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誌是人生的精神砥柱(2 / 3)

困境之下,放鬆自己,就能得到另一種東西。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哥本哈根大學的一名學生喬根·裘大,有一次到美國旅遊。他先到華盛頓,下榻威勒飯店,住宿費已經預付。上衣的口袋放著到芝加哥的機票,褲袋裏的錢包放著護照和現金。準備就寢時,他發現皮包不翼而飛,立刻下樓告訴旅館的經理。

“我們會盡力尋找。”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皮包仍然不見蹤影。他隻身在異鄉,手足無措。打電話向芝加哥的朋友求援?到丹麥使館報告遺失護照?呆坐在警察局等待消息?

突然,他告訴自己:“我要看看華盛頓。我可能沒有機會再來,今天非常寶貴。畢竟,我還有今天晚上到芝加哥的機票,還有很多時間處理錢和護照的問題。如果我現在不暢遊華盛頓,將來就沒有機會了。我可以散步,現在是愉快的時刻,我還是我,和昨天丟掉錢包之前並沒有兩樣。來到美國,我應快樂,享受大都市的一天。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丟掉錢包的不愉快之中。”

他開始徒步旅遊,參觀白宮和博物館,爬上華盛頓紀念碑。雖然許多想看的地方,他沒有看到,但所到之處,都盡情暢遊了一番。他買了一些花生和糖果在路上吃,免得太餓。

回到丹麥之後,他說美國之行最難忘的回憶,是徒步暢遊華盛頓。他知道把握現在最重要。5天之後,華盛頓警局找到他的皮包和護照,寄給他。

隻要放鬆自己,告訴自己希望是無所不在的,即使躺在病床上也能思考,並有所創造。

喬治·史提非克躺在伊利諾斯州的退伍軍人醫院療養,他的時間很多,但是,除了讀書和思考之外,能做的事情並不多。

忽然他得到一個靈感。喬治知道很多洗衣店,在燙好的襯衫衣領上加一張硬紙板,防止變形。他寫了幾封信向廠商洽詢,得知這種硬紙板的價格是每千張美金4元。他的構想是,在硬紙板上加印廣告,再以每千張美金1元的低價賣給洗衣店,賺取廣告的利潤。

喬治出院之後,立刻著手進行該事,並持續每天研究、思考、規劃的習慣。

廣告推出之後,喬治發現客戶取回幹淨的襯衫之後,衣領的紙板即丟棄不用。

他問自己:“如何讓客戶保留這些紙板和上麵的廣告呢?”答案閃過他的腦際。

他在紙卡的正麵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廣告,背麵則加進一些新的東西——孩子的著色遊戲、主婦的美味食譜,或全家一起玩的猜謎。有一位丈夫抱怨洗衣的費用激增,後來他才發現妻子竟然為了搜集喬治的食譜,把還可以再穿一天的襯衫提前送洗!

喬治並未以此自滿,他野心勃勃,要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他把每千張美金二元的紙板寄給美國洗衣工會,工會便推薦所有的會員采用他的紙板。因此,喬治有了另外一項重要的發現:給別人你所喜歡及美好的事物,你會得到更多!

喬治的成功,就在於他在病床上,也能積極主動地做能做的事情。

不管你在哪兒,在哪種困境下,總有希望和有益的事情在等著你。消極是失敗的陰影人生中有很多障礙或苦難,同時所有的苦難都藏匿著成長和發展的種子。但能夠發現這種子,並好好培養出來的人,往往隻有少數。

能夠認為苦難才是機會的人,是會獲得成功的人。沒有這種想法,苦難會帶來更多的苦難。有效地祈禱必定會成功。也就是說即使是沒有學曆的人,隻要學會了這種思考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

有一個健康而優秀的學生,經常受到表揚。他也因為這些表揚,變得非常自滿,因此在青年時代過著很放蕩的生活,結果弄壞了胃,到了39歲時,不得不接受手術醫療。另一個人因為年輕時常常生病,因此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結果活到92歲高齡才去世。

這可以說是一病消災的好例子吧!當然不隻限於疾病,例如因為失業,反而得到比以前更好職位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果不是因為失業,可能就會一輩子守著小小的工作,而不會有很好的發展!失業時,雖然令人感到很痛苦,但從漫長的人生看來,反而是好的鍛煉。當然並不隻限於失業,年輕時因為好幾次的失敗,不能提早成功,反而變得意誌堅強和具備圓滿的人格,因而獲得成功的人也有很多。嚐試過失敗或許對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年輕時的不順利可能有助人更大的成功。

人生中有很多障礙或苦難,同時所有的苦難都藏匿著成長和發展的種子。但能夠發現這種子,並好好培養出來的人,往往隻有少數。這些人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第一是決心要克服苦難的人。沒有這種決心的話,不管再怎麼說“苦難才是機會”,也隻會變成以另一種苦難結束的悲劇。

第二是能夠認為苦難才是機會的人。沒有這種想法,苦難會帶來更多的苦難。

美國的愛荷華州常常發生颶風,在該州的中央大學擔任過校長的A·拉爾帕司先生,看到一整所大學遭到大風沙侵襲,幾乎快被毀壞。這時他反而想利用這個機會改善校園的環境,那麼他到底是怎樣做的呢?

1930年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含腐蝕性的幹燥的風沙吹遍了整個平原。農場裏的玉米和麥子都死光了,大學校園也受到很大的損害。這所大學的財政本來是依賴附近的農民,但因農民收入較少原本就不勝負荷,加上這次災害,農民的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拉爾帕司博士(校長)知道:“所有的危機中,都藏匿著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他感覺到這次的災難,是一個告訴東部成功的實業家或富豪們有關自己學校的困境的最佳機會。

因此,拉爾帕司博士如下報告著:

“我們過去經常受到農民們的支持,除了他們之外,我們一直沒有向任何人要求幫忙。當農民們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平靜的愛荷華州的城市來接受教育時,他們也感到很高興。他們雖然本身沒有任何責任,可是他們卻一直幫助著我們。你們能不能幫助我們呢?”這個要求很快獲得反應,東部的有錢人都慷慨地提供援助,後來他們的援助和關心,連續了好幾十年。

碰到危機時,一部分人會陷入恐怖狀態,另一部分人反而會利用這個機會,來為自己製造成功。這種差別才是決定是否可以改善人生的決定性的差別。

我們應記住,不管怎樣不利的條件,隻要我們能正確處理的話,都可能把它轉變為有利的條件。

在歡喜狀態時,人們大都不會自我反省,也沒有上進心,也就是說成為忘我的狀態了。相反地,在有苦惱或挫折感時,倒經常會有反省和上進心湧出來,因此反而有抓到真正的幸福和歡樂的機會。

那麼,把痛苦變成機會,或者是變成恐慌狀況,這種差別到底是從那裏出來的呢?是由當事人的決心和態度決定的!

有一句話說:“跌跤之後,不要空手爬起來。”這種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四、現實因殘酷而精彩

順境的美德是節約,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德性。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遭遇,即命運。有的人一帆風順,屢逢良機,功成名就;有的人曆盡坎坷幾經磨難,潦倒終生;有的人先苦後甜,結局美滿;有的人先甜後苦,抱恨而終。事實上,人在生命的旅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矛盾和問題,有些矛盾的出現是出於必然性,有些問題的產生是源於偶然性。這必然與偶然的交錯結合的客觀因素,加上人的主觀努力,改變著事物的運動方向,就形成了人的千變萬化的各種遭遇,這就是相互不同的命運。

在現實生活中,不乏同命運挑戰的勇士,不乏自強不息戰勝厄運的英傑。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就是這樣一位人士。

他17歲母親去世,家庭負擔沉重的壓在他身上;他32歲耳病加重,最後喪失聽力。作為音樂家而聽不到聲音,命運似乎把他推到了生活和創作的絕路。但貝多芬沒有因此而萬念俱灰,意誌消沉,他始終與厄運抗爭,像一棵幼芽在巨石下艱難生長那樣頑強地生活和創作。他贈友人的一句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生活是這樣美好,活他一千輩子吧!”

然而,我們現今的年輕人,在踏上人生的旅途後,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升學就業一帆風順,家境富裕興旺,交友廣泛多助,工作稱心如意;有的考生卻名落孫山,家境貧寒淒苦,工作索然無味。於是,人們對這如浮雲般不可捉摸的命運迷惑不解,開始相信那種“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天命觀,清靜無為地聽從命運的安排,讓人生這一葉扁舟無槳無舵地置於生活的海洋,任憑命運的風浪將它飄遊、顛簸、淹沒……

但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宿命論是那些意誌力缺乏的弱者找來的借口。強者、勇者和智者他們都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論處於何等艱苦危難的境地,總能滿懷信心地扼住命運的咽喉,同各種殘酷的厄運拚搏,做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而隻有弱者,隻有愚昧者才相信天命,聽任命運的支配和驅使。

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自慰,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人們的前途隻能靠自己的意誌,自己的努力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