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八--三棒鼓(1 / 2)

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之一——大漠中的民族體育

在祖國的北部,遍布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帶,生活著剽悍勇猛、開朗豪放的蒙古族。在大自然造就的莽莽沙漠、綿延草原上,他們馳騁萬裏,遊弋海疆,產生出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帶有濃鬱遊牧民族特色的各種體育活動。

對於以遊牧為主的蒙古族人民來說,馬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如賽馬、套馬、跳馬、馬術等項目,就是蒙古族人民所擅長的獨具特色的體育活動。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幼沒有不能騎馬的,大凡男女兒童,從五六歲起即能騎馬馳騁於田野,甚至連婦女也都具有熟練的騎術。《清稗類鈔.風俗類》記載說,青海的蒙古族婦女,出門必定跨馬,數裏之遙,常不用鞍,往往一跨而騎上馬背。因此,以馬為重要工具的運動項目,是蒙古族一種經常性的體育活動。如蒙古族的賽馬,分為走馬、跑馬、顛馬三種。其中,走馬即把奔跑時的馬的側步作為衡量的標準,主要比賽快速、穩健、美觀;跑馬,則主要比賽速度和耐力。近代規模最大的賽馬是在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上舉行的,有兒童短途賽、成年短途賽、女子短途賽、少年長途賽、16華裏顛馬賽、20華裏走馬賽、60華裏長途賽及萬米圈賽等。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牽著高大健壯的蒙古馬,在歡呼的觀眾麵前雄糾糾地等待命令。一聽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躍馬揚鞭,一時彩巾飛舞,如箭矢齊發,驍勇的騎手忽而揮臂加鞭,忽而將上身貼在馬背上,最先到達終點的騎士,被譽為草原健兒。

蒙古人的摔跤活動,與賽馬一樣,也是非常普遍的一項體育活動。傳說成吉思汗幼時與一位牧人摔跋,一連贏了三次,牧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就設法幫助他報了父仇。後來成吉思汗稱王,便把摔跤定為考核將士的重要科目,於是,草原上的男子個個從小就練習摔跤,漸成習俗。到了清代,蒙古族摔跤又有大的發展,重大喜慶節日和祭祀都把摔跤作為活動內容之一。如蒙古王公貴族在舉行塞宴時,為了助興都進行摔跤比賽。每當那達慕舉行之際,身著半袖背心,腰係圍巾,下著肥大套褲,腳蹬蒙古靴的摔跤手們,就會跳著獅子舞步或雄鷹舞步出場,然後進行摔跤比賽。這種比賽采用單淘汰製,不按身高和體重分級別,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製,身體的任何部分著地都算輸。獲冠軍者,他的名字符很快傳遍草原,並將成為許多姑娘仰慕的對象。

除了賽馬、摔跤外,射箭比賽也是蒙古遊牧民族的主要體育活動形式。這種活動是從最初的狩獵發展而來,尤其是在那達慕大會上,常舉行百餘人的大型騎射比賽。一般規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輪射完,騎手們從遠處疾馳而來,張弓搭箭,射向靶心,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定名次。

蒙古人信奉喇嘛教,在當地喇嘛廟附近,多有大廣場,每逢集會時,廣場便成為娛樂場地。除了歌舞之外,種種的娛樂活動,如下棋(蒙古棋)、鬥牛、鬥駝,以及投擲布魯等到處可見。這些傳統的競技活動,反映出大漠民族體育濃鬱的草原特色。

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之二——白山黑水間的東北民族體育

在祖國的東北部,自古以來就生活著滿、朝鮮、錫伯、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少數民族。那裏山巒起伏,江河縱橫,林木蔥鬱;由於氣候寒冷,許多地區又長年積雪,山頂白雪皚皚,山下冰凍千裏。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充分利用自然界賜予的這片土地,在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各種體育活動。在漠河、鬆花江、長白山一帶居住的滿、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民族,由於常年同冰雪打交道,維係他們基本生活的是山林裏的野獸和河中的魚蝦,狩獵和捕魚成為最重要的謀生手段,而生產工具則以獵槍、漁叉和樺皮船隻等為主。在使用高寒地帶獵狗及馬匹的同時,他們廣泛開展適應本地特點的各項體育活動,以鍛煉自己的體魄和提高同自然界鬥爭的能力,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滿族的馬術、騎射、賽馬以及雪地走和冰嬉,鄂溫克和鄂倫春族的滑雪、賽狗爬犁、獵狗熊及鬥熊,赫哲族的叉草球、打爬犁、賽狗爬犁、冰磨、快馬子賽等,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