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棋戲
在長江以南地區,曆來生活著眾多的少數民族。這裏既有著山勢雄峻的高原地形,又有著四麵環山的盆地,更有眾多縱橫交織的湖泊河流。在曆史地理的變遷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在這裏生活的高山、黎、壯、佘、瑤、彝、苗、侗、土家、布依、傣、佤、怒、納西、羌、景頗等民族,大部分依山傍水而居。在他們開展的各項體育活動中,有許多項目直接來源或間接來源於這裏的特殊地理環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頗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體育形式。
高山族是最早居住在台灣的民族,在他們中間,盛行一種球戲,名叫竿球,其打法別具一格。這種球戲所用竹竿長達七八米,球是以棕皮或青藤做成,故又稱為藤球。這種球大如瓜,輕如棉。每當節日裏,村民們便手持長竿紛紛來到村前空地裏,聽族長一聲令下,大家各自將球拋向空中,立即仰頭搖動長竿向球刺去,球被刺中後又緩緩落下,大家又持竿跑動追逐,在歡樂的氣氛中連續頂刺,落而複頂,往複不絕。這種竿球遊戲具有悠久的曆史,來源於一種叫竹竿祭的古老祭祖儀式,主要盛行於彰化以北地區,有時是男女同戲。高山族還愛玩背簍球,這是男女青年求愛的一種形式。玩時女的背竹簍在前麵跑,男的隨後緊跟,用象征著幸福的常青檳榔朝女方的背簍裏投擲。小小的檳榔球,成為青年男女愛情最好的試金石。
長跑,在高山族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番社采風圖考》中說,高山族人自幼習走(跑)及長,一日能馳三百餘裏,雖馬不能及。清代,官府利用其善跑者來擔任驛卒,他們一晝夜就能將信送到台灣島最遠的地方,所跑的距離要比馬拉鬆遠上幾倍。
在台灣高山族婦女中,有一種被稱為紗綿氏之戲的活動,它實際上是一種秋千,是高山族婦女們喜愛的一種運動形式。清朝詩人曾有專門詩句對高山族所喜愛的活動形式給予了描述:藤球擲罷舞秋千,世外嬉戲別有天;月兒回圓禾幾熟,歲時頻換不知年。較準確地反映了古代台灣高山族人民遊戲時歡快的心情。
在西南幾個少數民族中,各有自己繽紛多采的傳統體育活動。傣族的潑水節,是他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傣曆六七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潑水祝福,並進行拜佛、賽龍舟等活動。《雲南遊記》記述說:每歲二三月間,女子在田播秧、唱歌,男子路過其間,輒群起以竹筒盛水澆之,以為笑樂。及其衣服透濕,又群向之殷勤慰問。傣族在潑水節期間,還有拋彩球的求偶活動。
黎族生活在祖國最南端的海南島。黎族青年愛玩跳竹竿遊戲。每當風和清朗的日子,他們手持竹竿對麵蹲坐在椰林裏或海灘上,若幹人一齊將手中的竹竿一開一合地敲擊,有節奏地發出瓜噠、瓜噠的聲響,跳竿者就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巧妙地轉身、跳躍,那靈巧的動作散發著青春的活力。
打扁擔是壯族人的傳統體育項目。這項活動據說始於唐、宋時期。活動開始後,參加的人倆倆相圍在長凳或舂米木槽旁,用自己手中的扁擔敲擊,打出和諧的音響和複雜的節律,扁擔聲聲分外響亮,數裏外都能聽到。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的苗族,還盛行一種集音樂、舞蹈、體操、武術為一體的跳蘆笙,它的起源可上溯到2000年以前。苗族人在跳蘆笙時一邊吹著蘆笙一邊進行各種技巧的表演,如滾球、走竹竿、倒立、爬杆等。其表演難度大,帶有競賽性,且觀賞性強,是傳統節日中的重要表演項目。
在西南少數民族中,彝族人的民風比較強悍,曆來習武之風甚濃,每逢民族節日或豐收時節,均有手持月牙長刀的小夥子隨著跳打歌的姑娘們邊歌邊舞,刀光人影,熠熠生輝,頓使人神情奮發。彝人還有一種上刀山的令人膽寒的活動,又稱刀竿會。它是以利刀(刃口向上)代替木梯之橫木,多至數十格。表演者赤足蹈刃,登至梯頂端,作種種技藝表演,其驚險是可以想見的。生活在怒江兩岸的怒族人,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溜索。這種溜索,架在兩岸之間,一來一往兩根,一頭高一頭低,上扣溜板,人在溜板上順拋下滑,即刻到達對岸。後來,這種活動逐漸形成為一項鍛煉人的膽量和勇氣的運動形式。每逢節日,青年們常常舉行溜索比賽,在長長的溜索上前後追逐。
除了以上幾種體育活動外,還有許多頗具特點的民族體育形式。如湘西土家族的打飛棒、佘族的賽海馬、布依族的丟花包、納西族的東巴跳、侗族的搶花炮以及普見於南方水域的賽龍舟等,都是保存著本民族特點的活動項目,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寶庫中絢麗多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