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傳統體育活動(1 / 3)

晚清的傳統體育活動

清軍中的傳統體育。內容豐富的傳統體育活動,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晚清時,大部分前代所流傳下來的傳統體育活動仍在軍隊、民間及社會上流行,並在各個方向起著積極的作用。

清軍是憑借軍政合一的八旗製度崛起的。“八旗根本,騎射為先。”到了晚清,隨著政局衰敗,清軍的戰鬥力已嚴重喪失,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軍隊中的將帥們“事事肥己”,“養尊處優”,使兵弁子弟“浮華相尚,輕視弓馬”,衰敗到了軍隊“徒有虛名”的地步。清政府力圖挽回殘敗的局麵,1843年道光帝喻旨,令八旗子弟,要特別注重騎射。重申:凡滿人讀書考試,無論何人,都必須會騎射。皇室子弟,也要自小習騎射,而兵弁子弟,必須借此進身。

19世紀6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搞“洋務運動”,在他們的新代軍隊中,開始改習“洋槍”、“洋炮”、“洋操”。但由於客觀條件所致,仍需依靠弓、馬、刀、矛等傳統技勇對付農民革命。如曾國藩控製的湘軍,特別重視“技擊”訓練。傳統的武藝在軍中仍占有重要位置。

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運動,主要是以傳統武藝和操舟的訓練方法來訓練軍民的。他常親自考驗兵士的馬步射、放炮、拋火球、爬桅、跳船、刀矛技勇、刺殺等本領。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民團和鄉勇,在中英戰鬥中,成為清軍的重要助手。他號召軍民“如果外國軍隊的船進入內河,允許人人持刀痛殺。”

農民軍隊中的傳統體育。1.廣州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中的武藝。1841年5月,廣州三元裏一百零三鄉的農民數千人,拿起刀、矛和農具,向侵略軍展開了英勇的討伐,大股英軍被層層包圍,遭到痛擊,狼狽逃去。這一帶的農民群眾,無事時就各自做自己農田裏的活,有事時就立刻出來捍衛,明處不見荷戈持戟的人,暗中實際上個個是善戰的勇士,就是到了小街僻巷,都能竭力拚擋,爭先恐後地上陣。他們在村中設有武館,經常請武術師到館教授武藝。當時兩名精通武藝的顏紹長和韋紹光,就是武館的教頭。三元裏人民就是憑借傳統武藝,寫下了抗擊英國侵略軍的曆史新篇章。

2.太平天國革命軍中的體育。1851年1月,以洪秀全為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軍開始了長達13年的與侵略者的英勇鬥爭,傳統的體育成為軍事上有力的鬥爭工具。

在金田起義時,他們就拜“上帝會”,以這種宗教形式宣傳革命,修建了一個“上帝坪”,在那裏進行練拳習武操練兵馬。起義後,軍事訓練更加嚴格。規定:“凡各衙各館兄弟,在館無事,除練習天情外,俱要磨洗刀矛,操練武藝,以備臨陣殺妖,不得偷安”。

他們的軍事訓練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1)跑步:可以鍛煉士兵的速步、耐力和意誌。《賊情彙纂》中載有這樣的場麵:士兵們領大旗在前,成一隊,牽成一線急跑,這樣一直跑不掉隊的為合格。氣喘力疲被落下的不合格。又載,楊秀清練兵,和馬齊跑,能超過馬的是好兵。

(2)練足:鍛煉足部力量和足底的耐磨能力,據潘鍾瑞的《蘇台糜鹿記》中載:“有練足一法,擇年力精壯之人,督以負擔步行”。“窮日之力不可少停。若足繭不前,則以刀破之,血出如僂。翌日仍督以走,血淋淋不止,既而皮又破再割之,如是三五次,血盡皮堅,勝於草履,而舉步如飛矣。雖馬隊也難及”。可見這種練足的訓練方法很艱苦,但對忍耐力及練成後的速度都很好。

(3)爬山:鍛煉體力,適應實踐的需要。太平軍利軍閑暇之時,立標在高山絕頂之處,懸金錢在上麵,令士兵們爬山奪標,如果從平地爬到頂端不喘不喊累的,得上賞。所以太平軍戰士都善跑跳,登山的時候也象猿猴一樣迅捷。

(4)跑馬:這是太平軍最重要的戰鬥技能。他們有這樣一種取勝的技謀。。就是每次戰鬥都分馬隊兩路在十裏外包抄,斷官軍的後路,如果官軍稍有不慎,就會入太平軍的包抄圈中而敗。

(5)武藝:太平軍在作戰中常用的武器有單刀、鉤鐮、挑兒、大板刀、長矛和鋤頭之類。太平軍都要學練這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