操作係統進行搭售。通過這種搭售,微軟強迫其操作係統的用戶購買其網絡瀏覽器。微軟利用其操作係統的壟斷地位,針對其網絡瀏覽器的競爭對手設立了很多障礙。其結果是微軟已排除並可能繼續排除瀏覽器市場中的大量貿易活動;與此同時,它剝奪了瀏覽器市場中公平而激烈的競爭所帶給用戶的諸多好處,直至1997年美國司法部著手針對微軟將IE和Windows捆綁銷售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