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官時期,一個北大學生窮得沒辦法,找他幫忙謀個職業。一次去問時,恰逢他屋有客,門房便擋了駕。學生疑惑周在回避推托,氣不打一處來,便站在門口耍起潑來,張口大罵,聲音高得足以讓裏屋也聽得清清楚楚。誰也沒想到,過了三五天,那位學生得以上任了。有人問周作人,他這樣大罵你,你反用他是何道理。周說,到別人門口罵人,這是多麼難的事,可見他境況確實不好,太值得同情了。
正是這種胸懷,正是這樣的品德,為自身贏得了無盡的聲譽,也為中華民族造就了無數名士。
人生在世,總會有許多風雨坎坷,怎樣活得痛快,活得瀟酒也是我們麵臨的一個問題,其實,隻要你豁達些,有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以我之見,豁達才是人生的奧秘。”一位學者,這樣認為:
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路是成天被名利纏得牢牢的,得得失失算得精精的,那還何談豁達,豁達就要有點豪氣,乍暖還寒尋常事,淡妝濃抹總相宜。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雲淡,一片光明。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結果是一回事。你就記住一句話:事物的發生發展都必須符合時空條件,如果條件不是,那你就得認了。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嘮叨這幾句話就會輕鬆得多。“功名利祿四道牆,人人翻滾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長。”與其悲悲戚戚、鬱鬱寡寡歡地過一輩子,不如痛痛快快、瀟瀟灑灑地活一生,難道這不好嗎?
豁達代表的是一種自信。人要是沒有精神支撐,剩下的就是一具皮囊。人的這個精神就是自信,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給人智勇,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煩惱,自信可以使人擺脫困境,有了自信,就充滿了光明。豁達的人,必是一條敢做也敢為的漢子,而決不是那種佝僂著腰杆,委曲求全的君子。
豁達不是盲目的自我流露,它是一種修養,一種理念、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是對待人世的一種態度。沈從文也好,馬寅初也好,加在他們人生的種種不平、不幸,都被其博大胸襟和知識學問所涵蓋,以及由善良忠直道義所孕育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所戰勝!“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如此的生命,還會有什麼樣的火焰山過不去呢!
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也是一種“德”。一般說來,豁達開朗之人比較寬容,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至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他們會以德服人。有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記得胡適先生說過,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話,每個人均應采取兩種態度:在道德方麵,大家都應有謙虛的美德,每人都必須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態度;在心理方麵,每人都應有開闊的胸襟與兼容並蓄的雅量來寬容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換句話說,采取了這兩種態度以後,你會容忍我的意見,我也會容忍你的意見,這樣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這不僅是自由,更是開闊了我們的生存空間。
豁達是一種寬容。恢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吐納百川。飛短流長怎麼樣,黑雲壓城又怎麼樣?心中自有一束不滅的陽光。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待一切,待到雲開霧散,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全新世界。相信天空是寬廣的,走過去,前麵便是一個天。
豁達是一種開朗,一種樂現,豁達的人,心大,心寬。悲愁的,痛苦的,都在喜笑怒罵、大喊大叫中撕個粉碎。你說,世界上的事都公平?不公平的有的是,你能讓它都公平?我們要按生活本來的麵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看生活。風和日麗,你要欣賞,光怪陸離,你也要品嚐,這才自然。你就不會有太多牢騷,太多的不平。不過,“月有陰睛圓缺”對誰都一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變。你要曉得,陰陽對峙,此消彼長,升降出入,這就是生機,拿這大宇宙,看你這個小宇宙,你能超越得了?隻有用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對待這一切,你的心胸也就隨之寬廣起來,你的人也就會變得豁達起來。
當然,豁達並非等於無限度地容忍別人,開朗並不等於對已構成危害的犯罪行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對於個人而言,豁達往往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自己在心理上也會減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對於一個群體而言,寬容開朗,無疑是創造一種和諧氣氛的調節劑。因此,豁達寬容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以德服人是具有凝具力的重要武器。隻有用“德”去治“人”,治你的事業之“天下”,你才會信心自百倍地走向成功,同時也是一個人完善個性的體現。
正是把這種豁達所代表的自信,所代表的寬容,所代表的開朗都融人到了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才創造出了一個和諧、寧靜,具有凝聚力的氛圍。
六、今天還需不需要誠實
“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當老實人”,這曾是老一輩人的為人信條。但今天,這一信條卻不大為一些人認同了。說假話,辦假事,以至製假販假,用假農藥假化肥坑害農民,用假酒假煙牟取暴利,成了現今社會的一大痼疾。有一則民謠說:“記者署假名,歌星演假唱,球星踢假球,百姓喝假酒——有人樂於假,有人苦於假。”報載,有一所學校發動學生為災區募捐,在收上來的捐款中,竟然發現有多張假鈔!這真叫人要問一句:今天,做人還需不需要誠實?
清人王永彬的《圍爐夜話》裏說:盡管社會上盛行爾虞我詐的風氣,但說到底還是忠厚老實人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腐朽的社會習俗爭相以奢靡浮華為時尚,但畢竟還是在清淨平淡之中體會到的淡泊趣味更為持久耐長。
這一段古人的話,似乎是專為今日的我們而說的。是的,盡管社會上“假”字風行,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丟棄誠實這一做人的美德。這不但於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有利,也對完善我們自己的品行、使我們能正確與人交往大有好處。
做人為什麼要誠實?首先,誠實會使我們內心坦然,而說謊、虛假、欺瞞,則會折磨你的良心,讓你的心境處在一種灰暗、忐忑不安、時刻緊張的狀態中。這種自我折磨正是不誠實的必然結果。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究竟因何而死?長期以來人們不明原委。人們隻知道,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年邁的馬克·吐溫獨自在大雪中站了3個小時,結果得了嚴重的肺炎,不幸去世。可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後來人們從馬克·吐溫留下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
馬克·吐溫曾經有過一個男孩。一天,他的夫人外出,臨走時再三叮囑他照管好出世還不到四個月的嬰兒。馬克·吐溫也連聲答應。他把盛放孩子的搖籃推到走廊裏,自己坐在一張搖椅上看書,以便就近照料。當時正值冬天,室外氣溫低到零下19度。由於閱讀入神,這位大作家忘掉了周圍的一切,甚至連孩子的哭聲都沒有聽到。當他放下書時,才突然想起孩子還睡在走廊裏。他慌忙去看,發現搖籃中的孩子早將被子踢在一邊,已經凍得奄奄一息了。當他的妻子回來後,馬克·吐溫沒敢說出真相,怕妻子責怪和懊恨。他的妻子隻當孩子受了風寒。後來,這孩子死了。夫婦倆為此悲痛欲絕。馬克·吐溫深感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內疚萬分。但他也一直沒有說出真情,怕妻子受到更大打擊。他一直隱瞞著事實,直到妻子去世之後,他才在自傳中陳述了這件使他抱憾終身的往事,並且以在大雪中受凍來懲罰自己的愚蠢過錯。
馬克·吐溫沒敢對妻子講真話,固然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隱瞞事實給他帶來的痛苦是顯而易見的。馬克·吐溫不愧是個誠實的人,在妻子去世後,便勇敢地公開了事實,他不求人們的寬恕,也不躲避這樣做可能帶來的譴責或指控,他惟一要求得的是良心的安寧。
古波斯詩人薩迪說:“講假話猶如用刀傷人,盡管傷口可以治愈,但傷疤將永遠不會消失。”他還說:“寧可因為真話負罪,不可靠了假話開脫。”
薩迪的話說得很耐人尋味。說謊或說假話,常被一些人視為“聰明”的處世之道。他們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或推脫責任而說謊,或者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騙人。他們自以為得逞,或暫時得逞,但假的就是假的,謊言早晚有被揭穿的一天,那時他們將因自己的不老實而失去他人的信任。謊言在被騙者心頭留下的傷疤是很難消去的。我們都知道那個說“狼來了”的假話的放羊孩子的故事,他可以一次再次地騙人,但當狼真地來了時,就沒有人再相信他了,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羊被狼叼走。
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老太婆賣鬆花蛋,就是雞蛋外麵糊著一層泥和草的那種。鬆花蛋賣得很火。老太婆動心眼了:我幹嗎這麼實誠呢?她於是把大雞蛋換成了小雞蛋,外麵糊上厚厚的泥。沒想到,照樣賣得火。老太婆嚐到“甜頭”了,又把雞蛋換成了土豆——還是賣得火。一不做二不休,老太婆索性用鵝卵石代替土豆,冒充鬆花蛋賣!她還是賣得火!當老太婆高高興興地點著手裏的鈔票時,她的頭上突然下起了“雹雨”——一塊塊鵝卵石、一顆顆土豆,甚至還有一個個雞蛋,劈頭蓋腦地都砸向了她。
說謊或說假話,其實是一樁很累人的事。一位哲人說得好:“一旦撒了一次謊,就需要有很好的記憶力把它全記住。”這累不累?撒了謊,就要設法“圓謊”,而謊話總是漏洞百出的。為了圓一個小謊,就要說一個更大的謊。謊言就是這樣把撒謊者一步步逼上了不歸之路。其實很多騙子就是這樣從小騙變為大騙、巨騙的,最終落得個觸犯法律、身敗名裂的下場。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一針見血地說:“謊言就像雪團,它會越滾越大。”而這無法控製的雪團隻會毀掉說謊者。
有人說,我也知道做人要誠實,但現實生活中,誠實的人常常吃虧,你不說假話,就很難辦成事。
這裏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如何看待“吃虧”,如何看待“辦成事”。
我們看到身邊和社會上一些人靠說假造假“辦成”了“事”,那是什麼“事”呢?是騙到了一官半職,是賺到了不義之財,是用一紙買來的假文憑在某公司謀到了好差事,是用讓人代筆寫的論文拿到了畢業證書,是像有些地方的考生通過作弊上了大學……這樣的“事”即便辦成了,又有什麼可讓人羨慕的呢?這不是違法亂紀的行為嗎?除了那些利令智昏、全然視法律為兒戲、不惜以身試法的壞人外,我相信,就多數僅僅是私心作祟而一時犯糊塗的人來說,他們靠這種手段僥幸“成功”於一時,但從此以後,恐怕就要生活在良心的自責和惟恐被揭穿的恐懼之中了。這是“得便宜”還是“吃虧”?
誠實的人是會吃一些“虧”的,比如當存在著不公平、不公正的情況下,或你麵對的是一個並不誠實的人時。你有真才實學,你相信靠本事吃飯,結果領導卻給他的三親六戚加薪提職,卻把你這老實人拋在一邊。你明顯是“吃虧”的。但這不是誠實的罪過,而是不公正的領導的罪過。你應該對這種不公正憤怒,而不能對誠實憤怒。你願意因此而扭曲了自己,從此也去做一個不誠實的、待人不公正的人嗎?那你豈不是把自己也變成了你的“領導”那一類你瞧不起的人?
英國作家哈代寫過一部很有名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書中的主人公苔絲姑娘美麗而善良。她曾被富家少爺亞雷汙辱,這成為她心中的巨大創傷。後來,一個叫克萊的年輕人愛上了她,苔絲也喜歡克萊。但她不想對自己的愛人隱瞞自己的過去。她給克萊寫了一封信,講述了她的過去。她把信塞進克萊的門縫時,卻插入了地毯底下。克萊沒有看到,克萊依然溫柔地追求她。她發現他並沒有讀到信,便試著鼓起勇氣當麵告訴他,但克萊不讓他說,隻要她嫁給他。
苔絲終於答應了。在他們結婚後的一天晚上,克萊向苔絲坦白他曾經有過48小時的放蕩。他請求苔絲饒恕他。善良的苔絲當然原諒了他。她也向克萊講了她一直沒機會講的自己的往事,她盼著克萊也說:“我饒恕你!”但她失望了,克萊不原諒她,竟冷冷地和她分了手。可憐的苔絲後來又給遠去巴西的克萊寫信,但他沒有回音。這時那個曾汙辱過苔絲的少爺亞雷又來糾纏苔絲,苔絲為了母親和弟妹的生計,無奈地嫁給了亞雷。
後來,克萊終於明白自己錯了。他回來找苔絲,苔絲仍然深愛著克萊。為了擺脫那個一直欺辱她的惡棍亞雷,苔絲殺死了他。小說的結尾是苔絲與克萊出逃到一座古老的太陽神祭壇,他們互訴衷腸,而警察則已經包圍了他們……
也許,你會為苔絲因說真話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而遺憾。如果她不說,她不是就會和克萊在一起嗎?她不是就不會有後來的悲慘結局嗎?但是,她要的,是真誠的愛情,而不是靠欺瞞換來的愛情。她寧可為此而承受生活的磨難,也不願意做一個不誠實的人。而克萊因為自己的愚蠢和自私,也付出了巨大代價——他傷害了自己的愛人,並永遠地失去了她。欺瞞可以得逞於一時,但不能保持永遠。若你以真誠待人,對對方的人品也無疑是一種考驗。為什麼要維持一種虛假的關係呢?這種關係對雙方都是一種負擔和折磨。
現在有一種說法,稱說謊不可以,但說“善意的謊言”無傷大雅。有人甚至說“善意的謊言”是生活的調味品。是的,我們有時的確需要說說謊,比如為了不致給患絕症的親人增加精神壓力而謊說他的病情;或者為了安慰失去親人的人而瞞著噩耗。這都是不得已的事,是權宜之計。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現在有一種傾向,卻是在“善意的謊言”的名義下,心安理得地欺騙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等等。也許事情並不大,例如對妻子謊稱是單位加班,而實際上是與朋友去打麻將。或明明是與昔日的戀人見麵(絕對是很正常的見麵),卻告訴妻子是去參加同事聚會……諸如此類,據說都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或誤解等。當然,這種“善意的謊言”你仍可以撒,但你想沒想過一旦敗露後會不會傷害感情?謊話太多你累不累?你有沒有更深入反省一下,為什麼很正當的事卻要謊言——哪怕是善意的謊言來掩護呢?這是不是說明你和對方還是彼此缺乏信任?或者就是你自己心裏有那麼一點不踏實的東西在作怪?
有一個外國作家說:“無害的謊言說多了也會有害。”所以,所謂“善意的謊言”能不說還是盡量不要說吧!
兵書上講:“兵不厭詐。”三十六計裏也有“瞞天過海”一類計謀。這本是處理生死相鬥的敵我之間的矛盾時采用的謀略。但現在卻有許多人將之用到了處理與親人、朋友、同學、同事、客戶、生意夥伴的關係上,甚至有專門講述這類“辦公室兵法”或“職場謀略”的書堂而皇之地擺在書架上。這是真正令人心寒和恐怖的事情。如果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都成了敵我關係一般,人與人之間除了欺騙、說假話謊話,就沒有真誠可言,那我們還怎麼生存,我們的後代還怎麼生存?人類社會靠什麼來維係?
英國戲劇家蕭伯納說:“我們必須使世人能夠誠實,我們才能誠實地對我們的孩子說:誠實才是上策。”
誠實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誠實應該從教育我們的孩子做起,誠實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原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滿腔熱情地讚揚過一個叫平老靜的老者,稱他“平凡而偉大”。平老靜當年在河北保定開一家肉包子鋪。他拿了渡金的鐲子去當,贖回來的是真金鐲,就去當鋪還掉。大家都知道平老靜是誠實人,都去他的鋪子買包子,生意興隆。這就是社會對誠實的認同。也就是《圍爐夜話》裏說的:“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
要做到誠實,就要淡泊金錢名譽一類繁華時尚。如果對這些東西孜孜以求,就會泯滅良心,不講誠實,就會變為小不老實直至大不老實的人。而誠實則不但使你求得良心的平靜,也能幫助你獲得他人的信任,幫助你事業的成功。
阿·因佩拉托雷是美國曼哈頓航運線的老板,還兼著一家卡車運輸公司的總裁。他回憶自己10歲時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1935年。那時他在一輛大運貨卡車上工作,每天要向100家商店遞送特別食品,幹12小時工作隻能掙到一個三明治、一杯飲料和50美分。在沒有食品遞送的時候,他在一家糖果店工作。一天,他在桌子底下拾到15美分,他交給了老板。老板承認,這是他故意放在那兒的,是為了看看他是否誠實。後來,他一直在那家糖果店工作直到上完高中。阿·因佩拉托雷說:“我知道是我的誠實使我在美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保住了自己的工作。”他說:在以後他幹過很多工作,直至當了老板,但他一直記得自己在糖果店學到的那一課,“它是使我同別人一起工作、創建事業,並最後使我生意成功的關鍵”。
19世紀的美國劇作家沛恩說過一段話,讓我們來記住它。“當你要說話時,你一定要說真話;模棱兩可的話是謊言的半途,說謊則是到地獄之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