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七--高腳燈(1 / 3)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八--三棒鼓

三棒鼓,是以拋三根棒和敲鑼打鼓得名,是土家山寨到處可見的一項以打擊樂器、口頭文學、表演技藝合為一體的文體活動形式。

打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師傅擊鼓唱詞,一人打鑼,一人耍花棒、花刀。由一人表演,將鼓架擺在前麵鼓架上,將鑼掛在鼓架下麵,用細繩係著鑼棒套在腳板上,表演時,口唱詞、手打鼓、腳踩鑼,鑼鼓節拍是按拋花棒、花刀速度的需要而定。三棒鼓的唱詞是五言四句重複半句組成。即五字一句,四句為一節。每小節的第四句要重複半句。每一小節擊響鑼鼓四遍。前三句是每唱完擊三響,最後一句唱完即每小節結束時擊響十下。例如唱:學打三棒鼓,打鏘鏘鏘;唱學又學得苦,打鏘鏘鏘;唱三歲學到一十五,打鏘鏘鏘;唱學起呀,學起走江湖,打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這一小節,每唱一字為一拍,鏘為鑼鼓同鳴聲,每聲占一拍,標點符號也占一拍。每拍的快慢取決於花棒下落的速度,任何一個花棒下落一次均為一拍。因此,如果花棒拋得低,下落的頻率就快,每拍所占時間就短,反之,花棒拋得高,每拍占的時間就長。

打三棒鼓的鑼鼓曲牌不變,但唱詞多種多樣,除了固定的《十二月花》等唱詞外,均為即興編詞隨口而唱,唱三棒鼓歌的人,都是腦筋靈活、口才伶俐者。

打三棒鼓的技巧性很強,思想要高度集中,拋刀拋棒用力要適度,動作要敏捷準確,稍有疏忽大意,不但表演失敗,還會被刀劃破手腳或誤傷他人。因此,凡是學打三棒鼓者,均需經常練習飛拋接技術,做到閉目均能拋接刀棒。因此,土家族青少年經常用三個卵石練習拋接技術,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不但會拋棒,而且能拋刀。

土家族

一、毛穀斯?

——毛穀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傳授狩獵技藝的民間武術,體現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態。跳毛穀斯舞時,人們穿著用稻,草編織的衣褲,手持武器,從整隊出發開始,做爬山、涉水、過橋、理足跡(跟蹤獵物)、埋伏堵卡、放仗(放狗逐獸)、發現獵物、圍獵追捕、喲荷倒仗(打死獵物後的狂歡)等圍山狩獵的全套動作。?

二、高腳馬?

——高腳馬以兩根長齊肩部的竹子或雜木各安一塊踏板做成。踏板離地麵的高度為25—30厘米。騎高腳馬的方法有踏板雙向內、雙向外,一隻外一隻內,還有夾夾腳、烏龍絞柱、觀音坐蓮、岩鷹展翅等。青年男女隻要有兩人就可進行比賽,比誰跑得快、跳得高以及角鬥、爭王位等。?——高腳馬角鬥比賽,先在地麵劃出直徑為5—10米的圓圈,並通過圓心劃出中線,比賽雙方站立於中線兩端,裁判發今後,雙方即進入圈內開始角鬥,可用身體和頭部撞、頂、擠或用高腳馬下端絆、掃等方法攻擊對方,以迫使對方下馬或出邊線為勝。在角鬥中禁止撞擊對方頭部、腹部和檔部,亦不準用拳、腿、膝、爭撞擊對方。角鬥每局為九鬥五勝或五鬥三勝。——1986年5月1一5日,湖南省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高腳馬正式列為比賽項目,並擬訂了《競賽項目及其競賽通則》。項目分男、女50米競速,4×100米男女混合接力,男、女對抗賽等,詳細規定了比賽方法及要求、犯規動作及處罰、裁判員職責及計分方法。在漢族及其他民族地區,亦有高腳馬活動。?

三、擺手舞?

——湘西龍山、永順、古文等縣土家族聚居區,流傳著土家特有的擺手舞。擺手舞含祭把、跳擺手舞、唱擺手歌、表演毛穀斯和遊戲等內容,有大擺手與小擺手之分。其動作主要是模擬農事及狩獵活動,據50年代調查,擺手舞中的農事動作有40多套。?——跳擺手舞前,人們聚集在擺手堂內先舉行儀式,祭祀土家祖先八部大王和有關神靈。然後人們身披土錦,手持刀、槍、旗幟扮成甲士舉行各種競技活動。之後大家開始跳擺手舞,鑼鼓放在擺手堂中央,根據人數多少或2人一排,或4人一排,男女均可參加。行列前有導擺者,中間有示擺者,其後有押擺者。跳時金鼓齊鳴,人們按鼓樂節奏且歌且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逐步改革了擺手舞,變為徒手而不持武器,並剔除了祭把內容,日期也不一定在農曆正月上、中旬,隻要是喜慶佳節就跳擺手舞,且常編成大型團體操。組成萬字格、申字花等圖案,動作有天女散花、美女梳頭、風吹楊柳、鷂子翻身、老鷹展翅等。——1983年春節,龍山縣有上萬人參加擺手舞活動。此後,該縣每年舉行一次,參加的人數更多,湖北、四川等省的鄰近縣也派擺手隊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