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東北、內蒙古林區試辦營林村

一九六一年七、八月間,劉少奇同誌視察東北、內蒙古林區,指出要建立經濟組織管理林業,強調林業的經營要依靠群眾,可以組織集體農民建立營林村,把森林管起來。根據這項建議,一九六二年,在東北、內蒙古林區試辦營林村。一九六四年,林業部總結試點經驗,作出《關於在國有林區建立營林村的決定》,提出營林村的建設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外援為輔”;組織原則是“自願互利”;經營方式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評工記分,按勞分配”;生產方針是“以林為主,林農結合,多種經營,全麵發展”。營林村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國營林業企業下達的計劃,經營管理和保護現有森林;有計劃地進行采種、育苗和造林;充分利用林區土地和資源條件,開展農副業生產和多種經營,增加經濟收入。東北林業總局製訂了《關於試辦營林村的規劃草案》。到一九六五年末,僅黑龍江省就建立了營林村156個,入村戶數4,100戶,人口19,000人,為依靠群眾發展林業開辟了一條新路。營林村是國有林區林業企業培育森林,發展多種經營,繁榮林區經濟的一種較好的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可是,這一新生事物很快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認為是倒退行為而衝垮了。

五、大力開發建設新林區

這一時期林區開發建設的重點是,加快林區道路建設,抓好開發大興安嶺林區和金沙江林區的兩個會戰。

(一)加快林區道路建設。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林業建設的基本任務是:保護和經營管理現有森林,合理利用,並保證及時更新,恢複森林。要實現這個任務,首先要發展林區交通,加速修築林區道路。

五十年代,木材的運輸方式以水運為主,六十年代起改為以陸運為主。“二·五”初步規劃:東北地區在大小興安嶺、完達山和長白山林區修築公路幹線17條,支線28條,總長9,000公裏。南方集體林區興起了一股“森鐵風”,僅一九六二年,就有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湖北、貴州等省計劃修築森林鐵路35條,總長1,741公裏,施工鋪軌829公裏。南方林區由於森林資源分散,木材運輸量小,地形又比較複雜,不適合發展森林鐵路。發覺這個問題後,先後有29條森林鐵路下馬停建。從一九五八到一九六五年8年內,共修築森林鐵路5,587公裏,為新中國新建森林鐵路裏程的51%;共修築公路25,172公裏,為一九五七年以前林區修建公路裏程的18倍。林區道路的增加,改善了交通條件,加快了林區開發速度。東北、西南等國有林區都新建、續建了一批林業局和林場,僅黑龍江省就新建林業局14個。木材生產能力也有增加,東北、內蒙古林區一九六五年的木材產量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780萬立方米。

(二)開發大興安嶺林區和金沙江林區的會戰。開發大興安嶺林區和金沙江林區采用了石油工業部建設大慶油田的辦法,集中力量搞會戰。這是這個時期的一件大事,也是解決中國經濟建設中木材生產供不應求這個薄弱環節的一項重大措施。

開發大興安嶺林區會戰的方針是: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結合。用經濟辦法管理林業企業,同時以企業為主,組織特區政府,實行政企合一。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林業部和鐵道部向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家經濟委員會寫了《關於開發大興安嶺林區的報告》,提出會戰部署和會戰組織領導的意見。同年二月十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成立會戰指揮部,決定由鐵道部門的郭維城任指揮,林業部門的張世軍任副指揮,羅玉川任黨委書記兼政委。會戰指揮部由林業部直接領導,同時接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領導。八月十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批準成立大興安嶺特區政府。會戰期間,林業部黨委書記、第一副部長羅玉川到大興安嶺林區蹲點,部署和領導林區開發建設工作。一九六四年做準備,進行勘察設計,編製開發規劃,組織建設施工隊伍。一九六五年開始建設,首先修築通入林區的鐵路幹線。大興安嶺林區規劃建設15個林業局,木材產量820萬立方米。現在投入生產的8個林業局,木材生產能力477萬立方米,就是當年會戰時開始施工、以後繼續建設完成的。

開發金沙江林區會戰於一九六四年開始籌劃,一九六五年成立會戰指揮部,由梁昌武任指揮,甄林風等任副指揮。為了做好林區開發的設計和施工,在會戰指揮部下設立西南林業設計總隊和施工總隊。設計總隊分8個大隊,分別負責森林調查、水運、道路、橋梁和工廠設計。會戰指揮部成立一年多即遇到“文化大革命”浪潮的衝擊,會戰也就中途夭折了。但當年搞的規劃設計資料和部分設計施工力量被保留下來,在以後西南國有林區的開發建設中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