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生的智慧指數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一人所皆知的俗語,告訴人們並非所有高智商的人都一定能夠成功。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智力平常者卻表現非凡。為此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左右著人的一生。這個人生之結,多少年來,一直纏繞著人們。中外學者也不遺餘力地進行解惑。今天,現代科學終於解開了這一迷惑,並慢慢地認識了它——人的情商。
一、EQ的魅力內涵
傳統的智商觀念總局限在狹隘的語言與算術能力,智力測驗的成績最能直接測試的,充其量不過是課堂上的表現或學術上的成就,至於學術以外的生活領域便很難觸及。不少心理學家擴大了智力的定義,嚐試從整體人生成就的角度著眼,從而對此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評價。其中最為世人矚目的是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他在解釋EQ內涵時,從五個方麵進行了闡發:
1.認識自身的情緒
認識情緒的本質是EQ的基石,這種隨時隨刻認知感覺的能力,對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實感受的人必然淪為感覺的奴隸;反之,掌握感覺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宰,麵對婚姻或工作等人生大事才能有所抉擇。
2.妥善管理情緒
情緒管理必須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其中包括:如何自我安慰,擺脫焦慮、灰暗或不安。這方麵能力較匱乏的人常需與低落的情緒交戰,掌握自如的人則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發。
3.自我激勵
無論是要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勵或發揮創造力,將情緒專注於一項目標是絕對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情感的自製力——克製衝動與延遲滿足。保持高度熱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一般而言,能自我激勵的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較高。
4.認知他人的情緒
同情心也是基本的人際技巧,同樣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具有同情心的人較能從細微的信息察覺他人的需求,這種人特別適於從事醫護、教學、銷售與管理工作。
5.人際關係的管理
人際關係就是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一個人的人緣、領導能力、人際和諧程度都與這項能力有關,充分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常是社會上的佼佼者。
塞拉維指出,每個人在這些方麵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很善於處理自己的焦慮,對別人的哀傷卻不知如何安慰。基本能力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無所謂優劣之分,但人腦的可塑性也很高,某方麵的能力不足可以通過訓練和強化加以彌補與改善。
在我國,一些心理學家對情商也進行了研究。青年心理學家唐映紅認為情商分為五個部分,即自我意識、自我激勵、情緒控製、人際溝通和挫折承受能力。而實質上,情緒的內涵與情商有很大相通之處。
1.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同心境的關係是相互的:一方麵,正確的自我意識可以培養積極的心境,不正確的自我意識則可能導致消極的心境;另一方麵,積極的心境有利於形成正確和良好的、以及樂觀的自我意識,而消極的心境則往往伴隨著歪曲的、不正確的自我意識。
2.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既依賴於心境,也與激情密切相關。心境是自我激勵的因,激情是自我激勵的果。在良好的心境條件下,人們可能很好地自我激勵,不過,低沉的心境,特別是挫折感、侮辱感等都更能激發人的潛能和動機。古話說:“請將不如激將”,便是利用“知恥而後勇”來激發人的勇氣和才能的。好的心境可能使人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自我感覺良好,不思進取;另一種是堅定、自信並且執著,激發自己取得進一步的成功。這兩種不同的態度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自我意識、性格、氣質等因素所決定的。同樣,消極的心境也可能導致兩種不同的後果:一是變得悲觀、抑鬱、消沉,甚至頹廢、沮喪;二是從屈辱中汲取力量,力圖“知恥而後勇”。自我激勵的結果便是需要喚發起自己身上的激情、熱情。缺乏生命的激情,可能使人罹患上抑鬱症;缺乏工作的激情,難以創建一番宏偉的事業;缺乏愛的激情,生活中是很難體會到幸福和快樂的;缺乏信仰的激情,則根本不可能為理想而獻身。
3.情緒控製
無論是心境、激情還是應激都需要控製。對自己的激情狀態,則更需要揚長避短,培養並發揚積極的激情。避免或設法消除消極的激情。情緒控製中最難控製的是應激,應激是機體遭遇外界刺激而引發強烈的情緒變化,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垂體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壓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反應。應激是一種機體的本能反應。盡管應激的發生不受意識的控製,但對應激卻可以通過訓練或練習而得以加強。
4.人際溝通
人際溝通其實是能更多地反應出個人情商水平高低的一個標準。如果一個人與別人缺乏溝通,甚至連與同事、鄰居的關係也搞不好,很難預測他在事業上會取得成功;相反,成功人士都普遍具有一個特點:人緣好。人際溝通同心境和激情關係緊密。一個心境低沉、消極的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喜歡和信任,一個焦慮、悲觀或是抑鬱的人也不會有許多朋友,一個嫉妒、任性的人生活中基本上缺少真摯的友情。相反,心境樂觀、積極的人,自然能吸引人群的注目。一個心境豁達、開朗或是輕鬆的人身邊必定有不少值得依賴的朋友。同樣,人際溝通通暢、人際關係好,心境也會相應改善;人際溝通阻塞,人際關係不好,心境也容易憂鬱難解。
5.挫折承受能力
當一個人遭遇挫折,通常會引發消極的情緒。如果一個人承受挫折能力差,他就會拙於應付隨之而來的消極情緒;消極的情緒妨礙他的行動和努力,使他更容易遭受失敗或挫折;進一步的失敗和挫折反過來又會加重他的消極情緒。因此,挫折承受能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和影響到情商水平的高低。
二、自我意識是生命的內核
茫茫宇宙,星球如同黃河裏的沙粒,不可計量;而一切星球都在各自軌跡上獨立運行著,顯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這是因為他們並非都是無拘無束的流浪漢,而總是有著自己固定的“國籍”:即星係。每個星係都擁有對星係成員的強大約束力:即向心力。
生命的運行亦如此。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日常行為也能找到運行的生命之內核:自我意識。而這個內核並不是生來俱有的,而是在現實的鬥爭中逐漸形成的。從混沌到有序,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被稱為“珠寶王國”之王的香港巨富陳聖澤,最初隻是一個貧家子弟。他初到香港時,幹的是地位最低下、最卑微的學徒工。在這個不起眼的學徒心中有一個宏偉誌願:將來建立自己的珠寶王國。陳聖澤臥薪嚐膽,掌握了熟練的打金技術後,便辭職自立門戶。陳聖澤第一次創業因經驗不足而遭失敗。他重新認識自己,決心隻身到美國闖蕩一番。從美國歸來的陳聖澤眼界大開,羽毛漸豐。但他頗具有自知之明,又到一家珍寶店裏工作,在那裏他學會了管理和人事方麵的經驗。時機已成熟,陳聖澤便創立自己的恒和珠寶公司。他采取了美國先進的“流水作業”式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次陳聖澤一炮打響,恒和事業蒸蒸日上。今天的陳聖澤已成為擁有財產三億五千萬港元的億萬富翁,成為名副其實的珠寶王國的國王。
心理學家與成功學家對1000名創業成功者進行調查、觀察、研究,曆時長達兩年之久,歸納出這些成功者們走向成功的幾個步驟,這些步驟可以歸納為一點:都具有積極的自我意識,能夠從創業開始到成功都保持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製以及自我期待。為什麼積極的自我意識能夠產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沒有開發出來。美國學者詹姆斯據其研究成果說:“普通人隻發展了他蘊藏潛力的1/10,與應當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們不過是半醒者的,我們隻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一部分……”既然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為什麼實際生活中人與人卻有千差萬別呢?這當然是由於心理態度與努力程度不同所決定的,也和所受的教育和所處的境遇不同有關。隻有具備積極的自我意識,一個人才會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並知道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因而他能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自己身上的巨大潛能,幹出非凡的事業來。羅斯福曾說過:“傑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賦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盡可能地發揮到最大限度的人。”
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積極的自我意識能使一個人的行為更加有效。首先,自身素質是行為發生的基礎。積極的自我意識包含著對自身素質的清醒認識,對自身素質的有意識運用能促進自我的發展。拿破侖就是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的“最出色的軍事家的素質”,從而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家。如果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那麼他的行為是低效的,設想:如果偏偏讓數學家用嚴密的、無懈可擊的邏輯思維來寫詩、而讓詩人用奔放熱情的形象思維來演算,那豈不讓人啼笑皆非?其次,積極的動機對行為有推動作用。積極的自我意識也包含著“我將要成為怎樣的人”的自我實現的目標,這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如海倫·凱勒所說的:“當你感到有一種力量推動你翱翔的時候,你是不應該爬行的。”拿破侖意識到自己要成為一個權力的掌握者時,他通過不懈的奮鬥達到了這個目標。現代人一大通病就是缺乏自我實現的目標,為生存而生活,終日碌碌無為。
三、喚醒沉睡的生命激情
我們看待創業者,往往最關注他們創造的驚人的財富,可是從沒有想過: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憑什麼比我們創造更多的財富?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筆巨大的無形的財富,隻不過,我們尚未意識到而已。而創業者卻通過不斷的拚搏與奮鬥把這筆心理財富轉化為現實的財富。從前有個故事,講的是一戶人家的地板下埋著兩壇金子,而他們卻渾然不覺,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許多人也正像這戶守著財富卻窮困潦倒的人家一樣,讓人覺得可悲、可歎、可笑。
也許你要問:“這筆財富是什麼?為什麼我沒有覺察到呢?”
這筆財富就是隱伏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巨大潛能:自我激勵。你沒有覺察到的原因,是因為它猶如一座礦藏,不是俯身可拾的,是需要一個從挖掘到利用的過程。而創業者在現實的鬥爭中不斷開采這座礦藏,這種內在的能源一旦與現實材料結合,便以財富的形式固定下來。雖然不同的創業家使用的現實材料不同,有的取材於政治,有的取材於經濟、有的取材於文藝……但他們源源不斷的財富之源都是: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始終貫穿於創業者整個奮鬥曆程。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徐展堂便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例子。
徐展堂自幼喪父,家境窘迫,可是一貧如洗的徐展堂堅決不向命運低頭。他發誓要通過自己的奮鬥掙錢發財,出人頭地。最初徐展堂在一家銀行裏當信差,可是他並不因處境艱難而放棄自己的理想。他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英語,啃讀名人傳記,牢記他們的成功秘訣;一邊在實踐上不斷積累經商經驗。辭掉信差後,徐展堂又四處闖蕩。他從小本生意做起,走街串巷,賣過餛飩、擺過小攤,什麼生意賺錢,他就幹什麼。這段經曆磨礪了他堅強的意誌,增加了他的社會閱曆,豐富了他的經商意識。不管身份多麼低微,現實如何殘酷,徐展堂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雄心壯誌。正如他回顧艱辛的創業史時所說的那樣:“我當時抱定的信念是:成功得失的契機,在於自己能否把握機會及努力進展”。正是在這種自我激勵下,徐展堂四麵出擊,愈戰愈勇。憑著他獨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膽魄,加上磨煉出來的卓越的經商素質,他終於在進軍房地產時一舉獲得成功。這位財產逾億的大富豪這樣評價自己:“我不相信命運,隻相信個人努力。我訂了目標便不三心二意,越困難越不放棄,解決困難成為我工作的動力。”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誌。徐展堂的事例告訴我們:你也可以成為你心目中的那種人!自我意識便是你完成人生飛躍的翅膀。
心理學研究表明:要取得績效必須靠內部努力和外部激勵,可是在相同的努力和激勵的前提下,人們取得的績效不盡相同。工作能力強固然容易出成績,但光有能力而缺乏動機、缺乏十活的熱情,也將會一事無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到,一些能力一般的人卻比能力強的人更容易出成果。這主要就是由於動機激發程度的不同。羅斯福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天賦和非凡才幹,隻是認為自己善於自我激勵,把平凡的才能“在盡可能的限度內發揮到異乎尋常的高度”。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些能力差的人可以通過強烈的進取心、過人的動機內驅力去取得與其自身能力不相稱的特殊成績。
參加第25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中國女排,雖然技術、戰術都處於比較低的狀態,但有著一股為祖國和人民爭光的激情,以及在教練郎平的帶領和鼓舞下,女排姑娘們超水平發揮,終於取得來之不易的一枚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