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7:中西方航海為何有不同結果(1 / 2)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規模航海活動,至今已過去整整600年了。鄭和下西洋87年後西方人也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航海活動。然而,中西方大規模航海活動所產生的結果或社會影響卻大相徑庭:鄭和的航海活動由於耗資巨大,後被當作“弊政”革除,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影響僅僅成了教科書中所記載的曆史事件;而西方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航海活動卻發現了一個“新世界”,並由此促進了殖民地的開發,促進了科學和貿易的發展,而且從此持續下去,一直影響到了當今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為什麼中西方航海活動會導致如此迥異的結果呢?

中西方航海的不同結果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明成祖遣“三寶太監”鄭和率27800餘人分乘62艘大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出使西洋。鄭和率船隊先後到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舊港(今印尼蘇門臘島東南岸)、滿刺加、錫蘭(今斯裏蘭卡)、古裏(今印度西南沿海一帶)等地,一直到1407年10月才返回。此後,鄭和又六次出使西洋,最遠已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今收稿日期:2005—09—25索馬裏的摩加迪沙一帶)。鄭和七下西洋,曆時28年(1405—1433),是人類航海史上驚天動地的壯舉。

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的87年,即1492年,意大利熱亞那人哥倫布終於說服了西班牙國王,同意資助他進行穿越大西洋的遠航。於是哥倫布率3艘船和87名水手於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巴羅斯港啟航,經過7O天的漫長艱苦航行,終於在同年10月12日發現了“新陸地”——聖薩爾瓦多(即“救世主”)。此後又陸續發現了古巴、海地等新陸地。或許是受到這次成功遠航的鼓勵,哥倫布於1493、1498、1502年又連續作三次跨大西洋航行,先後又發現了牙買加、波多黎各、特立尼達、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等地。

哥倫布對新航路的重大發現,刺激了葡萄牙人重新沿迪亞士的航線繞非洲向印度的航行(因為哥倫布誤認為他到達的地方是東方的印度)。1497年8月7日達伽馬的船隊從裏斯本的雷斯特洛港出發,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到達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進行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他率船5艘、船員265人,先橫渡大西洋,再沿南美大陸海岸向南航行,穿過麥哲倫海峽,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群島。在菲律賓群島,麥哲倫由於介入當地的部族紛爭,被土著人殺死。剩下兩艘船在他的助手卡諾的帶領下繼續向西航行,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印度洋,於1522年9月7El回到西班牙。這時僅剩l條船和l8名船員。

至此,人類終於實現了環球航行的夢想,而且也證明地球的確是一個球。

盡管中西方人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航海活動,而且中國鄭和船隊的規模、人數、所攜帶的財寶物品和船的載重量都是西方人所望塵莫及的,但是今天看來,鄭和航海所產生的結果(或後續影響)卻遠遠不及西方人。鄭和下西洋雖然擴大了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的視野,增進了同亞非許多國家的國際交往、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威望,但是這些正麵影響卻並沒有能夠維持多久。由於鄭和七下西洋,耗費了國家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因而被許多人指責為勞民傷財之舉。後不久,“皇帝下令禁止建造遠洋船隻,此後又下敕命禁止保留超過兩根以上桅杆的帆船。從此船員隻得在大運河的小船上當雇工。鄭和的大戰船因擱置而爛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