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軼聞趣事
大力士塞延內斯
在古代奧運會的許多比賽項目中,如拳擊、摔跤、擲鐵餅、賽車等,賽內延斯都是獨占鼇頭的人物。在世界運動史上,他是獲冠軍次數最多的人,達1700次!當塞延內斯9歲時,已是天下無敵的巨人,但是他的智力卻未超出一個頑童的水平。一天夜晚,他竟然把一座巨大的銅像背回了家中,滿心指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誇獎。誰知父母見後,驚駭得說不出話來。他們又憂又愁,如果到天明不能把這龐然大物送回原處,便會大禍臨頭。塞延內斯看出父母的苦衷,他悄悄從父母的房間溜出來,毫不費力地把那銅像背起來送回到原處。當他轉回家中向父母稟告時,再次使父母驚愕得麵麵相覷。
奇特的撐竿跳
第三屆奧運會時,國際田聯還沒有成立,規則也未統一。比賽時花樣百出,撐竿跳高每人過杆的姿勢更是五花八門。日本選手富達在試跳時采用一種自己創造的所謂新技術:隻見他從容不迫地走到橫杆下,把撐竿一端深深插入沙堆,然後迅速地爬上撐竿頂端,再輕而易舉地翻過橫竿。他的這種爬竿跳法,搞得裁判不知所措,觀眾目瞪口呆。最後,裁判員對這種“跳”法予以否定,並告訴他應手持撐竿助跑起跳的成績才有效。富達似乎明白了,隻見他慢慢地助跑幾步,然後又舊技重演,裁判員仍以犯規處理,卻遭到了日本領隊與教練員的強烈抗議。因為在撐竿跳高規則上,沒有明確不許爬竿的規定。
為了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情況,又重新修改撐竿跳高規則:運動員必須持竿直線助跑,單腳起跳,兩手不得在竿上移動。這一規則一直沿用至今。原來富達本是一位有名的雜技演員,所以他能在豎直的撐竿上往上爬,這對一般人來說也絕非易事。
奧運史上的不解之“謎”
在第五屆奧運會的撐竿跳高比賽中,前三名的選手已經產生,可是又把加拿大選手哈佩尼,美國選手墨菲和瑞典選手烏格拉三人並列為第4名,每人都發了一枚銅牌。他們的成績都是3.80米。為什麼發給3個第4名每人一枚銅牌呢?這一直是奧運史上的一個“謎”,至今們沒有人能解釋清楚。
跑了54年的馬拉鬆
1912年7月14日,在斯德歌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奧運會馬拉鬆賽,遇上了一個大熱天。22歲的日本運動員金粟誌藏跑到中途時有點支持不住了。於是,他本能地跑向路邊一所房子,並向主人要了桔子水。喝完後,他就地倒頭便睡。當他醒來時,比賽早已結束。當挪威人奧爾森作為最後一名到了終點後,唯獨日本選手無影無蹤。警方和報界都獲知了這一失蹤事件。第二天,金粟誌藏才回到日本隊的駐地。
金粟是日本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但他卻比後來的許多日本運動員晚了很多年才跑完馬拉鬆賽程。
1966年,76歲高齡的金粟誌藏舊地重遊。他認真地從1912年放棄比賽的地方跑向馬拉鬆的終點。當一位瑞典記者向他提問時,他風趣地說:“這真是一次很長很長的長跑,但卻是值得的。在54年的人生旅途中,我找到了妻子,有了6個孩子和10個孫子。”並說:“一個人遲早會達到他的目標。”
金粟誌藏是日本的“馬拉鬆之父”,1911年,在東京奧運會馬拉鬆選拔賽上,曾跑出過2小時32分45秒的當時世界最好成績,1920年,他在安特衛普第七屆奧運會上獲馬拉鬆跑第十六名。多年來,金粟誌藏一直是日本全國馬拉鬆聯盟會長和日本田徑聯盟顧問。1983年,在日本熊本市去世,享年92歲。沒有冠軍的摔跤比賽
第五屆奧運會825公斤級摔跤比賽的決賽於7月14日舉行。瑞典選手安·阿格爾倫和芬蘭的選手伊·柏林在經過了一個回合又一個回合之後,仍未決出勝負,時間持續了9個小時。此時,他倆早已是汗水淋淋、氣喘噓噓。由於比賽時間過長,剛開始時人們都看著有趣,可當比賽進行到9小時以後,看台上的人早已走光了。裁判員此時也忍耐不住便決心停止比賽。可名次怎麼辦?如果指定一方為冠軍,另一方肯定不服,並列冠軍吧,又沒有這種規定,最後隻好決定把兩人都列為第二。兩位選手也表示同意。這樣,這場比賽就成為奧運史上第一次沒有冠軍的摔跤比賽。
吊環高低之爭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體操比賽決定,吊環的高度為2.50米。賽前,日本隊曾向主辦國美國拍去一個電報提出:“由於日本運動員身材矮小,跳上吊環有困難,建議降低吊環的高度。”到達美國後,日本隊教練又提出這個建議,首先遭到意大利的反對,他們說意大利隊也有矮個子隊員,不僅能跳上去還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許多國家的代表也提出如果降低吊環高度,就會影響動作技巧。美國代表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不降低吊環的高度,但允許教練員幫助運動員跳上吊環。這一方案被采納了。從那時起,吊環比賽時運動員再也不用費力跳上吊環,而是由教練員托上吊環。這樣,對運動員來說,既省力又雅觀,也避免了身材矮小的隊員跳不上吊環,而蹦來蹦去在觀眾麵前出醜了。
失職的裁判員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上,29歲的法國鐵餅選手諾埃爾在比賽時奮力揮臂把鐵餅扔出50米外,理應打破當時的奧運會紀錄。可遺憾的是,場上的裁判員隻顧觀看日本與美國選手激烈爭奪的撐竿跳高比賽,而沒有一人看到諾埃爾這次投擲鐵餅落地的情況。裁判委員會不知所措。不一會兒,擴音器裏傳來了這樣的廣播:“152號,諾埃爾,法國,剛才進行了1次投擲,裁判沒有看到。”經過一番爭議之後,給諾埃爾增加了一次投擲機會。但這一次他沒有擲出水平,隻好將快要到手的金牌轉給了他人,他屈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