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力的涵義和構成要素(1 / 3)

文化國力的涵義和構成要素

(一)文化國力的涵義

文化國力,是指綜合國力中的文化力,它是與綜合國力係統中的經濟力、政治力等因素相對而言,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發展狀況和建設成果,蘊含著推動經濟與社會全麵發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核心是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創造能力的充分發揮。

目前關於綜合國力的評價指標,著重突出物質要素指標(即硬指標),而去除精神要素指標(即軟指標),這是為了使綜合國力的評價指標體係建立在具有實鹹可比的基礎上。這一測算方式,是通過量化的標準來測算綜合國力的狀況與發展趨勢,無疑具有合理性和科學價值。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世界各國,特別是在現代化進程中艱難行進的發展中國家,其人們的現代化素質、科技教育水平、社會的民主與法製建設、社會改革活力、民族文化精神、國家與民族形象等一般被劃定為潛在因素或軟指標範圍內的要素,日益顯化為對綜合國力具有決定意義的現實因素。文化國力與綜合國力中的其他因素相比,具有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相結合的特征,具有引導、激勵、整合等不可取替的功能,是推動社會與經濟全麵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在強調綜合國力中各構成要素的協調發展時,應該重視對文化國力的研究。

從係統論的觀點來說,一切現實的係統,不可能脫離環境而獨立存在,因而 必須是開放性的係統。係統內部以各種要素相互作用,推動著係統的發展變化。文化國力是綜合國力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但同時,它又是一個綜合性的係統,包含著各種要素,正是這些因素形成一種動態的活力,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

(二)文化國力的構成要素

1、人的現代化素質,是文化國力的決定性因素

在社會經濟文化活動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素質高低決定著國力強弱。本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著人類進步,也加劇了國際間的以經濟、科技實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的競爭,這種競爭的背後是人才和國民素質的競爭。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科技發展狀況,不是取決於自然資源豐富的程度,而是取決於智力資源的開發,取決於國家現實生產構成係統中智力資源、知識資源的含量與配置。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英格爾斯認為:“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現代製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並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人的現代化是指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相適應的人的素質的普遍提高和全麵發展。”在即將來臨的知識經濟時代裏,人的素質是知識經濟的源泉,具有現代化素質的人的創造性活動,是活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綜合國力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國家的發展,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建設對於綜合國力發展的重要作用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在文化國力中的重要地位。

2、科技教育是文化國力的基礎

本世紀以來,現代科學的一係列大突破和世界高技術革命的興起,成為推動現代社會變革的強有力杠杆,也成為促進人的思想觀念轉變的深刻根源。現代科學的許多成果,通過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著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以至思想文化領域裏的巨大變革。科學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了關於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理性的認識和係統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對於現代化文明建設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科學技術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加速了人的現代化,推動人的價值觀念的更新。事實上,科學是現代文化的基礎,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關鍵。而科學技術的基礎是教育,教育是現代化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關鍵性因素,是經濟與科技賴以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強有力的影響因素。德格爾報告指出,教育應與促進每個人的全麵發展,即身心、智力、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觀等的全麵發展。在中國、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即將來臨的21世紀向全球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不隻是教育內容、手段、方法的革新,而是教育體製、結構模式及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革,還包括教育的綜合性、教育的終身性、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教育手段的現代化等等。變革的目的,不僅在於滿足新技術革命對教育的要求,不僅在於支撐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而且在於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創造能力、思考能力的新型複合型人才,滿足人們多層麵的文化需求,建立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並以文化的力量引導科學技術向著有利人類文明建設的方向發展。

3、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文化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及文化市場的發展狀況是民族文化精神與力量的直接體現,也是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國專家測算綜合國力時,國家或地區報刊發行量、文化傳播工具擁有量、圖書館及藏書量、閱讀各類圖書人次、人們平均文化消費水平、各種文化媒體收視率、人們平均擁有文化傳播工具的種類和數量,均被做為一項重要的指標。因此,我們在強調正確的文藝輿論導向,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同時,必須重視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激發起民族文化消費的激情,推動各種形式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創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的優秀作品”。十五大的精神必將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