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賽主要規則
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競(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
航道
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
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內應無障礙物。
器材
按各地傳統龍舟式樣規格製造,製作材料不限。
舵槳及劃槳規格按各地傳統要求製作。
龍舟附屬裝置。
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製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劃槳若幹個。
隊員
隊員必須身體健康,會遊泳,熟悉水性。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一名(運動員兼),比寒時必須佩載標誌。
每隊登舟比賽隊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舟前替換完畢,登舟後不得替換。
雲南省五種民族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十年動態分析(摘要)
通過對雲南省1985、1991、1995年全省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的結果,對雲南省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作了直年動態的分析研究,並分別就城鄉之間、不同性別以及漢、哈尼、納西、佤、傈僳5種民族中學生體素質十年來的變化特點進行了討論。
研究對象及方法(1)從雲南省1985、1991、1995年全省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資料中,抽樣7歲、12歲、13歲、18歲4個年齡段的男女學生的身體素質拽標的檢測資料,擬抽出中、小學生的入學年齡和畢業年齡來分析考察,城鄉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對男女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性別差異以及漢、哈尼、納西、佤、傈僳5種民族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十年來的變化特點。
身體素質的檢測指標較多,除了對單一的指標進行研究外,還有必要對身體指標作出總體的綜合評價。多指標的綜合評價彩於道中提出的身體素質評分累加的綜合評價法。
年齡特點
中小學生正處在童年期和青春期。根據3次調研身體素質的資料可以看出,在童年期,身體素質的個體差異較大;進入青春期後,一方麵各種身體素質都發生突習猛進的變化,但是各種身體素質的自然增長趨勢又不同步。一般認為,速度素質邏輯性增長最快在12~15歲之間,女性增長最快在11~13歲之間。[2]。雲南學生男女均從8歲起開始進入自然增長最快的年齡期。本研究發現,雲南漢族學生的力量、速度素質自然增長最快的年齡有提早的趨向。
各種身體素質自然增長趨於穩定的年齡,本省調查研究的結果與國內指導基本相符。[4]力量素質男子19歲、女子15歲左右趨於穩定;速度力量、爆發力男子17歲、女子15歲左右趨於穩定;耐力素質男女生都在18~19歲左右趨於穩定;柔韌素質男女生都在18~20歲左右趨於穩定;靈敏素質據文獻指導,男女生都在19歲左右趨於穩定。
性別差異
總的來說,7~18歲學生男女的身體素質比女子好。速度素質、速度力量素質7歲時男女比女子稍好,女子分別是男子的95%、93%;12歲女子分別是男子的94%、92%,12歲以後女子的增長較男子慢,到18歲男女的差距更加拉大,女子分別是男子的83%、15%。靈敏素質7歲時男女相差不大,女子是男子的91%;之後,男子增長較女子快,12歲時女子隻是男子的91%。柔韌素質12歲以前男子比女子差,僅為女子的75%,之後由於男子增長較女子快,到18歲時已超過女子。
1985~1995年十年間,雲南省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提高,並以中學生提高較為顯著。5種民族男中學生除漢族外,女中學生除納西族外,都有提高。
城鄉比較
1995、1991年7歲鄉村男生的身體素質較1985年有所提高;而13歲城市男生身體素質則較之十年前略有下降,13歲鄉村男生的身體素質則以1985年為好。
1995年鄉村12、13、18歲女生(亦即女子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較1991、1985年都有所提高。各種素質相比又以力量素質的增長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