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弩運動

射弩這一民間體育活動,在雲南、貴州、海南、湖南、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

的曆史。相傳,海南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陸作為作戰武器而傳入的,稱為藥弩。人或鳥獸中箭,即中毒而死,所謂見血封喉。因弩擊發無聲,射擊精度頗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製作,用以打獵和射魚,所以苗族男子幾乎人人都備弩箭,男童自幼習射,還常常進行比試。

湘、黔苗族人民使用的弩一般用岩桑木製作,在海南島的苗族則以堅韌的白茶等

木材刨削彎製而成。大弩的弩批(弓)長1.5m,弩莊(身)長75cm至1m不等;小弩的弩批長1m左右,弩床長50cm至70cm,弩床上開一箭槽,箭槽以紫荊、青皮等硬木雕削而成。發芽(扳機)用牛羊角製成,弩強以野獸的筋、皮和上好的青麻搓成。箭杆用細毛杆或山樹條修製,粗細與筷子相似,長短一般在25-35cm之間,根據弩的大小而定,多使用鐵箭頭(呈三角形或圓形),尾翼用竹皮或玉米杆的外皮製成。海南島上的苗族則多選用一種堅韌的鴨骨竹削尖製作,箭尾無羽。大弩的最大射程在200m左右,小弩最大射程為100m左右。大弩需80-100kg拉力,小弩需50-70kg的拉力才能拉開。

苗族的男子從小就開始射弩,一般10歲左右練娃娃弩可射10m的目標。他們托石塊,或用繩子捆上磚頭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強臂力。他們還瞄準從山上滾下來的圓木軲轆進行移動目標射擊,待掌握一定技術後,就參加射野兔、野豬等活動。春節期間和跳花場時,往往要舉行射駑比賽,比賽的姿勢有立勢、跪勢兩種,比賽時用粑粑和肉片當靶子,誰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歸誰,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往往還能獲得其他獎勵。平時,苗族習慣把習射、比試與狩獵、采集生產及消來害獸結合起來,射弩好手和製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能受人們尊重。

射弩不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在僳僳族、苦聰人、黎族人民中也都有射弩的傳統。明景泰《雲南圖經書誌》記載:僳僳人居山林……常帶藥弓弩,獵取禽獸,其歸人則了草木之根以給日食。弩弓和箭是僳僳男子的標誌,外出時,都肩扛弩弓,腰掛箭包,並且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僳僳村寨都要舉行射弩比賽,比賽時把兩支竹箭交叉在地上,在幾10m處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為勝。弩為狩獵、防身工具,亦可作裝束和定親信物,它由弩批、弩床、弩弦組成。射時,橫持弩,置箭於弩槽內,將弩弦拉入鑲口,扣動板機,箭即飛出。漢代以後弩有發展,如三國時代諸亮改進的連弩,使之能一弩十矢俱發。明代《武備誌》中有諸葛亮的詳細圖解,與抗戰前北京的連珠弩構造相同,隻不過連珠弩是發射彈丸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射弩運動在很多少數民族中都得到廣泛開。

在1982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雲南、廣西選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1986年8月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列為競賽項目。

器材--

靶標高度一致並設在同一直線上,每個靶標上應有明顯的號位標誌。

靶標尺寸:長60cm,寬60cm,厚度以箭能插穩為佳。中心高度:立姿長1.3m(±0.1m),跪姿1m(±0.1m),間距2m。

箭杆可用竹、木質材料製成,也可使用其他材料製造,長度不限,斷麵直徑不超過8mm,箭頭、箭尾可用金屬或其他材料配製,但直徑與箭杆直徑相同。

靶均采用室內18m箭靶,靶紙尺寸10環40mm,其餘環距均為20mm,每2環為一種顏色,依次為10、9黃,8、7紅,6、5藍,4,3黑,2,1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