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自身的修養(1 / 3)

注重自身的修養

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行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處世須注重修身

打小起,我們就從周圍人的口中和書本中,知道了許許多多的格言,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打人莫打臉,罵人莫揭短”,“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休與小人為仇,小人自有對頭”,“得饒人處且饒人,路逢窄處難回避”……這些老輩人傳下來的格言,都是在教我們如何處世。

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多多少少都要懂得一些處世的藝術。不然,就難免使自己在生活中變得磕磕絆絆,四處碰壁,影響事業的成功,影響人際關係的融洽,也使自己成為一個孤立無援、不受人歡迎的人。反之,如果懂得處世的藝術,則會幫助自己事業成功,生活順遂。

清人金纓《格言聯壁》裏說:善於處身(安身、立身的意思)的人,必定善於處世(在社會上活動,與人打交道)。不善於處世,就是在妨害自己。這番話講得的確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伊麗莎白女王在和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說話的時候,語氣高傲,傷了親王的自尊心。親王就一個人進了自己的房間,鎖上了門。過了一會兒,有人來敲門。親王問:“誰?”門外回答:“我,英國女王。”親王沒有開門。又過了一會兒,又響起敲門聲,但溫柔多了,門外人輕輕地說:“是我,你的妻子。”門打開了,二人重歸於好。

你看,即便是夫婦,不尊重對方,不懂得處世,也會吃閉門羹。

怎樣才能真正處好世呢?《格言聯壁》裏說:善於處世的,一定是嚴於修身的。不嚴修身,處世就會變成媚世。什麼是媚世?就是自貶人品,不講道德,成為老於世故的滑頭。

許多人常常為自己不善處世而苦惱。其實,他們缺少的,不是不懂處世藝術,而是修身不夠。

明人馮夢龍在《笑府》裏講過一個笑話:甲乙商量合夥做酒。甲對乙說:“你出米,我出水。”乙說:“米都是我的,如何算賬?”甲說:“我決不昧良心,到酒熟時,隻擠著還我這些水便了,其餘都是你的。”

像這樣為自己精於算計的人,如何能與別人共事?馬爾登說:“要想吸引朋友,須有種種好品行、自私、小氣、嫉妒、不喜歡成人之美、不願意聞別人之榮譽的人,是不可能獲得真心朋友的。那些在交友中常常不能如願的人,多半應以此為戒。”波斯詩人薩迪也說過:“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日裏待人以寬。”“那些不肯濟弱扶貧者,當他跌倒時,也將無人加以援助。”

李嘉誠是香港著名的大企業家,他的兩個兒子李澤钜和李澤鍇,一個搞環保,一個搞高科技,也是有名的企業家。李嘉誠非常注意在待人處世時的修身,他也以此經常教育兒子。他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喜歡友善的交易,喜歡人家主動來找生意。我常教育我兩個兒子,要注意對方的利益,要不占任何人的便宜。”李嘉誠說,作為企業家,每時每刻都在與人打交道,注意人們怎麼想,會怎麼做,以及做什麼都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種必要。他說:“工商管理方麵要學西方的科學管理知識,但在個人為人處世方麵,則要學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不斷修身養性,以謙虛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勤勞、忍耐和永恒的意誌作為進取人生的戰略。”

李嘉誠教育兒子要重然諾。他說:“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到重然諾,在做出每一個承諾之前,必須經過詳細的審查和考慮。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持諾言,貫徹到底。”

兩個兒子都稱讚他們的父親是最好的商業教授。李澤鍇說:“我從家父那裏學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合夥人的關係。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使財源滾滾而來。”李嘉誠父子三人都在商界取得了巨大成功,這與他們注重嚴修身基礎上的待人處世藝術,是大有關係的。

要善於處世,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圓滑、虛偽、八麵玲玲瓏、見風使舵,或者施展陰謀詭計。

一位西方哲人說得好:“要善於處世,不過,可別成為處世的專家。”老輩人傳下來的許多處世格言,有的是有益的,有的則是不足取的。一味在如何討好別人、如何使自己不吃虧上鑽研處世,就會扭曲了自己,就會使自己變成一個變色龍似的人,還會使自己時常陷入尷尬狼狽的境地之中。

有一個做秘書的,領導讓他看一篇報告寫得如何。他看過後來彙報,說:“我認為寫得還不錯。”領導搖了搖頭。秘書趕快說:“不過,也有一些問題。”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問題也不算大。”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問題主要是寫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這些問題改改就會更好了。”領導還是搖頭。秘書說:“我建議打回這個報告。”這時領導說了:“這新襯衣的領子真不舒服。”

你看,這樣做人處世,豈不太累?

處世,要堅守做人的基本準則,要誠實,守信,自尊,也要尊重他人。我們在非原則問題上不妨忍讓、謙退,但在原則問題上卻不能無是無非。在涉及個人利益時,有時不妨吃點虧,但對於損害公共利益的事卻不能縱容姑息。“對人要和氣,但不要狎昵”(莎士比亞語)。“一個人能順從別人當然很好,但必須表明這是出於對他的尊敬,絕非惟命是從”(培根語)。“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樣是錯誤的”(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

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給兒子傅聰寫過多封信,教育孩子如何待人處世。他不是就處世談處世,而是強調修身。隻有嚴修身,才能處好世,而不是媚世。

在一封信中他寫道:“我認為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仍會了解的。因為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的。我的經驗,和一個愛耍手段的人打交道,永遠以自己的本來麵目對付,他也不會用手段對付你,倒反看重你的。你不要害怕,不要羞怯,不要不好意思;但話一定要說得真誠老實。……無須那些不必要的顧慮,而不說真話。就是在實際做時,要注意措辭和步驟。隻要你的感情是真實的,別人一定會感覺到的,不會誤解的。”他還寫道:“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要做到越有理由,態度越緩和,聲音越柔和。堅持真理原是一件艱巨的鬥爭,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還要有耐心,萬萬不能動火,令人誤會。”

傅雷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留下的《傅雷家書》,卻是值得今天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的我們好好讀一讀的。

作家陳村出了一本書《生之歌》,其中一篇文章談到為人處世的問題。他說,我們是從家裏出發的,處家的經驗令我們對處世有點信心。我們將在家時的善意帶到社會上,朝人們微笑。我們中間既出了雷鋒那樣的非常傑出也非常走運的人,也有人受騙上當以至被賣到山鄉。結果那麼不可測,處世的格言就多了起來。什麼人心隔肚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等等。他說:“我常常不知道如何教導孩子。我應該讓她背誦處世格言嗎?我困惑於該教她別人打你的左臉,你就把右臉送上去,還是要她必須以牙還牙。我不知是否應當預先通知她這個社會的毛病,人心難測江湖水深,由此敗壞她的少年時代,還是接著給她講古老的童話,仙女和小矮人。”

像陳村這樣的困惑也許許多人都有。或者我們一時明白該如何做了,但遇到某些情況又犯糊塗了。現在市麵上教人處世的書真是不少,“厚黑學”之外,又有“黑白經”,還有書教人“在裝呆作癡中求伸”、“在人屋簷下,必須把頭低”,以及什麼“辦公室兵法”等等。對這些“聰明人”傳授的“經驗”我們需要提高警惕。如果像他們鼓吹的那樣一門心思去做“處世專家”,就怕我們將變成自私虛偽的媚世者,丟掉為人最可寶貴的東西,這就是做人的品格。

陳村說:盡管有困惑,但有一些話他是一定要告訴女兒的:“我們做人一世,得到幸福和感動,得到友誼和愛情,不是因為我們的防衛的姿態,而是源於身心的開放。能夠忘記恐懼,忘記自己,我們才會得到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它也許不多,但因為有了這樣的溫暖,我們才會對為人、對處世留有親切的回憶,我們才不枉做人一世。”

要善於處世,但不要媚世;要嚴於修身,不要做“處世專家”。如果我們真正這樣做了,那麼,“處世”兩難的問題,就不會如亂麻那樣困擾我們了,我們也就能如陳村所說的那樣,“對為人、對處世留有親切的回憶”,得到人生最寶貴的東西。

二、教養是你最重要的財富

曾有一位學者到某高校作報告。在報告開始時,他先向台下的聽眾提了一個問題:“你們認為,現代社會最缺什麼?”台下幾乎是異口同聲:“缺德!”這個回答,也許有些偏激,但也確實道出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這就是道德水平的下滑。而教養,作為一般文化和道德的修養,也正是目前被許多人所忽視的。

《北京青年報》開設了一個小欄目,叫《文明,就差這一點》,已經開辦相當一段時間了。每期欄目都是一幅漫畫配上一二百字短文,文字都是市民寫的親身見聞,內容是揭露、批評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文明的人和事,也就是俗話說的“缺德”的人和事。比如在禁止遊泳的通航河道裏遊泳、洗澡,這些“浪裏白條”還美滋滋地說:“這可比洗浴中心的衝浪按摩浴缸好多了。”再比如在公園的湖裏,一些遊人用網子撈小蝌蚪,也不知撈回去幹什麼用。還有亂踩草坪,光著上身乘公交車,住在樓房高層的人澆花的水流到樓下住戶家也不管,遇到盲人不尊重地亂叫“瞎子”,等等。這些不文明的行為,都是缺乏良好教養的表現,看起來都是些“小小不嚴”的小毛病,但對於社會來講,是敗壞風氣的毒素。對於個人而言,則是必須療治的品德上的大弊端。

一個人來到世上,要生存,要發展,渴望擁有健康、智慧、快樂、幸福、自由、財富、成功,這都沒有錯。但千萬不要忘了還有一樣東西是我們最應該珍視、最應該花畢生的努力去獲得的,這就是高尚的為人品德。《格言聯壁》裏講,要管好自己的“七尺之軀”,先要管好自己的“方寸”即心靈。要想在世界上有所作為,先要調理好自己的內在品行。這也就是古人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先要“修身”的道理。有一個古代故事:

一位青年一心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但他卻懶得打掃屋子。他的父親便批評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是的,一個懶惰、邋遢缺乏良好生活習慣的人,又怎能擔負起重大的責任、完成艱巨的事業?而要管好“方寸”、“理會一腔”,從而能夠“理會六合(即天下)”,就要加強品德的修養,其中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有良好的教養。

洛克是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生活於17世紀中葉和18世紀初。他指出,人的衣服可以由裁縫做得很合適,人的動作可以由教師教得很有派頭,但是這些事情固然可以使他顯得很體麵,卻沒有一樣能夠使他變成一個受過良好教養的紳士。即使他還具有學問也是不夠的,因為弄得不好,學問反而可以使他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更加無理,更加令人難受。由此,禮儀是在人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沒有良好的禮儀,其餘一切成就就會被人看成驕誇、自負、無用或愚蠢。

洛克說,沒有教養的人有了膽量,膽量就會帶有野蠻的色彩,而別人也必以野蠻相看待;學問就變成了迂氣;才智就變成了滑稽;率直就變成了粗俗;溫和就變成了諂媚。沒有禮儀,無論什麼美德就都會變樣。他說,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是使它們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

按照洛克所說,所謂“教養”,它是以美德為根基,而以禮儀為藻飾的。如同鑽石,經過琢磨和鑲嵌之後,它就放出光彩來了。

美國成功學家馬爾登也說過:文明的舉止,還有這背後所蘊藏的對人的體諒、關心,是我們人生的一筆巨大財富。不同的舉止,可以使我們或者惱怒,或者平靜;或者興高采烈,或者羞愧難當;或者與禽獸為伍,或者與聖賢同列。這種東西好像是我們日常呼吸的空氣一般,平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潤物細無聲,天長日久、一點一滴地對我們產生作用。這種綿裏藏針的力量,是那種匹夫之勇所不能比擬的。它是我們日常社交生活的潤滑劑,是整個社會減少損耗、高效運轉的助推劑。

在2000年奧運會上,一方麵中國運動員的出色表現征服了各國觀眾,但另一方麵,某些國人的不文明習慣卻給外國人士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射擊館門前專門豎有標誌:請勿吸煙,請關閉手機。而我們的一些記者竟不關手機,當運動員正在緊張比賽時,這些記者的手機發出刺耳的鈴聲,招來全場不滿的目光。王義夫比賽時,手機響了;陶璐娜決賽射第七發子彈時,手機又響了……一批參加赴美夏令營的中小學生住進了拉斯維加斯一家五星級酒店,還沒住滿日子,就被酒店強令離店。原因很簡單:高聲吵鬧,違反酒店規定圍看一樓的賭場,還有孩子兩次拉響火警,害得酒店兩次疏散客人。酒店不得不拒絕讓他們繼續住店……

有人也許會認為,這些不過是無傷大雅的小事,不為過。也有人常以“大家都這麼做,我有什麼辦法”為自己“不拘小節”做擋箭牌。但恰如《格言聯壁》裏所說:多少良心就在“不為過”這三字下昧掉了,多少體麵也就在“沒奈何”三字前被抹去!你所“不拘”的“小節”,恰是做人的“大節”。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教養是有教養人的第二個太陽。”德國大詩人歌德說:“行為是一麵鏡子,在它麵前,每一個人都顯露出各自真實的麵貌。”沒有禮貌,缺乏教養,正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了這個人或自私,或懶惰,或吝嗇,或貪婪,或傲慢等等不良的人品。

洛克曾指出,有四種品質是與注重禮儀這一教養最不相容的:

第一種是天性的粗暴,不尊重別人。他毫不在意什麼事情可以使得相處的人高興,什麼事情可以使得他們不高興。有些衣著時髦的人,也是無限地放任自己的脾氣,使他橫衝直撞,蹂躪旁人,完全不去理會別人的看法。洛克說,這是一種“可怕的獸性”。日常生活中,一些人惡作劇,捉弄人,嘲笑弱者和殘疾人,還有那些平日裏看似正人君子的人,一到了足球場的看台上,就變成了足球流氓,向自己不滿意的一方亂扔礦泉水瓶,汙言穢語地大喊大叫。……這些人的舉止都多多少少透著“獸性”的可怕。我們應當警惕自己心靈深處潛藏著的“獸性”,要以遵紀守法和道德自律的雙重約束打敗“獸性”,做一個文雅有禮貌的人。

第二種是輕蔑,或者說是缺乏適當的敬意,這可以從容色、言詞或姿態上表現出來。這種情況常出現在對待窮人、對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對待沒權沒勢的老百姓的時候,相反,這樣的人遇到比自己地位高或有錢的人時,則又常常是卑躬屈膝。而有教養的人則尊重所有的人,不論他們是貧窮,病弱,還是無權無勢。

第三種是非難別人,找別人的錯處,別人有了過失,就當著其他人的麵,把它們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宣布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讓人當眾出醜”。有這種行為的人,常常是為了抖自己的小聰明,以別人的過失來顯示自己的高明,豈不知這樣會使有過失的一方丟臉受辱。洛克說,所謂尊重別人,並不是要我們永遠接受別人的一切話語,絕不開口。他說,反對別人的意見,矯正別人的錯誤,這是真理要我們做的,隻是在做的時候要相當小心,注意禮儀。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過:“勸告朋友要在無人地方,讚揚朋友可在人多場合。”這才是有教養的表現。

第四種是刁難,就是對對方的無禮和其他過錯施以同樣的甚至更厲害的無禮。你對我沒好臉,我也對你沒好氣;你不給我方便,我就給你製造麻煩。這是一種心胸狹隘的報複。有時這種報複會引發嚴重後果,比如曾有一位乘客與售票員發生了口角,在乘客下車時,售票員關門將他夾住,並按鈴讓車啟動,結果這乘客被車輪碾死。造成這一慘案的原因,就是售票員缺乏教養,刁難報複。

對人無禮,缺乏教養,其根源在於一個人品質上的缺陷,如一位作家所說,它不是一種惡劣性格的表現,而是多種惡習的集中,如懶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愛慕虛榮、對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輕視。

糟糕的舉止會搞糟一切。相反,良好的舉止會彌補一切。它使我們說出的“不”字帶上了金色,使真理變得甜蜜,使我們自身增加了三分美麗。

馬爾登非常看重良好的教養對於一個人成功的作用,他認為教養可以代替財富。對於有教養的人,所有的大門都向他們敞開。他們即使身無分文,也隨時隨地會受到人們熱情的接待。他說,不妨假設有這麼兩個人,他們在其他方麵都一樣,隻是在待人處事方麵不同:一個謙和友善、助人為樂,舉手投足無不具有紳士風範;而另一個舉止粗魯輕慢,對人總是吹毛求疵,沒有一點合作精神。很顯然,前者的事業會蒸蒸日上,後者隻會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