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生的智慧指數(3 / 3)

每當你以憤怒來對他人的行為作為反饋時,你會在心理說,“你為什麼不跟我一樣呢?這樣我就不會動怒,而且會喜歡你。”然而,別人不會永遠像你希望的那樣說話、辦事;實際上,他們的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按照你的意願行事。這一現實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每當你因為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動怒,你其實是不敢正視現實,讓自己經受情感的折磨,為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物自尋煩惱真是太愚蠢了。其實,你大可不必動怒;隻要你想想,別人有權以不同於你所希望的方式說話、行事,你就會對世事采取更為寬容的態度。對於別人的言行,你或許不喜歡,但決不應動怒。動怒隻會使別人繼續氣你,並會導致上述這種生理上心理病症。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選擇——要麼動怒,要麼以新的態度對待世事,從而最終消除憤怒這一誤區。

也許你認為自己屬於其中一類人,即對某人某事有許多忿忿不平之處,但從不敢有所表示。你積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憂心忡忡,最後積怨成疾。但是,這並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麵。在你心理,同樣的這這樣一句話:“要是你跟我一樣就好了。”你心想,別人要是和你一樣,你就不會動怒了。這是一個錯誤的推理,隻有消除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忿。以新的思維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動怒,這才是最為可取的。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

“他要是想搗亂,就隨他去。我可不會為此尋煩惱。對他這種愚蠢行為負責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這樣想:

“我盡管真不喜歡這件事,卻不會因此陷入憤怒的誤區。”

所以,為了消除了這一誤區,首先你要以平靜的一種方式勇敢地表示出自己的憤怒;然後,以新的思維方式讓自己保持精神愉快,使之轉為內在控製;最後,不再對任何人的行為負責,不因為別人的言行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你可以學會不讓別人的言行攪亂自己的心境。總之,你隻要自尊自重,拒絕受別人的控製,便不會用憤怒折磨自己。

3.消除憤怒的最佳方法——幽默

生活中的有些人,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嚴格得近乎呆板,這當然是一種不可取的態度。隻有我們觀察一下周圍那些精神愉快的人就會發現,他們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善意的幽默感。讓別人開懷大笑,在笑聲中觀察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這是消除憤怒的最佳方法。

對於“幽默”這個詞,我們也許並不陌生,然而,究竟什麼是幽默呢?心理學家認為:幽默是人的個性、興趣、能力、意誌的一種綜合體現,它是語言的調味品。有了幽默,什麼話都可讓人覺得醇香撲鼻,雋永甜美。它是引力強大的磁鐵。有了幽默,便可以把一顆顆散亂的心引入它的磁場,讓每個人的臉上綻開歡樂的笑容。它是智慧的火花,可以說,幽默與智慧是天然的孿生兒,是知識與靈感勃發的光輝。

富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一個奮力進取者。幽默也能展示人的一種樂觀豁達的品格。半夜時分小偷光臨,一般不會令人愉快,可巴爾紮克卻與小偷開起了玩笑。

巴爾紮克一生寫了無數作品,卻常常手頭拮據,窮困潦倒。有一天夜晚,他正在睡覺,有個小偷摸進他的房間,在他的書桌裏亂摸。巴爾紮克驚醒了,但他並沒有喊叫,而是悄悄地爬起來,點亮了燈,平靜地微笑著說,親愛的,別翻了。我白天都不能在書桌裏找到錢,現在天黑了,你就更別想找到啦!”

幽默,實在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為懶惰者帶來活力,可以為勤奮者驅散疲憊;可以為孤僻者增添情趣,可以使歡樂者更愉悅……

你的生活是否過於嚴肅,以至於你看不到這些生活的荒謬之處?要是一個人從來不笑,那他可能有些變態。每當你的言行過於嚴肅時,提醒自己,你所享有的時間隻是現在。當開懷大笑可以使你如此愉快時,為什麼要以憤怒折磨自己呢?

笑吧,為笑而笑,這就是笑的理由。其實,你並不需要為笑尋找理由。隻要笑,這就足夠了。冷靜地觀察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人——包括你自己,爾後再決定選擇憤怒還是幽默。請記住,幽默會使你和其他人都得到生活中最珍貴的禮物——笑。開懷大笑吧,笑聲會使你的生活充滿陽光。

2.避免發怒的方法

怒是一種不良的情緒狀態。古代素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的說法。生理研究表明,人在發怒時,會有一係列生理變化,如心跳加快、膽汁增多、呼吸緊迫、臉色改變,甚至全身發抖。這種情況對人的健康不利是不言而喻的。

怎樣使自己不發怒呢?歸納以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1)生理中遇到能引起人發怒的刺激時,應當力求避開,眼不見,心不煩。這是自我保護性的製怒方法。

(2)在受到令人發怒的刺激時,大腦會產生強烈的興奮灶,這時如果主動在大腦皮層裏建立另外一興奮灶,用它去找到或消除引起發怒的興奮灶,就會使怒氣平息。比如盛怒下的妻子,看到可愛的孩子天真的表演,會怒氣全消就是這個道理。

(3)怒從何來?常常是虛榮心強、心胸狹窄、感情脆弱、盛氣淩人所致,對此,可以用疏導的方法將煩惱與怒氣導引到高層次升華到積極的追求上,以此激勵起發奮的行動,達到轉化的目的。

(4)這是一種主動的意識控製,主要是用自己的道德修養、意誌修養緩解和降低憤怒的情緒。

有人在要發泄怒氣時,心中默念“不要發火,息怒、息怒”,會收到一定效果。

總之,你應當提高自己控製憤怒情緒的能力、時時提醒自己,有意識地控製自己情緒的波動。千萬別動不動就指責別人,喜怒無常,改掉這些壞毛病,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容易接受別人和被人接受,性格隨和的人。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易成大事。

六、理智地麵對挫折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在挫折麵前,人們也表現出不同的反應,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麵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或是後退,或是消極抵抗。隻有那些敢於挑戰困難,能夠審時度勢,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麵對挫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業。

既然挫折是難免的,那麼我們年輕人究竟怎樣做,才是以“積極”的態度麵對挫折呢?

首先,要堅定目標,不輕言放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奮鬥目標,隻要這個目標是現實的,那麼即使暫時遭遇了挫折,也應克服各種困難,找出排除障礙的辦法,毫不動搖地朝既定的目標邁進,最終實現自己的願望,達到預定的目標。許多科學家的發現和發明經曆多次失敗後,仍堅持不懈而最終得成功的。

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期間,麵對各種誣蔑、攻擊和迫害,飽嚐長期流亡和貧困生活的痛苦,經受種種疾病的折磨,始終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說過:“我一直徘徊在墳墓的邊緣。”因此,我“必須把我能夠工作的每一分鍾用來完成我為之犧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的著作。”

認準目標,永往直前,是一切成功者的成功經驗。人生路上,難免有坎坷,難免遍布荊棘,是知難而退,還是迎難而上?這道題的不同答案也就決出了強者和懦夫。

其次降低目標,改變行為。

當一種動機經一再嚐試仍不能成功,達不到預定目標時,個體調整目標,變換方式,通過別的方法和途徑實現目標,或者把原來製訂的太高而不切實際的目標往下調整,改變行為方向,則有可能成功,滿足某種需要。如有的高中生,多次報考大學未能遂願,他見障礙難以逾越,就改為報考中專、技校,或是電大、職工大學。“退而求其次”,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目標的重新審定和轉移,不是懼怕困難,而是實事求是的表現;同時,也降低和避免了由於目標不當難以達成而可能產生的挫折感到焦慮情緒。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寧可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肯退而求其次。雖然他們“堅定目標”值得借鑒,但“盲目追求”卻不足取。

再次改換目標,取而代之。

這是指個體確定的目標由於自身條件或社會因素的限製,不能實現並受到挫折時,可以改變目標,用另一目標來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滿足;或通過另一種活動來彌補心理的創作,驅散於由失敗而造成內心的憂愁和痛苦,增強前進的信心和勇氣。

著名京劇演員周信芳,原來演小生,但嗓子有些沙啞,雖然苦練仍難以改進,於是他轉而演老生。這一行當的改換,使他得以充分地揚長避短,創立起了自己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稱為“麒派”,成為我國優秀的表演藝術家。

有些人對待問題脫離實際,認準了“一條道兒走到底,不撞南牆心不死”,從不顧及客觀情況,隻是單純的以不變應萬變,那也隻能是自設院囿,做繭自縛。而有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麵前,由於原定的追求目標已不可能實現,或是為了用其他行動來轉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就會轉而追求別的目標或是進行另外的活動。這也可以獲得新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補償。

七、笑對挫折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日本人的自殺人數逐年上升。很多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是“勇敢”的切腹自盡,而不是思索該怎樣戰勝困難。生命對於一個人隻有一次,是否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人生,那是大有講究的。

一個人同一位準備遠航的水手交談,他問:“你父親是怎麼死的?”“出海捕魚,遇著風暴,死在海上。”“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麼,你還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嗎?”水手問:“你父親死在哪裏?”“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麼,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嗎?”

這個故事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簡意賅,反映出了水手明知祖父、父親都死在海上,卻沒有因失去親人的痛苦挫折而改變自己的奮鬥目標,仍然樂觀地從事自已喜歡的事業。

樂觀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打擊時,仍堅信情況將會好轉,前途是光明的。從情感智商的角度來看,樂觀是人們身處逆境時不灰意冷、不絕望或抑鬱消沉的心態。與希望一樣,樂觀能施恩於人生。當然,樂觀必須根植於現實,如果盲目樂觀,其後果絕不樂觀。

樂觀對挫折中的人有如下作用:

第一,樂觀能為人排遣痛苦。樂觀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敗一切痛苦與煩惱,給人生活以勇氣、信心和力量。醫學家認為,愉快的情緒能使心理處於怡然自得的狀態,有益於人體各種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於調節腦細胞的興奮和血液循環。馬克思也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第二,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於促進人際關係和事業。持一種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參與活動,你會發現很容易與人和諧相處。樂觀者渾身充滿活力,容易與社會合拍,由於心情舒暢,在與人交往中就會對別人謙虛、尊重、理解,自然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敬,雙方情感的相悅就能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同樣,強者受挫後不氣餒,以樂觀的態度對待暫時的失敗,這樣就會使他有一種自信的力量。這種力量把自己展現於外,參與社交和事業,從而得到成功和成就。成功和成就的愉快情感會使自己更樂觀地去繼續從事未完的事業或開辟新的天地,這樣的良性循環使人們的事業充滿生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和意義。成長中的人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人,將形成較為全麵發展的、聰穎、開朗和進取的個性。

第三,樂觀能促進身體健康。樂觀者一生中收益最大的是他們的身體機能完好。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沒錯,樂天派自然心寬體胖,樂天派會笑對生命中的坷坎與挫折。

他們不容易被疾病擊垮,他們抗禦心腦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難治病的能力遠勝過悲戚憂鬱者。一項新的研究證明了樂觀與健康的對應關係。研究發現,對自我前途和未來持冷淡態度是身體健康不良的前兆。有一位外國的流行病學家斷言,長期有這種絕望意識的人,其死亡率高於心髒病、癌症和其他病因造成的平均死亡率。這說明樂觀態度對於健康的確大有裨益,悲觀絕望則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那麼怎樣才能保持樂觀的情緒呢?

保持樂觀情緒的主要秘訣有三,一是善於幽默,善於找樂;二是遇到失敗挫折決不氣餒,而是有繼續努力、再創輝煌的信念;三是為人和善,與人為友。

以上從自信、希望、樂觀三個層次分析了強者的心理特征,這三者是緊密聯係、相互影響、互為基礎、互相促進的,有其一者必有另兩種心理。這是強者所獨有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強者之所以為強者的秘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