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感到自己生活平淡乏味,那是因為缺乏生活的激情,自我激勵的結果便是喚起自己身上的激情、熱情。如果一個人總是老氣橫秋,缺乏激情,那麼可以說,這個人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缺乏生命的激情,難以創建一番事業;缺乏愛的激情,生命中是很難體會到幸福和快樂的;缺乏信仰的激情,則根本不可能為理想而獻身。學會自我認喚醒沉睡的生命的激情,將把你帶入嶄新的人生境界。
四、走出抑鬱的陰影
有的人若想改變他容易憤怒或急躁的性格,不是十分困難。而有的人想改變他抑鬱的心理卻不很容易。而一個人要想成大事,就必須把抑鬱從他性格中扔出來,因為抑鬱代表一種消極的意識和自我折磨的心態。情緒控製能力不高者,很難走出抑鬱的陰影。
抑鬱不是單一的病症,它有很多種類型,其病型也各不相。抑鬱與傷寒和流感不同,抑鬱瓦解了他們的意誌,消耗了他們的精力。一些人的抑鬱是由某一些生活事件,諸如失業、住房問題、貧窮或重大的財產損失造成的。另一些人的抑鬱似乎與遺傳有關。還有一些人,早期苦難的生活經曆,使得他們具有抑鬱的易感性。更有一些人其抑鬱根源於家庭、人際關係或與社會隔絕等問題。當然,人們或許有其中一種或多種問題,因此毫不奇怪,我們對付抑鬱,需要各種治療方法和手段,對一個人有效的方法或許對另一個人無效。
下麵幾種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1.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抑鬱的人對日常必須的活動會感到力不從心。因此,我們應對這些活動進行合理安排,以使它們能一件一件地完成。以臥床為例,如果躺在床上能使我們感覺好些,躺著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對抑鬱的人來說,事情往往並非這麼簡單。他們躺在床上,並不是為了休息或恢複體力,而是一種逃避的方式。因為沒有應當做的事,我們會為這種逃避而感到內疚、自責。並且,躺著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困境。床看起來是安全的地方,然而,長此以往,我們會更加糟糕。因此,最重要的是,努力從床上爬起來,按計劃每天做一件積極的事情。
有時,一些抑鬱者常常帶著這樣的念頭強製自己起床“起來,你這個懶蟲,你怎麼能光躺在這呢?”其實,與之相反的策略也許會有幫助,那就是學會享受床上的時光。一周至少一次,你可以躺在床上看報紙,聽收音機,並暗示自己:這多麼令人愉快。你應當學會,在告訴自己起床幹事情的時候,不再簡單地“強迫自己起床”,而是鼓勵自己起床。因為躺在那兒想自己所麵臨的困難,會使自己感覺更糟糕。
2.換一種方式思維
對抗抑鬱的方式,就是有步驟地製定計劃。盡管有些麻煩,但請記住,你正訓練自己換一種方式思維。如果你的腿斷了,你將會如何逐漸地給傷腿加力,直至完全康複。有步驟地對抗抑鬱也必須是這樣的。
現在,盡管令人厭倦的事情沒有減少,但我們可以計劃做一些積極的活動,即那些能給你帶來快樂的活動。例如,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坐在花園裏看書、外出訪友或散步。有時抑鬱的人不善於在生活中安排這些活動,他們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痛苦的掙紮中,一想到衣服還沒洗就跑出來,便會感到內疚。其實,我們需要積極的活動,否則,就會像不斷支取銀行的存款卻不儲蓄一樣。積極的活動相當於你銀行裏有存款,哪怕你所從事的活動,隻能給你帶來一絲絲的快樂,你都要告訴自己:我的存款又增加了。
抑鬱病人的生活是機械而枯燥的。有時,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解決問題的關鍵,仍然是對厭倦進行診斷,然後逐步戰勝它。
抑鬱個體常感到與人隔絕、孤獨、閉塞,這是社會與環境造成的。情緒低落是對枯燥乏味、缺乏刺激的生活的自然反應。
3.戰勝抑鬱
許多抑鬱症患者是真正的戰士,很少有抑鬱的人能意識到自己的極限。有時,這與完美主義密切相關。專家喜歡用“燃盡”一詞描述那些處於被挖空狀態的個體。對一些人而言,“燃盡”是抑鬱的導火索。無論是呆在家裏,還是忙於應付各種工作任務,你一定要記住:你與其他人一樣,所能做的工作是有限的。
約翰·帕爾瑪便是一個戰勝抑鬱症的真正的戰士。帕爾瑪住在新澤西州的帕德森。他說道:“我從退役後不久,便開始做生意,我日夜辛勤工作,買賣做得很順利。不久麻煩來了,我找不到某些材料和零件,眼看生意要做不下去了,因為憂慮過度,我由一個正常人變成憤世嫉俗者。我變得暴躁易怒,而且——雖然那時並沒有覺察到——幾乎毀了原本快快樂樂的家庭。一天,一位年輕殘廢的退役軍人告訴我:‘約翰,你實在該感到慚愧,你這種模樣好像是世界上唯一遭到麻煩的人。縱使你得關門一陣子,又怎麼樣呢?等事情恢複正常後再重新開始不就得了?你擁有許多值得感恩的東西,卻隻知咆哮生活。老天,我還希望能有你的好狀況呢!看看我,人隻有一隻手,半邊臉幾乎被炮彈打掉,我卻沒抱怨什麼。如果你再不停止吼叫和發牢騷,不隻會丟掉生意,還有健康、家庭和所有的朋友!’”
“這些話對我真是當頭一棒。我終於體會到自己是何等富有。於是我改變了態度,回到了從前的自我。”
帕爾瑪的朋友露西爾·布萊克在還沒有懂得“為所有而喜,不為所無而憂”的道理前,正麵臨一場不幸。她那時住在亞利桑那州的塔森,下麵是她講述的遭遇:
“我的生活一向忙亂——在亞利桑那大學學風琴,在鎮上主持一家語言障礙診所,在綠柳農場指導一個音樂欣賞班。我就住在綠柳農場裏,我們在那裏可以聚會、跳舞,在星光下騎馬。可是,有天早上我因心髒病而倒下了。‘你得躺在床上一年,要絕對地靜養。’醫生並沒有保證說我還會不會像以前一樣健壯。
“在床上躺一年,意味著我將要成為一個無用的人——或許我會死掉!我感到毛骨悚然,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做了什麼竟會遭到這種懲罰?我又悲痛又感到忿恨不平,卻還是照著醫生的囑咐躺在床上。鄰居魯夫先生是個藝術家,他告訴我:‘你以為在床上躺一年是不幸?!其實不然。現在,你有了時間去思考,去認識自己,心靈上的增長將大大多於以往。’我平靜下來,讀些勵誌書籍,試著找出新的價值觀。一天,收音機傳出評論員的聲音:‘惟有心中想什麼,才能做什麼’。這種論調我心前不知聽過多少,這次卻深深打進心坎裏,我改變了主意,開始隻注意自己需要的東西:歡樂、幸福、健康。我強迫自己每天一起床就為擁有的一切讚美感謝:沒有痛苦、可愛的女兒、健康的視力聽力、收音機裏優美的音樂、有閱讀的時間、豐富的食物、好朋友等。當醫生準許我在特定時間內可以讓親友來探訪時,我是多麼高興啊!
“好幾年過去了,現在,我的日子過得充實而有活力,這實在應該感謝躺在床上的一年。那是我在亞利桑那最有價值、最快樂的一年,因為我養成了每天清晨感謝讚美的習慣。慚愧的是,由於害怕死亡,才使我真正學習到如何過真正的生活。”
帕爾瑪說:“親愛的露西爾,也許你不不知道,你所領悟到的正是200年前薩繆爾·約翰遜所講的:‘凡事往好的一麵去想,這種習慣比收入千鎊還好。’”
4.克服抑鬱中的自責
有一位病人,自從她對門住進了新的鄰居,她就開始變得抑鬱。那位鄰居習慣於在清晨大聲播放音樂。她試圖找有關部門禁止他,盡管人家很同情她,但卻幫不了她。逐漸地,她陷入抑鬱,感到整個生活都毀了,自己卻無能為力。她並不認為抑鬱是她自己的過錯,也不認為自己無能、無價值或脆弱。她抑鬱僅僅是因為,她沉溺在對一個複雜情境失控的狀態中。
有時,抑鬱是由於家庭或重要關係的衝突、破裂而造成的。抑鬱的人感到自己被這種關係所困,充滿失敗感,但卻沒把過錯歸結於這種關係。有時,抑鬱的人為抑鬱病症,以及抑鬱給自己周圍的人造成的影響而感到難過,但他們不認為自己差或無能,他們將過錯歸罪於抑鬱本身。
許多抑鬱的人對自己很苛刻。抑鬱當然會改善我們的自我感覺。與自我的不良關係成為抑鬱的前奏,並且,這種關係會隨抑鬱的發展繼續惡化。
抑鬱的時候,我們感到自己對消極事件負有極大的責任,因此,我們開始自責。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複雜的,有時,自我責備是家庭中習得的,在我們小時候當家裏出現問題時,受到責備的常常是我們。因此,即使是受性虐性的兒童都學會了責備自己——這當然是荒唐可笑的。遺憾的是,善於責備他人的成年人,常挑選那些最無駁能力的人做他們的責備對象。
塞爾維是一個很自責的人,她的媽媽常常責備她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痛苦,久而久之,塞爾維亞就接受了這種責備。每當親密的人遇到困難時,她就開始責備自己。然而,當塞爾維婭尋找證據時,她發現,造成她媽媽生活一幸的原因很多,包括婚姻問題、經濟拮據。但塞爾維婭小時候無法認識到這麼深刻,隻能相信媽媽告訴她的話。
抑鬱者的自責是徹頭徹尾的。但不幸事件發生或衝突產生時,他們認為這全是他們自己的錯。這種現象被稱作“過分自我責備”,是指當我們沒有過錯,或僅有一點過錯時,我們出現承擔全部責任的傾向。然而,生活事件是各種情境的組合體。當我們抑鬱的時候,跳出圈外,找出造成某一事件的所有可能的原因,會對我們有較大的幫助。我們應當學會考慮其他可能的解釋,而不是僅僅責怪自己。
五、消除憤怒情緒
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動怒,憤怒情緒也是人生的一大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它同其它病一樣,可以使你重病纏身,一蹶不振。也許你會說:“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該發怒,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若你是一個欲成大事者,你就應該注意了,能不能消除憤怒情緒與你的情緒控製能力有關。
其實,人人都會不時地表露自己的憤怒情緒,憤怒這一習慣行為可能連你自己也不喜歡,更不用說他人感覺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對它留戀不舍,它不能幫助你解決任何問題。任何一個精神愉快、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會讓它跟隨自己。
憤怒即是你做出的選擇,又是一種習慣。它是你經曆挫折的一種後天性反應。你以自己所不欣賞的方式消極地對待與你的願望不相一致的現實。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樣,憤怒是大腦思維後產生的一種結果。它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當你遇到不合意願的事情時,就告訴自己:事情不應該這樣或那樣,於是你感到沮喪、灰心;然後,你便會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憤怒的反應,因為你認為這樣會解決問題。隻要你認為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就總有理由接受憤怒情緒而不去改正。
但隻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憤怒情緒將會阻止你做不好事情。成大事者是不會讓憤怒情緒所左右的。曆史上有好多這樣的例了,他們中能壓下怒火的就成功,而憑著這一怒之氣行事的則大多失敗了。
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在戰場上進行激烈的戰爭,就在此時,韓信攻占齊地後派人給劉邦送來了信,要求封他為假齊王。劉邦見信後勃然大怒說:我被困在這裏天天盼他來幫助,他卻想自立為王。正在這一時刻,張良用手拉了拉劉邦的袖子,悄聲對他說:在戰場形勢於我不利,怎麼能阻止韓信稱王呢?不如答應他的要求,立他為王以隱住其心,否則他會倒戈變亂的。劉邦這才恍然大悟,忙改口對使者說:大丈夫平定諸候,就當他個真王,那有當假王呢?這一步棋穩定了韓信,使韓信盡心竭力地為劉邦效命,為漢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在三國時期,關雲長失守荊州,敗走麥城被殺,此事激怒劉備,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之諫皆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宜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中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諸葛亮也上表諫止曰:“臣亮等竊以為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順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執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
從這兩件事中,就可看出,在關鍵時刻是不可以讓怒火左右情感的。不然你會為此付出代價。那麼怎樣消除憤怒情緒呢?下麵幾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
1.憤怒的誤區
如果你仍然決定保留自己心中憤怒的火種,你可以以不造成重大損害的方式來發泄憤怒。然而,你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喪時以新的思維支配自己,且以一種更為健康的情感來取代使你的憤怒,既然世界絕不會像你所期望的那樣,你很可能會繼續厭煩、生氣或失望;但無論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種不利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