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可持續發展是文化國力的重要內容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出現是人類發展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使人們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的認識方麵發生了深刻變化。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的發展觀的根本區別在於:從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目標,轉向經濟、社會、人口、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尤其是人的發展,要求人們以最高智力水準和相應的素質感規範自己的行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弘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人文理性精神,製定生態經濟文化協調發展新戰略。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新覺醒,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共識。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我果對聯合國等世界組織作出的承諾。這種承諾,不僅是國情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表現出中華民族在跨世紀的曆史進程中,以富有建設性的堅韌意誌、開放性的博大胸襟、自強不息的創造能力,為人類的共同利益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5、民族精神是文化國力的支柱。
民族精神與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發達國家在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無不重視弘揚自己的民族精神。美國的“美利堅精神”、法國的“法蘭西精神”,在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融彙了科學與教育的新質內涵,吸收了世界各國文明的成果,促進了民族意識與現代化觀念的統一,從而使其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空前發揮。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精神,是永遠指導我國前進的中國精神。這些精神一旦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融入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與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相結合,就會產生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頭腦中逐漸形成的獨立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意識,法製觀念等思想文化意識必然為民族精神注入蓬勃的生機和新的精神力量,推動國民經濟穩定、快速、持續發展,有利於民族振興的偉大目標的實現。
6、民族文化是文化國力的源泉
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在其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可能遇到這種災害和那種困難,經曆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文化的先導作用和激勵作用,使廣大群眾在實踐中增強心理承受力、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五十年代,日本關於“文化立國”的倡導,對於增強其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今年夏天,我國抗洪救災表現出來的強勁的民族文化力量,更是舉世矚目。東亞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了人們關於東方文化的爭論;但可以相信,東方文化中的團體意識、憂患意識、國家民族至上等觀念,必將有利東亞各國克服金融危機,並在今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文化的力量在民族危難時期,在社會改革與轉型時期,在經濟文化相對發達時期,但能否克服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實現經濟與社會健康,穩定發展,都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在全球範圍內,與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價值觀念的重建已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此外,文化是一條曆史的長河,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靜止不變。文化在其動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容納社會曆史進程中的各種新的內容,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吸收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形成現代文化的潮流。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文化國力發展的不竭源泉。問題的關鍵是,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離不開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應立足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現實,並博采各國文化之長,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有機地溶入中國現代文化之中,成為推動現代經濟文化建設的精神力量。
7、民族形象是文化國力的重要因素
形象是本質的外化,形象一旦形成,就會產生一種形象的力量,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世界組織在全球國際競爭力的測算中,社會改革活力和政府積極進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個主權國家良好的政府形象,對外可以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對內可以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自豪感、使命感,有效地開發民族的創造力。鄧小平曆來重視國家與民族形象的建設。鄧小平的國家形象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對國際國內應樹立一個改革開放的形象,一個安定團結的形象,一個和平力量的形象。國家與民族的形象建設包括很多方麵的內容,諸如公民形象、幹部形象、企業形象、政府形象、地區與城市形象等,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在國家與民族的形象建設中,塑造一個具有活力、依法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各級政府形象至關重要。在政府形象中,幹部的形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形象又是極為重要的。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談到,要把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培養和造就大批能夠跨世紀、擔當重任的優秀年輕幹部;要堅決地懲治腐敗。這正是形成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我國近年來在不少城市和地區開展的形象建設工程,是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極有意義的探索,有效地激發了個大群眾和幹部的開拓進取與創造精神,調動了社會各界同心協力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性。
8、創新是文化國力發展的動力
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世界經濟的發展不斷表明,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創新包括技術的創新、知識的創新、製度的創新等等。最近,我國學者關於培育國家創新係統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學者們認為,中國的創新體係應以技術創新為主,這對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國家一級的創新體係,更重要的是管理創新,即如何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關鍵的地方,如何把科學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手段使廣大勞動者素質迅速提高,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創新體係是一個係統的社會工程。要做到技術創新,需要人們的知識創新、觀念創新、製度創新等各種因素的配合。要建立以科技創新為主體的國家創新體係,還需要觀念的變革,需要以科學為中心的現代文化的推動。管理的創新、製度的創新,需要全民族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普遍提高。我國的改革已走過20年的曆程,人民群眾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實踐是推動改革前進的動力源泉。在當前激勵社會活力、培育創新能力仍然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