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林業機械化發展迅速
這一時期,林業機械化的作業範圍逐步擴大,林業機械的管理、使用、研究、設計、製造、教學等方麵也有發展。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年從蘇聯引進一批集材拖拉機,一九六一年木材生產中集材工序的機械化半機械化比重已達75%。一九五八年在湖南瀘溪縣召開的索道集材現場會和一九六○年在吉林臨江林業局召開的林業機械化現場會對林業機械化的發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大躍進”中,由於瞎指揮,盲目追求生產效率和產量,拚壞了許多設備,因缺乏零配件又不能及時修複,導致設備三分之一完好、三分之一破損、三分之一帶病作業的嚴重情況。木材生產中的機械作業比重一度下降,主要依靠技術革新和改革工具來完成生產任務。
一九六一年,劉少奇、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東北林區,對林業機械化問題十分重視。派熟悉機械業務的楊天放任林業部副部長,從機械工業部門抽調一批技術人員、從重點工科院係分配一批機械專業畢業生到林業部門工作,並增加了對林業機械化的投資。林業部門也加強了對林業機械化的組織領導,從上到下建立了機械設備管理機構,在機械設備的管理、使用、保養、維修等方麵製定了一係列規章製度,克服了經營管理上的混亂現象。在林業管理局、林業局、林場、工廠分別建立了大、中修廠或保養車間,形成三級檢修網,及時檢修機械設備,使之經常保持完好狀態。一九六二年改建、擴建了一些林業機械製造廠,一九六三年成立林業機械研究所,加強了林業機械製造和科學研究的力量,增加了國產林業機械的品種,提高了產量。同時,引進一批新型運材汽車,提高了運材效率。
這個時期,木材采運機械發展很快。貯木場陸續采用架杆起重機、纜索起重機、龍門起重機和橋式歸裝機等代替人力裝卸原木。黑龍江雙子河林業局和壯誌林場貯木場已全部實現機械化。東北林區一九六五年木材采運機械化水平已從一九五七年的42%提高到81%。南方林區的木材生產已由手工作業改變為部分機械作業,伐木機械化達到10%,運材機械化達到30—41%。營林機械化發展較慢,但也有進展。一九六二年國營機械化林場增加到110個,應用於平原地區的植樹機、幼林除草機、噴粉噴霧機等已經研製出來,一些林木苗圃開始部分或成套使用機械作業,飛機等現代化交通工具已經用於播種造林和護林,林業機械化逐步擴大到林業生產的各個領域。
七、發展木材綜合利用
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發展木材綜合利用已被提到林業建設的議事日程。林業部八月在北京召開全國提高木材利用率現場會,明確提出要普遍地積極地發展木材加工工業,把木材綜合利用起來,不僅要把加工中的廢材全部利用,而且要把采伐下來的枝椏和幼林撫育下來的小樹、小枝,以及山上長的各種灌木,全部都加以充分利用。特別要大量發展人造板工業。十一月林業部召開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提出大搞人造板工業不僅可以解決木材供應不足問題,而且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這是我國森林工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同月又召開全國林業會議,再次提出要貫徹增產原木和大搞人造板同時並舉的方針。這幾次會議指出了發展木材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和方針。以後林業部又進一步明確指出:發展木材綜合利用以發展人造板為主,特別以發展纖維板為主。這一決策是根據當時中國化學工業不發達、膠料供應有困難的情況決定的,符合中國國情。
為了發展纖維板工業,一九五八年初從瑞典引進一套先進的纖維板生產設備。引進後經過消化吸收,發揮了洋為中用的作用。一九五八年下半年,“大躍進”運動進入高潮。盲目冒進,不講科學,大哄大嗡,齊頭並進等一套“左”的做法一度主宰了纖維板工業,全國掀起大搞小土群、小洋群建設纖維板廠的群眾運動。可是,盲目建立起來的大批小型纖維板廠都因技術條件差,產品質量不過關而垮台。少數沒有垮台的也必須進行徹底改造。結果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收效甚微。一九六一年中央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後,這一錯誤做法得到糾正,開始抓纖維板樣板廠的建設。組織科研、設計單位和工廠的工程技術人員,仿照引進纖維板廠的工藝和設備,在上海木材一廠搞了一個年產2,000立方米的小型濕法硬質纖維板車間,並以這個車間為基礎做出定型設計,安排製造成套設備。以後推廣全國,很快在各地開花結果。現在全國年產纖維板70多萬立方米,85%以上是這些纖維板廠生產的。與此同時,還搞了幹法纖維板、軟質纖維板、塑料貼麵板和刨花板的樣板車間,對擴大人造板的品種和提高產品質量起了積極作用。
在發展木材綜合利用的進程中,還抓了技術力量的培養和科研、設計隊伍的建設,新建和擴建了3個專門生產人造板機械設備的製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