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仙藥穀中,十三公子在昏昏沉沉之際聽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他曾經聽過一半。
那前一半是,懷著一半中原血統的霍北王子蕭傾歌,被胡族兄弟們欺負,他的母親便將他送去了中原一處的隱世藥穀學醫,瀟瀟醫仙正是他在藥穀中的師妹。
蕭傾歌生得俊美挺拔,在藥穀時醫術學得不怎麼樣,勾搭師姐妹倒是一把好手,每每勾搭師姐妹時出了岔子,都要請小師妹瀟瀟來幫著遮掩圓場,那時藥石飄香,嬉笑怒罵,歲月靜好。
後來韓國打仗了,生靈塗炭血流成河,藥穀出山,懸壺濟世。
再後來,經曆戰爭的藥穀師門凋落,蕭傾歌認為學醫救不了人,害人的是戰爭,而能夠終結戰爭的,唯有更激烈的戰爭。
於是蕭傾歌回到了霍北,披甲掛帥,成了戰場上殺人的魔,瀟瀟謹遵師訓,生死無掛,做了戰場下救人的仙。
再後來戰爭結束了,往日師兄妹終不能重歸於好,蕭傾歌懷毒續命,娶妻生子,瀟瀟醫仙隱居開穀,死人不醫。
而故事的另一半,顯然除了已經故去的蕭傾歌之外,趙知身才是唯一的知情者。
金門關一役,發生在蕭沙關之役後不久,趙知身當時人在韓國,原本是雲間的父親宣武將軍的部下,當盈月公主和宣武將軍雙雙戰死蕭沙關之後,趙知身發現小公主的屍首不對,隨軍禦敵時,便一直在尋找小公主的下落。
那時負責韓國戰事的慶王和高家,剛剛殺掉宣武將軍夫妻,乃是解了一樁心頭大患,南帝於是對慶王下令,是時候該對霍北過河拆橋了。於是慶王想出了毒煙攻城這一毒計,表麵看是為了更順利地拿下金門關,實則是為了給未及防備的霍北一次打擊。
蕭傾歌自藥穀出身,很快便看穿了毒煙之計,下令霍北撤兵,霍北大軍的傷亡適才減輕了一些。
那時韓國王室仍在,趙知身認為韓國仍有一線生機,於是前去尋找霍北主將蕭傾歌,想要揭穿南軍的毒計,挑起霍北與南朝反目,蕭傾歌卻因聽說了什麼消息,急急地衝出了營帳。
趙知身知道蕭傾歌是此時韓國唯一的希望,便就跟著蕭傾歌一道前往,在毒煙殘存的死城之中,翻了上千具屍身,找到了已是氣若遊絲的瀟瀟。
蕭傾歌的醫術實在學得不夠好,他救不活瀟瀟,但在藥穀中時,邪門歪道的書卷卻沒少看,他能想到的唯一能夠救活瀟瀟的方法,便是換血,用自己一身浸了十年藥香清爽純陽之血,去換掉瀟瀟體內的渾濁陰虛之血。
趙知身不懂得醫術,但也大約能想到,換血這種事情便是一命換一命的事情,可是趙知身不希望蕭傾歌死,他還巴望著以蕭傾歌的驍勇之力,幫助韓國起死回生。
可是蕭傾歌說:“自被逐出師門,我邁入沙場,已經三年了。三年來,瀟瀟一直陪著我,我殺人,她救人,善惡兩端,可她卻沒有一字怨言,一字質問。這三年,我悔過、怨過,也沾染過無辜之人的鮮血,這雙手沾染過的鮮血越多,我便越是迷茫,當初的選擇是對還是錯。是因為有瀟瀟這樣陪著我,我才有了被信任的感覺,才有勇氣問心無愧地走下去。如果她死了,那個唯一能讓蕭傾歌感到心中富足的人死去了,蕭傾歌的心,也就死了。”
是趙知身幫助蕭傾歌完成了那一場倒施逆行的換血之術,隻是自那之後,過往驍勇善戰的蕭傾歌就成了一個病夫,趙知身想要借用蕭傾歌之力,打壓南國解救韓國的計劃,也就隨之破滅。
霍北糾纏不過南國,韓國成了南國的囊中之物。
趙知身並不認為蕭傾歌棄醫從戎的做法是錯的,亂世紛爭,韓國之弱早晚會被吞沒,而對韓國的百姓而言,快速的消亡,比起延綿持久的蠶食會減少很多痛苦,隻有真正的破碎,才會孕育出完整的新生。
可是,道理是一回事,情義是另一回事,趙知身所看不過眼的,是南帝和慶王等人未達目的不惜草菅人命濫殺無辜的作為。
那年,瀟瀟醒來的時候,看到的是趙知身,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她隻記得,自己欠趙知身一個人情。
後來瀟瀟聽說蕭傾歌在毒煙之戰後便病了,她想要給蕭傾歌治病,但是蕭傾歌不肯,甚至對她的糾纏厭惡至極,發誓永不相見。
她每年讓人切一根蕭傾歌的手指帶給自己,以此來研究和了解蕭傾歌的病情,足足十年,她的醫術越發精湛,一開始搞不明白的事情,漸漸地也有些明白了,隻是傷痛放得越久,便越是習慣了擱淺,在她還來不及去問蕭傾歌一句是否的時候,蕭傾歌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