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是一首歌中唱到的。的確如此,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不經過風雨的洗禮是無法成大器的。這句話盡管說得有點絕對,但它也同時表明,一個人是可以通過逆境來磨煉自己的。
在逆境中,為什麼有人可得正麵效果,有人卻收到負麵效果呢?其實並不是逆境造成負麵效果,關鍵在於接受逆境的人。這就是說,遇到逆境時“見鬼去吧!這樣的困難才不會讓我認輸”的想法,代表此人在麵對困難時,能以不服氣的精神去挑戰,如此才有飛躍的進步而克服逆境。
現實是殘酷的,現實正由於其殘酷而精彩、美麗。隻有在失敗的砧鐵上不斷錘煉,才能鍛造成一種鐵的品質。正視現實,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視失敗。失敗可使強者越強,勇者愈勇,也可使弱者更弱,從此一蹶不振。貝多芬也曾陷入近乎絕望的困境中,當他才華橫溢之時,他的雙耳失去了聽覺。他一度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整天酗酒,真想一死了之。但是,音樂的力量又使他重建了信心,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以更堅強、更無畏的精神來麵對現實:“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這種偉大的精神促使他在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中創作了舉世聞名的《命運》交響曲。
現實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與競爭的社會。有競爭,就必然會有失敗。如果你因失敗而失去信心,那麼成功就會離你而去;如果你永遠充滿信心,即使失敗了,也會頑強地爬起來,義無反顧地往前走,那麼,成功就不再遙遠了。
美國著名的電台廣播員莎莉·拉斐爾在她30年的職業生涯中,曾遭18次辭退,可是每次她都放眼最高處,確定更遠大的目標。最初由於美國的無線電台認為女性不能吸引聽眾,沒有一家肯雇用她。她好不容易在紐約一家電台謀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辭退了,說她跟不上時代。莎莉並沒有因此灰心喪氣,她總結了失敗的教訓,又向國家廣播公司電台推銷她的清談的節目構想。電台勉強答應了,但提出要她在政治台主持節目。“我對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難成功,”她曾一度猶豫,但堅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膽地去嚐試了。她對廣播早已輕車熟路,於是她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平易近人的作風,大談7月4日美國國慶節對她自己有何意義,還邀請聽眾打電話來暢談他們的感受。聽眾立刻對這個節目產生興趣,她也就因此而一舉成名了。如今,莎莉·拉斐爾已成為自辦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曾兩度獲獎。在美國、加拿大每天有800萬觀眾收看這個節目。她說:“我遭人辭退18次,本來大有可能被這些遭遇所嚇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結果相反,我讓它們鞭策我勇往直前。”
失敗者常常感歎命運的不濟,現實也確實如此。競爭機製的引入,優勝劣汰,必然要求更好的心理素質。現實中常有這樣的事,一個人雖頗具實力,卻不能在競爭中取勝,甚至一敗塗地。究其原因,就是對競爭的心理準備不足造成的。進一步而言,害怕失敗,缺乏信心。
事實證明:在人生的棋局上能立於不敗之地的人,就是那些敢於正視現實、不怕失敗、銳意進取的人。
五、忍耐到底,贏得最後勝利
在以退為進的策略中,我們需要告誡自己的是,要學會忍耐,堅持到底,把握最後勝利。
一位名人曾說:“真正能夠成功的人,不管怎麼計劃,都會了解:人都有一段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沒有任何方法可通過的階段和時期。但是最危險的是,在這期間,我們都很容易灰心。”
所以,所謂忍耐,並不是消極地等待,等著從天上掉下餡餅,而是忍受等待的痛苦,並繼續努力。這就又回到了我們的主題——以退為進。
在你心中的庭院,培植一棵忍耐的樹,雖然它的根很苦,可是果實一定是甜的。在忍耐時期,你要努力把根紮得很深很深,汲取養料,你的樹幹在不知不覺成長,最終你將得到甘甜的果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拯救了英國的丘吉爾,在他的一生中,也曾遭受到好幾次令他幾乎無法承受的打擊。
他40多歲時,差點被驅逐出政界。因為他的驕傲以及過分活躍的活動,而引起政敵的仇視、不滿,其間大約有20多年的時間,被隔離了參與所有政治活動的機會。但他沒有灰心,而是繼續努力,等待時機。
在他65歲那年,德國希特勒抱著稱霸世界的野心,侵略歐洲各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法國已被占領,整個歐洲大陸幾乎都在希特勒的控製之下。當然,接下來的目標一定是英國了,就在這個嚴峻的關頭丘吉爾接任英國首相的職位,而使整個形勢有了好的轉變。
丘吉爾是個頑固、堅強、熱情又極有魄力的人,也就因此受到大家的敬仰,一致推選他為首相。當時他曾如此說:“我們現在正度過一個最惡劣的時期,在事態變好以前,可能還會有比現在更壞的情況出現。可是如果我們能忍耐到底的話,我相信形勢一定會變好的。”
那時候,希特勒已經占領了比利時、荷蘭、法國,並且認為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所以每天都對英國本土作疲勞轟炸。英國遭到這種猛烈的攻擊,全國幾乎都認為將要被占領,隻是時間的早晚而已,且當時英國和德軍占領區相隔的是一條僅40公裏寬的海峽而已。
但是英國幸運地發明了一種雷達,利用這種雷達可以預先知道德軍要發動攻擊的時間,所以可以等著德國飛機的來襲,而加以迎擊。空軍的高度防備和丘吉爾所領導的英國全國軍民的團結,反擊了希特勒猛烈的攻擊,解救了英國。
後來希特勒把目標轉向俄國,所以英國的危機就真的過去了。不久希特勒在俄國的戰場上被打敗,盟軍的勝利也接近了,英國的忍耐終於獲得最後勝利。
丘吉爾一生的生涯也是忍耐的連續,而在他所領導下的英國,同樣也是在惡劣的形勢中,忍耐到底而得到勝利的。在此順便提出席勒的話:“就算一切都被認為不可能時,也不可以承認失敗。”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舊天律的商埠上,有兩家老字號的藥店。他們同處一條街上,一個名字叫濟世堂,一個名字叫萬壽堂。本來他們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各的買賣,倒也相安無事。誰知到了30年代初,劉可發繼承父業,做了萬壽堂的老板,他的經商思路和其父親的大相徑庭。他看不慣先父那種保守的經商之道,從價格、品種等方麵對濟世堂藥店展開了全麵的攻勢,勢在擠跨“濟世堂”,成為獨一無二的壟斷藥店。
生意世家出身的劉老板畢竟不俗,憑著自己年輕、敢想敢幹,經營上有世家的底功,出手幾招,就給“濟世堂”以沉重打擊。在他組織的大攻勢下,“濟世堂”經營每況愈下,雖然很快就反應過來了,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已無法挽回敗局,終於宣告停業。劉老板大獲全勝,自然趾高氣揚,打算大幹一場,稱雄天津衛。
事實上,“濟世堂”並未被徹底擊敗,也沒有到非關門不可的地步。憑實力,它完全可以再與“萬壽堂”較量一番。但“濟世堂”的老板沒有那樣做。他不願直接對“萬壽堂”那奪人的鋒芒應戰,而是避開“萬壽堂”的正麵進攻,自己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迎接挑戰。
不能同“萬壽堂”同街經營,走遠一點總可以吧?不久,“濟世堂”在遠離“萬壽堂”的另一條街上重新開張了,但鋪麵已比原來的門麵遜色多了。昔日的大藥店的氣派已經蕩然無存。消息傳到“萬壽”劉老板的耳朵裏,他不禁喜形於色:“濟世堂,你已經被我擠跨了,再也別想回這條街上來與我抗衡、爭地盤、搶顧客了。”
過一些日子,“濟世堂”的又一家分號開業了,自然是小鋪麵,也仍然躲著“萬壽堂”。有人把這一消息告訴劉老板:“老板,‘濟世堂’又開了一家分號,我看買賣不錯,沒準是想東山再起,我們不能不防啊!”
劉老板做出不以為然的樣子:“怕什麼,那種小藥店成不了氣候。藥店靠的是信譽,大藥店才能讓顧客放心大膽地買藥,我看他們是在一個地方混不下去了,不得已而為之,不用怕。”
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濟世堂”頻頻開了幾家類似的小藥店,而“萬壽堂”的生意也差不多,兩者相安無事,以前搶奪“地盤”的恩怨,似乎已經過去。不料,3年之後,一石擊起千重浪,“濟世堂”出人意料地宣布,自己將在老店舊址重新開業。他們已暗暗從買主手中買回了店址的產權。
經過一番維修、裝飾,“濟世堂”在鞭炮聲中重新殺回了“萬壽堂”的旁邊。“萬壽堂”的劉老板聽到這一消息,驚駭不已。他沒想到被自己擠跨的“濟世堂”還會卷土重來,給自己造成了放虎歸山之患。他暗想組織力量,再像3年前那樣發動一次商戰,趁“濟世堂”立足未穩,把它再一次趕出去。可他很快發現,這已是不可能了。到這時他才真正了解到“濟世堂”在三年中,已經開發了一批分號,形成了一個完善的體係,而在其內部采取統一的經營方針,集中進貨,分散經營銷售,自然銷量大得多。同時,令劉老板吃驚的是,在自己的周圍,布滿了“濟世堂”的分號,“萬壽堂”已在“濟世堂”的包圍之中。
自從“濟世堂”總店恢複之後,買賣熱鬧非凡,十分紅火,顧客絡繹不絕,加上分號的銷售,每年盈利不少。而“萬壽堂”的生意較以前清淡了許多,自有“門前冷落車馬稀”之感。
“濟世堂”以退為進,使對手麻痹大意,從而得以在暗中積蓄力量,調整經營方針,最後反敗為勝。
忍耐到底,必能贏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