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集體育苗,各地推行了合理的經濟扶助政策,並建立骨幹苗圃帶動一般社隊苗圃。為了鼓勵群眾積極育苗,國家和地方長期以來曾經投放一些資金、糧食,對發展社隊苗圃和社員個體育苗起了推進作用。通過檢查評比和總結交流經驗,加強了社隊苗圃的經營管理,推廣了先進的育苗技術,提高了苗木的質量和產量。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製的改革和林業生產責任製的建立,普遍推行了以家庭育苗為主的承包生產責任製,不少地方實行苗木產銷合同製,使專業戶、重點戶育苗得到迅速發展,出現了群眾育苗積極性高漲的好形勢。一九八三年27個省、市、自治區“兩戶”育苗161萬畝,占全國育苗總麵積的26.8%。全國一九八三年完成的育苗麵積比一九八二年增加96萬畝,產苗量增加84億株,其中可供植樹造林用的苗木增加64億株,各地嚴重缺苗的情況在逐漸扭轉。

中國的育苗事業發展很快,成就顯著。但是,各地發展不平衡,苗木餘缺不均。有的地方樹苗不足,供不應求;有的地方供求信息不通,苗木積壓。不少地區育苗技術差,生產水平低,損失浪費嚴重,不能適應植樹造林事業發展的需要。

三、育苗經驗教訓

35年以來,中國的育苗事業經曆了曲折坎坷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加強領導,有計劃地發展育苗事業。多年經驗證明,“植樹造林,種苗先行”。苗木是植樹造林的物質基礎,要大規模地植樹造林,就要有充足的合格苗木。苗木是否對路、數量多少和質量好壞同造林的進度和林木成活率、生長量有密切關係。許多地方加強領導,采取有力措施,促進了苗木生產的發展。黑龍江省一九八三年提出全省3年育苗麵積達到100萬畝的規劃,給苗圃提供長期低息貸款2,400萬元,比一九八二年增加900萬元,因而育苗事業發展較快,僅綏化地區即完成育苗40萬畝以上。四川省一九八二年有33個縣樹苗不足,一九八三年各級領導親自抓育苗,全省育苗20.9萬畝,產苗57億株,做到苗木自給有餘。

有的地方還根據植樹造林的實際需要和當地苗木生產能力製訂育苗規劃、計劃,安排苗木生產。注意落實育苗的土地、勞力、肥料、資金和苗木的銷售、調配等,使育苗計劃與農、林業生產統籌安排,真正做到造什麼林,育什麼苗,造多少林,育多少苗。許多縣林業部門堅持苗圃普查,切實掌握各類苗木的產量、質量數據,按照可出圃苗木的種類和數量及時調整植樹造林計劃,組織好苗木調劑,力求在全縣範圍內實行計劃育苗和苗木自給,克服植樹造林無計劃和育苗的盲目性,解決育苗與造林脫節和銜接不緊密的現象。

(二)改革育苗經營管理體製,保證苗木的生產能力。不少地區根據目前農村形勢和造林綠化事業發展的需要,將過去縣、社、大隊、生產隊四級育苗改為以國營、集體苗圃為骨幹,大力發展專業戶、重點戶育苗,並在條件具備時幫助他們聯合起來,建立苗木生產基地。同時,號召機關、團體和社員個人育苗,自育自栽,使育苗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推行苗木產銷合同製。

(三)整頓國營苗圃,充分發揮其骨幹、示範作用。有的地方把國營苗圃的整頓和地方企、事業的整頓統一安排、部署,分期分批整頓好領導班子;改行政管理辦法為經濟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經營管理製度,擴大苗圃經營管理自主權;整頓好勞動組織,加強勞動紀律,落實、完善生產責任製。這樣,就能把職工辦好苗圃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河北省唐山市一九八三年初步整頓了苗圃,加強了領導班子,9個苗圃的11名領導幹部中技術幹部占71%。年輕的技術人員走上領導崗位,促進生產迅速發展,育苗麵積增加230畝,比一九八二年增加58.6%。各苗圃新打、維修配套機井18眼,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

(四)改進育苗技術,提高苗木質量和產量。不少地區通過育苗技術培訓和總結、交流育苗技術經驗,提高育苗技術,擴大育苗樹種範圍,扭轉植樹造林樹種單一的偏向,滿足各個部門多方麵的需要。同時,以國營、集體苗圃為中心,專業戶育苗為輔助,組織育苗技術交流網,提倡林業科技人員搞技術承包,做好技術指導,提高苗木的質量和產量,滿足植樹造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