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是一個極有教養的偉人,這一點,甚至連他的敵人也十分佩服。而也正是良好的教養,使他在與最難對付的人打交道、在處理最棘手的問題時,既能堅持原則和正義,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事變發生後,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來到西安,在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見蔣介石。周恩來麵對的是一個多年的頑固而又狡猾的敵手,他現在要向這個敵手闡明共產黨的立場,爭取讓蔣介石表態抗日。這顯然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使命。周恩來一進蔣的臥室,望見蔣躺在床上。蔣介石見周恩來進來,作出勉強在床上坐起來的樣子,請周恩來坐下。周恩來說:“蔣先生,我們有十年沒見麵了,你顯得比以前蒼老些。”蔣點點頭,歎口氣,說:“恩來,你是我的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20年代大革命時,國共合作,周恩來與蔣介石同在黃埔軍校,蔣是“校長”,周恩來是“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回答:“隻要蔣先生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周恩來不卑不亢,他“對一個強大的敵人露出一絲尊敬和服從(抑製他真正的感情),避免強迫,以便使以後達成詳細的協議更容易一些”。(迪克·威爾遜的評論)結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承諾。
德國有一句諺語:“脫帽在手,世界任你走。”還有一位哲人說:“禮貌的作用有點像船上的氣墊,雖然裏麵空無一物,卻可以大大減輕我們的顛簸。”
良好的教養能使我們在勤勉的同時,更容易獲得成功。老話講,“和氣生財”,文明的舉止習慣可以為我們打開一切財富之門。它也能使我們減少人際的摩擦,使人生變得快樂輕鬆。
請記住:教養是你最大的一筆財富。你要向成功投資嗎?就以教養為資本吧。教養也是人生的守護神,使我們不致因愚蠢地拋棄教養而觸犯法律,使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教養更是幸福的保證,你使他人幸福,你也會得到幸福。
洛克指出,禮儀又稱作教養,其本質不過是一種小心,不過是在交往中對於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輕視或侮辱而已。誰能理解並努力去實現這一點,他就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看起來是多麼簡單的事,但你要準備好一生的努力,才能做好它。
三、以德立身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以德立身貫穿於每個人的人生全部過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道德對於人的要求會有著不同的變化,每個人體驗和經曆的內容也不一樣,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變的,它對每個人人生大廈起著支撐作用的定律是不變的。“德”是指一個人的品性、德行。我們不難想象,一個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是不能結識真正的朋友,獲得長久的事業成功。這樣的人很難有人能與之長期合作,因為這種人不是搞一錘子買賣,就是過河拆橋;這種人在家庭中,也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極有可能造成對方和孩子的痛苦和不幸;他們還甚至可能因為某種利益的驅動,鋌而走險而落入法網……
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這是一個成功者必須確立的內在標準,沒有這個內在的標準,人生之路就會失去支撐,最終導致失敗將是必然的。
但必須知道,以德立身,還必須以自律為前提,一味講“哥們義氣”並不在以德立身之列。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會上,缺德之友最終會成為自己成功路上的定時炸彈。例如,明知這筆貸款不合手續,但因為對方是朋友,所以大開綠燈;明知這個項目不能擔保,因為受朋友的委托,所以還是辦妥了。諸如此類經濟犯罪案件多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他們重朋友、講義氣,交往中自以為彼此很了解底細,因此在合作中絕對信任對方,毫無防備,不能辦的事也不好意思拒絕,這樣,如果被缺德之人利用,必然會毀了自己的前程。
富蘭克林是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民主主義者、著名的科學家,一生受到了人們的愛戴和尊敬。但是,富蘭克林早年的性格非常乖戾,無法與人合作,做事經常碰壁。
富蘭克林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他為自己製定了13條行為規範,並嚴格地執行,他很快為自己鋪就了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
1.節製:食不過飽,飲不過量,不因為飲酒而誤事。
2.緘默:不利於別人的話不說,不利於自己的話不講,避免浪費時間的瑣碎閑談。
3.秩序: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整理得井井有條,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排出時間表,辦公桌上永遠都不零亂。
4.決斷:決心履行你要做的事,必須準確無誤地履行你所下定的決心,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要改變初衷。
5.節約:除非是對別人或是對自己有什麼特殊的好處,否則不要亂花錢,不要養成浪費的習慣。
6.勤奮:不要荒廢時間,永遠做有意義的事情,拒絕去做那些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的事情,對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永不間斷。
7.真誠:不做虛偽欺詐的事情,做事要以誠摯、正義為出發點,如果你要發表見解,必須有根有據。
8.正義:不做任何傷害或者忽略別人利益的事。
9.中庸:避免極端的態度,克製對別人的怨恨情緒,尤其要克製衝動。
10.清潔:不能忍受身體、衣服或住宅的不清潔。
11.鎮靜:遇事不要慌亂,不管是普通的瑣碎小事還是不可避免的偶然事件。
12.貞潔:要清心寡欲,如果不是有益於身體健康或者是為了傳宗接代,盡量少行房事。絕不做任何幹擾自己或別人安靜生活的事,也不要做任何有損於自己和別人名譽的事情。
13.謙遜:要向耶穌和蘇格拉底學習。
要抵得住享樂的誘惑,要抵得住金錢的勾引,不要有非分之想,不為別人的行為而動,不為別人的言論而動,也就不可能有任何誘惑和利益使你去做你明明知道是邪惡的事情。
這樣你會終生快樂,良心是永恒的聖誕節。由此可見,道德是鋪就成功之路的基石。
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古至今,縱觀成大事者,他們沒有一個人不是嚴於律已的典範。時刻注意檢查自己的品行,持之以恒,從點滴做起,從小處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為成功打下良好的品格基礎。
放縱還是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關係到每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我們羨慕那些積極進取、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強者,同時,我們對那些放縱自己、無所作為的頹廢之士要加以批評和唾棄。生活中最容易做的是小事,因為它無處不在;最難做到的也是小事,因為它很瑣碎。譬如,隨口答應別人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可隨即就忘了,別人卻常常惦記著,寄厚望於你;約好的時間,也並沒有什麼特殊情況,就遲到幾十分鍾,甚至個把小時,也不太在意。這些雖然事小,卻都能體現一個人的人生。
怎樣要求別人,怎樣要求自己,這是一個做人的態度與原則問題。人在交往中產生矛盾恩怨,工作中發生缺點錯誤,總有自己和別人兩方麵的原因。解決矛盾,克服缺點錯誤,需要從自己和別人兩方麵找原因,嚴格要求自己,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隻看到別人的問題,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隻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矛盾和問題就永遠不能解決,甚至有時候會使矛盾更加激化。
棄除怨恨,才能為你的人生之路掃清不該有的障礙。隻有對自己嚴格,在責人之前先責己,把矛盾解決好,才會“身正”、“令行”。從人們身上,我們可以領悟到,嚴於律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至國家君臣,小至布衣百姓,發生矛盾以後,如果雙方都有責己的雅量,任何矛盾都不難解決。如果隻責備對方,不檢討自己,隔閡怨恨就會越積越深,以至矛盾激化,關係破裂,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
既責人,又責己;先正己,後正人。“專責己者兼可成人之善,專責人者適以長己之惡。”責己就是從我做起,以實際行動去教育人、感化人。這樣,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教育批評才起作用。如果隻責人,不責己,就會助長自己的錯誤。隻有自身正,其令才會得以行,如果自身都不能正,去教育別人誰又會聽呢?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蔡元培認為:“古之君子”以舜和周公這樣的聖賢為標準的,認為他們能做到的,自己也應該做到。因此對自己的要求就嚴格而周全,對別人則先看他的優點和進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唯恐損害別人為善的積極性。這樣,對別人的要求自然就寬厚而簡約了。
當今的社會中,對人嚴、對己寬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問題的實質也是對人對己要求的標準不同。對別人馬列主義,對自己自由主義;看別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優點多;批評別人往往苛刻求全,攻其一點,不遺餘力,不看別人的現實表現,糾纏過去的恩怨是非;批評自己的時候則輕描淡寫,強調客觀,覆短護私。自己不求進步,不思進取,又害怕別人進步,獲得成就和名聲。應該去掉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改變這種不健康的風氣。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嚴格檢查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缺點;同時以寬厚的態度對待別人,鼓勵、支持別人從善、向上的積極性。這樣,不但自己和別人共同進步,也有利於解決人際關係中的矛盾,形成積極建康的良好風氣。
有些年輕人認為,做一番大事業要轟轟烈烈,而不能拘泥於小節。不拘小節,可能是一種“豪放灑脫”,但在做人的原則上小處也是不可隨便的。
其實小事隨便,決不是什麼無傷大雅、無足輕重的,但到頭來出現不可估量後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前不久美國潛艇浮出水麵時撞翻日本漁船,造成船毀人亡,是由於潛艇上的操作人員一個漫不經心的操作失誤。日常生活中,有人從高層住宅上隨手扔下一個酒瓶,結果將恰從樓下經過的行人砸死。一家度假村沒在一種玻璃門上做警示標記,結果讓奔跑的小孩一頭撞上,受到重傷。據說世界上許多森林大火,也往往是有人亂扔煙頭造當其一個人將煙頭隨手一扔時,哪會考慮到森林著火、消防員冒死撲救、地球資源遭破壞?當一個人隨手扔酒瓶的時候,他一點不曾考慮會闖出這麼大禍……
做人,小處隨便不得,所謂“防微杜漸”。有些事,就算沒有惹出大漏子,比如隨地吐口痰,隨手丟一隻空易拉罐,結果讓人罰了幾十元錢,你說值不值?
一位有心髒病的老者住樓下,樓上住一位小夥子。小夥子晚上回來時腳步重,動靜大,老者你就聽吧:噔噔噔——上樓梯了;咣當——開門了;嘩嘩嘩——洗漱呢;最要命的是上床時脫皮鞋,先脫一隻,一扔,咣!老者心一哆嗦。再脫另一隻,一扔,咣!老者心再一哆嗦。這兩哆嗦過了,才算安靜下來,老者才能入睡。老者脾氣好,一直忍著,可夜夜如此也受不了呀!這天,見了小夥子,老者就給小夥子說了,小夥子態度挺好,虛心接受。可到了夜裏,老者聽著那動靜又來了——噔噔噔!咣當!嘩嘩嘩!老者想,忍著吧,不就再兩聲嗎?咣!一聲。老者等第二聲,奇怪,怎麼不響了?老者這個心懸哪,就等著第二聲響過好入睡,等了一宿,沒響——原來這小夥子脫另一隻鞋時,突然想起了老者在白天提的意見。就輕輕地把鞋放在了地上……
這雖然隻是個笑話,卻值得仔細品味。現在的我們正處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過去的平房變成了高層建築。一二百戶住一個樓,你小處隨便,樓道裏亂堆東西,夜裏把電視機音量放到最大,從窗戶往外隨意扔垃圾,你覺得沒什麼,可別人怎麼辦?如果人人如此,這個社會豈不天下大亂了。
從道德的角度勸人不要忽視小處的修養。今天,除了道德外,還有法製。一旦因為我們的“小過失”而引發了大禍,那就會受到法律的製裁。
但是也有一些“小事”並不屬於法律管轄的範圍,甚至也談不上是多嚴重的道德問題。比如,坐地鐵在座位上蹺二郎腿,讓站著的乘客別扭;開會遲到;雨天開快車,濺行人一身水;打公用電話時煲電話粥,不顧後麵有人等;消防隊救火時圍觀擋道;嚼完口香糖亂吐;在公共場所亂叫亂喊……這些舉止,給他人添不便,惹他人不痛快,自己又怎能心安理得,毫無慚意?假如他人也如此待你,你作何感想?人人都這樣“不拘小節”,社會還能有何文明可言呢?
從小處,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修養與品質,是做人的一個入口同時也是缺口。雖然時代已到今日“後工業社會”、數字時代,E—時代,但人性的這些“一念之差”的毛病並未根除,我們應該以古為鏡,檢點自己,應該注重一些社會道德,做一個有品質的人。
曾有一些行事隨便的人,常常在北大一處牆角小便,穢氣衝天。於佑任老先生看不下去了,就寫了一紙“不可隨處小便”,張貼於牆角。剛貼上沒多久,漿糊都沒幹,這紙條就不翼而飛——原來於老先生是有名的書法家,有一人極其敬慕於老先生的墨跡,便把這紙條揭了去,重新剪裁裱糊後掛於中堂,曰“小處不可隨便”,以時時自警自勵。
微小之處不放縱自己,謹慎處之,這樣的人,是不會被不正之風擊倒的。之所以“正”而且“大”,正是因為在他們的人格中有一種東西,有一種內在的精神內涵。海是寬廣的,做人應該有海一樣的胸懷,可以納百川之水。這也是倡導的一種精神:寬厚平和、虛懷若穀。
做人。首先要寬以待人。反之,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窄小,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於憂鬱和痛苦之中。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肯定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韌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能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創造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一個人若能寬以待人,那他在生活中肯定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願意做,別人也一定不願接受、不願意做。記住這些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言行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想對一個行為或言論的反映、感覺如何,才能理解他人,體諒他人。這樣,便會自覺地寬以待人了。
寬以待人,還要對他人的毀譽有一個良好的處理態度。
蔡元培先生曾經對青年人說過這樣一席話:“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的確,在人生旅途上,人們經常會遇到毀譽問題。如何正確對待毀譽,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水平。曆來高尚的人都主張要注意個人品行和道德的修養,注意聲譽。
一個人的聲名往往容易毀於其他人的議論裏。“人言可畏”,主張用“不必計較”來對待毀壞人名聲的“人言”,要求人們不必把個人的名聲看得過重。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言,不會長久站得住腳,毀人名聲的人也許得逞於一時,但終會敗露,一個人的品行是客觀存在的,它最有說服力。俗語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古人也說:“人言不足恤。”對待毀人名聲的流言蜚語,無言是最好的輕蔑,“模糊”些可以省卻許多解釋和精力。對於那些無中生有、信口雌黃、不負責任的“人言”,隻當耳旁風,就像魯迅先生對待這種“人言”一樣,連眼球都不轉一轉!“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動將“人言”打個粉碎。蔡元培先生說得好:“是毀是譽,無甚價值,萬勿因人毀譽而憂喜。”因“毀”而憂會失去信心,為“譽”而喜會停步不前。與其因毀而憂,不如自強不息,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與其因譽而喜,不如謹慎謙虛,不驕不躁,更上一層樓。先哲們諄諄教誨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我們做人處事應該牢牢記住的。
五、豁達才是人生的奧秘
中國人注重“德”,一個人有“德”才會服人,有才無德,這樣的人也許可逞一時之勢,卻不能把握曆史的方向,最終還是會被曆史所摒棄。
文者以德服人。一個人的品德,決定了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們在選擇自己所追隨的目標時,也往往是以“德”為標準的。
周作人平時行事,總是一團和氣,以德待人。在北京大學,他是以態度溫和著名的。相貌上周作人中等身材,穿著長袍,臉稍微圓,一副慈眉善目的樣子。他對於來訪者也是一律不拒,客氣接待,與來客對坐在椅子上,不抬架子,細聲微語地說話。幾乎沒有人見過他橫眉豎目,高聲嗬斥,盡管有些事情足可把普通人的鼻子都氣歪。據說有個時期,他家有個下人,負責裏外采購什麼的。此人手腳不太幹淨,常常揩油。當時用錢,要把銀元換成銅幣,時價是1銀元換460銅幣。一次周作人與同事聊天談及,堅持認為時價200多銅幣,並說是他的家人一向就這樣與他兌換的。眾人於是笑說他受了騙。他回家一調查,不僅如此,還有把整包大米也偷走的。他沒有辦法,一再鼓起勇氣,把下人請來,委婉和氣地說:“因為家道不濟,現在沒有許多事做,希望你另尋高就吧。”不知下人怎麼個想法,忽然跪倒,求饒的話沒出口,周作人大驚,趕緊上前扶起,說:“剛才的話算沒說,不要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