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傳統體育活動(2 / 3)

(6)戰陣:在《賊情彙纂》中有記載太平軍對戰陣部署的方法及長處。說:太平軍以人多為技,且都不怕死,耐苦忍饑渴,是一支吃苦耐勞的部隊。每次和我官軍作戰,我軍槍炮齊射的時候,他們都貼伏於地麵,待槍炮稀時,雀躍而起進攻,轉眼就到了槍兵跟前,普通的刀矛就傷我軍士兵。這個時候,我軍的大武器已經沒有了用場。太平軍還有些大型的陣法訓練,謂之“牽線”、“螃蟹”、“百鳥”、“伏地”等。

婦女和兒童也是太平年的重要力量。洪秀全號召婦女和男子一樣殺敵。軍中的女兵約有十萬餘人。他們同男子一樣赤腳不穿鞋,不怕死,強手甚多。如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作戰時,“解衣縱馬,出入清軍之中,刀術非常奇妙且神速,所有的敵軍碰到她都很害怕。還有“飛刀神手”楊二姑,每次作戰就頭裹黃巾,身穿大紅戰袍,和他的丈夫一起出擊,衝鋒陷陣,沒有人能敵得過他們。楊二姑善於馬上刺人,百發百中,中的人沒有不立即倒下的。她身上佩的刀,刀長七寸,鋒利無比。每次出陣胸前掛著一個皮袋子,袋子裏全是鋒利的刀。

童子兵被敵兵視為“心腹大患”,他們行軍時背負刀劍,謹慎地跟著大部隊,駐地時則當哨兵,寸步不離,警惕敵兵進犯,作戰時,也都不怕死,他們號叫著跳躍著,且手足輕便,爬山登高如走平地,更有動作非常利落快捷的,突然在兩軍作戰中跳到跟前,為人所不及防,轉瞬就又跑掉,為人所不及追。

太平天國設有武考製度。分鄉試、縣試和天試。考試的主要內容是馬射、步射、開弓、舞刀、舉刀等。他們在四月初一鄉試,到時候將領們到教場檢閱。先試馬上射五箭,然後試步下射三箭。應試者很多,有幾百人。取其中147名為武舉。四月十五加試馬上炮三項,取230名為武進士。五月初一,複試,取狀元,他的職務就象指揮一樣。然後是榜眼、揮花,職同將軍。太平天國還沒有出榜招賢製,若有一技之長者,包括拳技,都可錄用。

太平天國的主要將領皆精通武藝。天王洪秀全文武俱全;東王楊秀清是廣西武生,形容粗壯;西王肖朝貴衝鋒第一;英王陳玉成少年英雄;翼王石達開力大無窮;名將秦日綱,力舉千鈞等等。

在太平天國起義前後,全國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他們都以傳統武藝,與反動勢力生死搏鬥。如上海的小刀會,福建的小刀會,北方的撚軍、雲南的回民起義,等等。上海的小刀會,“削竹為槍,斬木為兵”,人人身佩尺七小刀一把,常武藝,曾占領上海城,活捉蘇鬆太道,殺死知縣。

3.義和團運動中的傳統體育。義和團又名義和拳,是山東、直隸一帶練拳武的民間結社組織。其基本單位是“壇口”、“場口”、“拳廠”等。各壇之間並不統屬,但可聯合行動。有些地方的婦女亦湧躍參加,其組織有紅燈照、青燈照、藍燈照之類。

他們在反帝鬥爭中,張貼傳單:“神助拳,義和團,隻因鬼子鬧中原,鬼子不是人所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間把拳玩。兵法易,助學拳,要擯鬼子不費難”。

義和團的組織嚴密,練武認真。據《拳事雜記》中記:“每傳拳法一處,必召集25人,謂是一團,立一團首,一團之人聚散,皆從其令。”他們日夜操練刀矛拳法。“要起刀,快如飛,”“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該書記載少年拳民操練實況:“誘十數齡之童氣,仰臥地上,躍然而起,……即作拳勢,往來舞蹈,或持竹杆、秫秸、木梃等物,以當長槍大戟,雙劍單刀,各分門路,支撐衝突,勢極凶悍,幾乎勇不可當”。義和團憑借刀、矛、槍、棍拳等傳統武藝,與敵人殊死搏鬥,把“洋鬼子”打得膽顫心驚,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在我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間體育。我國地大物博,民族也眾多,由於生產和生活的地域及各民族的習性不同,曾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我國民間體育活動,具有下列特點:曆史的繼承性;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方法的簡易性;效果的顯著性等。

在清末社會上流傳的民間體育活動,簡單地列出如下:。①武術:明清前稱武藝,之後發展成獨立體係的武術。曆史源遠流長。滿清統治者,雖然禁止民間習武,但由於它的作用顯著,民間仍廣泛流傳。晚清,社會上出現了以“社”、“館”為結社形式練習功夫。並形成了各式拳種和流派。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還分“南派”、“北派”。精武體育會把兩派技擊之長,分為黃河流域派和長江流域派,各派中,又有各種拳種、器械之分。流派不同,風格各異,五花八門,各成體係,反映出當時武術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