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蓋茨還有許多其他的事情,艾克斯早就被警告過了。(1 / 3)

有關蓋茨還有許多其他的事情,艾克斯早就被警告過了。

卡諾維諾建議IBM買下佩克貝爾公司(PackardBell),因為這家公司的生意模式既能運作得很好,又能賺錢。“我們為何不自己經營零售市場呢?”卡諾維諾問奎勒。當時,佩克貝爾的營業額占電腦零售市場的百分之七至八,後來占有率更快速成長到百分之四十,然後超過百分之五十。

但是,IBM也沒有真正進行零售市場的生意。“我們不直接賣給大客戶,沒有直銷商配合,所以對我們來說,三條通路都是零,”卡諾維諾說。

說到個人電腦的軟件,卡諾維諾一直搞不懂他的同事們心裏到底在想些什麼,“換你們來告訴我軟件生意好了。那是行不通的,”他說。

“一定行得通的,”奎勒說。他隨即請卡諾維諾離開房間。

卡諾維諾回來之後,艾克斯、奎勒、資深副總裁暨美國地區營運總裁泰瑞·羅登貝,以及其他人都瞪著他看。“我們希望聽聽你怎麼說?”艾克斯說。

卡諾維諾露齒而笑。“好的。首先,你們認為比爾·蓋茨把你們當作是最好的夥伴,但事實上他心中另有不同的計劃。他正忙於執行他的視窗策略,”他說。

其實,當時許多最高執行長的辦公室裏,也都流傳著比爾·蓋茨的種種欺詐行為,這個男人向來就是以“欺騙他所聲稱的‘生意夥伴’”而聞名的。

一九八九年四月,艾克斯和他的高級主管再度坐在IBM總部內的光亮大木桌前,而卡諾維諾也再次坐在中間,接受他們的拷問。

“蓋茨有一小組人專門阻礙OS/2進行,他真正的策略是進行他的視窗軟件研發,”卡諾維諾說。微軟正式承諾要與IBM共同合作開發OS/2,以取代DOS係統作為下一代的作業係統。在正式宣布合作之前,卡諾維諾曾與蓋茨碰過四次麵,共同參與這個軟件計劃。

“我參與整個計劃,並加派我們自己的人手進來,而原先那組作業係統的人則在做其他的事情,”卡諾維諾說,“我不認為蓋茨投人任何的間接經常費用,他必定在從事其他的事情。”

他繼續說:“他們不會浪費時間研發像UNIX或其他怪誕無用的東西,但是的確有一組人正在從事其他的計劃。”

為了查明到底是怎麼回事,卡諾維諾找應用軟件研發廠商談話;他與像文全公司(Wordperfect)那樣的大廠談,也與小廠談。

“微軟要你們發展什麼係統的軟件?”卡諾維諾問。而所得到的答案是:視窗、視窗、視窗。

“同時,蓋茨還會裝模作樣地到IBM來告訴我們,DOS和視窗都廢掉了,”卡諾維諾告訴委員會。

艾克斯沉默了一會兒,最後終於問道:“為什麼我痛恨你所說的事,而喜歡比爾·蓋茨所說的?”

“因為比爾·蓋茨所編的故事是你想要聽的,而我則是具體說出我們的處境,”卡諾維諾回答。

然後,整個會議室一片死寂。

“你認為我們應該怎麼做?”艾克斯問。

“嗯,”卡諾維諾說,“我的看法是,我們摧毀OS/2,然後買下微軟百分之四十的股份。”

艾克斯一時之間無法回過神來。他質問卡諾維諾:“買下部分的微軟?蓮花公司會怎麼想?它們會很生氣的。而且,我們的股東也會憤怒不已,”他說,“還有,吉姆,我想你一定太不喜歡蓋茨。”

“不,我喜歡蓋茨,”卡諾維諾說,“但是我不喜歡他所采用的策略,那是不誠實的作法。但是他很聰明,他一直圍繞在硬件廠商和市場人員的附近。”

“我們必須仔細再想一想,”艾克斯說。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卡諾維諾不斷聽到顧客對他提到微軟對他們說了有關IBM的事。“它們說,‘微軟告訴我們,IBM真的被耍了’,”卡諾維諾引述,“它們還說,艾克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他知道如果提到艾克斯個人的話,一定會讓艾克斯勃然大怒。

“比爾不會這樣對我的,我認識他母親,”艾克斯急得跳腳。

“他沒有母親,他母親顯然被借走了,”卡諾維諾反擊。奎勒則在一旁偷笑。

在視窗3演示的前三周,微軟公司宣布OS/22.0問世。人們對這個操作係統的反應還可以,直到1992年,它才開始降溫。

微軟公司繼續致力於視窗應用。比爾·蓋茨對視窗抱有極大的希望,盼望它在紐約掀起視窗的風暴。

盡管競爭近乎於賭博,但比爾·蓋茨非常堅定,他相信消費者在決定是買微軟公司還是IBM的產品時,他們會選擇較便宜的,而且時間能說明一切。

比爾·蓋茨告訴一位記者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因為微軟公司在取代IBM的進程中,很快就取勝了。”

2.壟斷價格

最初的美國消費者協會和媒體訪問計劃即CFA/MAP分析確定了將潛在的價格和利潤趨勢作為競爭性損害的基礎。它得出的結論是,與它的成本相比,微軟利用它的市場優勢索取了過高的價格。

此章將評論微軟關於操作係統提價的兩份內部備忘錄,因為它們證實了早期價格分析的核心觀點。這兩份備忘錄均來自資深副總裁喬克姆·柯姆品(JoachimKempin)致比爾·蓋茨,斯蒂夫·鮑爾默(SteveBallmer)和保羅·馬利茲(PaulMaritz)的副本。第一份提呈了OEM(原始設備生產商)小組討論的大綱及得出的結論。它標明的日期是1997年12月16日。第二份備忘錄包括平均價格的分析。

本部分評論了提價備忘錄。下一部分參照這些備忘錄,連同附加的關於提價方式的證據,重新陳述了我們初期的價格討論。

A.自從取得了對操作係統市場的壟斷之後,微軟的價格已急劇上升

微軟價格戰略的核心,就是在所銷售的PC的其他零部件持續降價的同時,提高操作係統的價格。備忘錄說:

“在過去10年中,我們已經提高了產品的價格,而其他零組件的價格已經下降,而且仍將繼續下降。”

第二份備忘錄明確評估了操作係統的價格,證實了這種分析的正確性。平均的預裝價格在1990年是19美元,而到了1996年則已超過49美元。微軟預裝軟件的平均收入從25美元增加到62美元。這些數字恰恰與CFA/MAP的分析相符。在那份分析中,1990-1991的價格估計在21至24美元之間,1996年估計在45至60美元之間。

微軟承認自己的價格居高不下,並且不相信電腦廠商會有辦法使它們降下來。例如,備忘錄說為了抵製高價,OEM將不得不從零開始發展他們自己的操作係統,但微軟懷疑他們是否能夠做到。

“我們的高價可能會驅使單獨的OEM(明年Compaq要付給我們7.5億美元)或一個聯盟去資助一種競爭力量(比如在印度)。雖然這種可能性存在,但我認為它也值得懷疑……”

微軟承認它從PC價格下降所造成的銷量增長中獲得了好處,這掩蓋了它自身價格的增長。微軟平均售價的增長與銷量的增長一起推動了它收入總額的快速上升。

“在過去8年裏,OEM部門收入的增長極大地依賴於銷量的增加,同時也一直在提高操作係統的價格。在這段時間裏,平均係統售價保持相對穩定或說有所上升,使得我們可以很容易提升價格,獲得我們應得的價值。”

B.微軟不僅企圖保持高價,而且在用戶移植到Windows2000時企圖進一步提高價格

微軟的基本價格戰略是由收入總額的增長目標所驅動的。它企圖讓用戶過渡到一個價格相當於目前平均價格兩倍的操作係統。由於它的定價不是由供應方的競爭所驅動的,而是完全取決於需方市場的承受力,所以微軟承認市場的首要問題不是操作係統的競爭,而是PC價格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