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運動

踢毽子,又叫打雞。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是湘、鄂、渝、黔四省邊境地區民間傳統體育娛樂項目之一,深受該地區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我國古代婦女所喜愛。清初著名詞人陳維鬆曾讚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我國以後,踢毽子仍為我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女子盤踢我交踢的冠軍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盤踢冠軍是上海的周克揚(成績接近5000對),交踢冠軍是南京的戴金堯(成績140對)。程月珍盤踢成績是1494對,交踢是36次。

器材--

古代,一般用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的。發展到現在,毽子製作的種類繁多,除延用古代的辦法以外,一般的說有三種。其一,用金屬片為底,以紙剪成各種花色纓的紙毽。其二,以各種色布條為纓,以大組扣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花毽。

場地--

比較簡單,在室內、室外均可進行。場地麵不受限製,隻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據參加人數和水平而定。例如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境地盛產桐油和油茶,踢毽水平高的人,站在枯餅上進行比賽或表演。

基本動作--

湘、鄂、渝、黔四省邊境地區踢毽子的基本動作有:盤、拐、磕、蹦四種。

盤:用腳內側交踢,俗稱盤毽子。

拐:用肢外側反踢,習稱打拐拐腳。

磕:用膝蓋將毽子向上彈起。

蹦:用腳尖踢毽,習稱叮叮貓打鏢雞。

除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競賽--

踢毽子比賽有單人賽與集體賽。單人賽以每人踢毽的次數多少判定勝負;集體賽按個

人技術高低分組,以總踢次數多少判定輸贏。技藝高超者可連踢數千次而毽不落地。另有一種團踢,即一群人共踢一毽,當毽落到誰麵前,誰可任意選擇踢法將毽複踢給任何人,他仍以此法踢毽給任何人,毽掉在誰麵前誰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