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在國際上的反響(3 / 3)

“一開始微軟將IE作為獨立於個人電腦操作係統的產品進行開發、包裝和銷售。一直以來,微軟和市場都將IE看作一種網絡瀏覽器。微軟以及其他電腦公司都十分關注網絡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微軟曾多次明確表示:增加其網絡瀏覽器的市場份額是公司的最高目標。網絡瀏覽器在產品規定、市場使用與需求、發行商以及供應商方麵均不同於其他產品(包括個人電腦操作係統)。它的這些獨立屬性以及微軟對其網絡瀏覽器的特別商業化處理都將在Windows98發行後得以延續。微軟將繼續發行並升級其IE的獨立版本。另外,微軟已開發並銷售了基於非Windows操作係統(如Macintosh和Unix)的IE。這些協議的簽署也即表明微軟已成功地利用其Windows的壟斷地位,獲得了對IE的特惠待遇,並使IE的競爭產品包括網景的領航員瀏覽器處於不利地位。

“其次,通過將其網絡瀏覽器與Windows進行捆綁銷售,微軟企圖利用其操作係統的壟斷地位來獲得在日益重要的瀏覽器市場中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再次,將網絡瀏覽器與Windows進行捆綁,表明微軟意欲壟斷瀏覽器市場。可以說,微軟極有可能將其操作係統的壟斷地位擴展至瀏覽器市場。

“最後,在利用操作係統的壟斷地位來擊垮網絡瀏覽器市場競爭對手的過程中,微軟想方設法以維持其操作係統的壟斷地位,從而達到抵抗來自網絡瀏覽器和Java技術之潛在威脅的目的,這樣一來便阻礙了革新。

“除了將IE與Windows捆綁,微軟還將許多其他應用程序與Windows98捆綁。這些應用程序包括但並不僅限於OutlookExpress(一種電子郵件用戶的應用程序)。

“這些應用程序是獨立於Windows的產品,用戶對每種該類產品的需求均獨立於對操作係統的需求。這些應用程序也存在著競爭。微軟將這些應用程序同Windows捆綁銷售,就會排除市場中相當數量的競爭者。”

這是一份不同尋常的指控,華盛頓地方法院於5月28日正式立案受理。美國司法部決心要給微軟這個企業霸王以顏色看看。新聞界也行動起來。將這一事件暴抄的沸沸揚揚。從而使它驚動了白宮,引起了克林頓的關注。

克林頓認為,針對微軟的反壟斷起訴,必然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不過他說,他對司法部以涉嫌壟斷市場而調查指控億萬富翁比爾·蓋茨為首的微軟公司的辦案能力很有信心。

克林頓在倫敦的美歐首腦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對司法部對此案的處理方式很滿意。”他還說,“此案不是得意的一方對另一方的訴訟。它的審理對我們的經濟必將帶來重大影響”。

美國人明白,他們強盛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鼓勵自由競爭。在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以後,通過一係列的改革與奮鬥,美國建立了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體製。通過自由競爭的經濟體製,通過強調個人奮鬥的精神,美國的資本主義才發展起來。所以,美國的政府、國會和司法部都可以放縱美國的企業在海外搞壟斷;但是,要在美國國內搞壟斷,簡直是做白日夢。為了保持自由競爭,反對壟斷,美國專門製定了“反壟斷法”,以對付壟斷的現象和企業。事實上,該法案起初並未產生多大的作用,直到美國羅斯福,才拿起這根大棒一舉打碎了石油、鐵路和其他領域的諸多壟斷,實行“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擺脫經濟危機。

微軟說自己是在和美國司法部較量。事實上,他們的敵人——法律製度本身更加凶猛。

微軟不會承認,但華爾街和華盛頓都知道,這家擁有在商業領域廣泛應用的PC操作係統的公司,如今麵臨一場嚴峻的法庭鬥爭,這場鬥爭將慢慢地耗去他們越來越多的時間,而且也可能吃掉他們的市場份額。

微軟的所有官員,從微軟集團副總裁保羅·麥瑞茲,高級副總裁詹姆斯·奧奇到主席兼執行總裁比爾·蓋茨,在法庭上要維護的不僅隻是微軟,還有他們自己。在他們眼中,政府的律師們所從事的,就是不斷地按部就班地吞食各大公司的職業,首當其衝的是微軟的商業行為以及它的未來。對於微軟的敵人們來說,這是一個使人發狂的好方法。無論結局如何,微軟的壟斷地位都會大受動搖;同時,此案本身是嚴肅的,如果微軟輸掉此案,司法部將進一步迫使該公司做更多的讓步,甚至可能把微軟看作一家在法院長期監督之下受管製的壟斷公司。

弗蘭克·德祖貝克是業內的分析家,他也曾長期關注反托拉斯訴訟的主要目標——IBM公司。他說無論誰輸誰贏,隻要提出一項反托拉斯控訴,“你就首先是有問題,就不再頭戴光環,高高在上了”。

但專家們同時也說,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執法人員將麵臨一場傷亡慘重的戰爭,因為他們要對付的是一個強大的、久經考驗的、長期以來在競爭激烈的電腦軟件領域成功地打退了競爭對手和政府公司的集團。

然而,對司法部來說,對控訴對象的選擇越具戰略性,訴訟就越有成功的希望。

那麼,雙方是如何展開這場震驚整個電腦界甚至全世界的訴訟案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