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金半銀的獎牌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上,美國女選手希莉獲得了跳高的金牌,迪特裏卡遜獲得了銀牌。當她倆一起登上領獎台時,又是歡呼,又是擁抱,沉浸在勝利的歡樂中。原來她倆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在爭奪冠軍的奮爭中,兩人互相勉勵,互相學習,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奧運會結束後,她倆把各自的獎牌對半切開,互換一半再接合起來,成為兩塊半邊金半邊銀的獎牌。各留一塊作為兩人友誼的永久紀念。
跳高間隙睡大覺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男子跳高比賽共有40名選手參加。美國黑人選手約翰遜也參加了這一角逐。由於每一高度的角逐時間拖得較長,約翰遜每跳過一個高度後,就要蓋上毯子睡一覺,以至橫竿到2米時,裁判叫他的名字,他居然已經睡著了。最後,他以2.03米的成績獲得跳高冠軍。
從選手到將軍
1912,第五屆奧運會上首次列入了現代五項比賽,即射擊(手槍)、遊泳(自由泳)、擊劍(重劍)、馬術(越障礙)和越野跑五項內容。由於它是一種軍事訓練性的綜合項目,所以參賽選手多為各國的軍人。一位名叫喬治·史密斯·巴頓的美軍上尉獲得了該項比賽的第5名。這位巴頓就是30年以後在第2次世界戰中,成功地指揮美軍進行了一係列重大戰役,赫赫有名的巴頓將軍。巴頓將軍的槍法是一流的,這恐怕同他年輕時就在奧林匹克的賽場上拚搏過不無關係吧!
女鋼琴家奪魁
1948年第十四屆奧運會上,法國女選手奧斯特邁爾一人獲得2枚金牌、一枚銅牌,她是法國著名的女鋼琴家,曾多次獲得巴黎音樂學院的大獎。她有兩大愛好:田徑和音樂。她外出比賽時,除了帶上跑鞋之外,箱子裏總要裝上一件晚禮服。因為她在比賽期間也免不了要去音樂廳演奏她所喜愛的德國作曲家伯拉姆斯或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作品。
賽前,人們對她參加奧運會並不感興趣,認為她隻不過是出出風頭而已。但是這位著名的女鋼琴家,卻在手臂上練出一套非凡的硬功,出人意料地獲得鐵餅和鉛球的冠軍。並獲得女子跳高第3名。法國人對這個意外的勝利感到十分高興。事後她對記者說:“我對待田徑比賽,就象對待自己演出那樣去認真奮鬥,因此,才能獲得今天的勝利。”
趴在地上觀察的裁判員
在第十五屆奧運會上,因為競走運動員犯規較多,加之當時沒有先進的攝影技術,裁判員隻得趴在地上仔細觀察運動員的腿部動作,才能盡量作出公正準確的判斷來。即使這樣,最終也未能杜絕犯規現象。
一張入場券換來金牌
在第十六屆奧運會跳高比賽中,美國19歲的黑人運動員丘馬斯戰勝所有選手,獲得了冠軍。然而,他的這枚金牌卻來之不易,因為當時的跳高運動員中強手如林,美國隊教練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裏。奧運會前夕,他的教練讓他去參加選拔賽,也隻不過讓他去試試。因此,當他去參加跳高比賽時,竟然找不到教練和領隊,運動場又不能隨便進去。無奈,他隻好自己買了一張門票進去。進場後發現跳高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他顧不得做準備活動,就投入了比賽。結果他竟以2.12米的成績奪得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一張入場券換來一個冠軍、一枚金牌,傳為體壇佳話。
樂極生悲失金牌
第十六屆奧運會上,蘇聯18歲選手伊萬諾夫奪得單槳劃艇比賽金牌後,異常興奮。在比賽場地將金牌拋向天空,引起觀眾陣陣歡呼。不料,金牌落入他人手裏後又掉進湖裏,伊萬諾夫立即鑽入水中,企圖尋回失落的金牌。可他卻悻悻而歸,雙手空空地回到水麵。國際奧委會不忍看伊萬諾夫傷心回國,補發給他一枚代替品——仿製金牌。在第十七、十八屆奧運會中,伊萬諾夫連續獲該項比賽金牌。但他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再也不敢亂拋獎牌了。
大米飯之“謎”
50年代,由於日本體操男隊在世界大賽上異軍突起,成績優良,引起世人注目,許多人便紛紛猜測其原因,有人認為日本人進屋盤腿習地而坐是把柔韌練習生活化了。一些歐洲專家卻認為:這是因為日本人喜歡吃大米飯的緣故,似乎大米飯裏含有對練體操有用的特別營養成分。1956年第十六屆奧運會期間,持這種觀點的人更是津津樂道。甚至引用了兩年前參加世界比賽時的一樁“秘聞”作為例證。那次比賽的當天早上,日本隊沒有去餐廳吃飯。人們以為是日本隊為了賽前控製體重,可後來卻探聽到日本隊在宿舍裏專門吃了一頓大米飯。比賽結果日本隊第一次逼近蘇聯隊,獲團體亞軍。殊不知,這並不是因為吃大米飯。原來那次日本隊是在宿舍裏由團長五藤和總監這山親自主炊,舉行了日本民族傳統的“壯行朝食會”,用以鼓舞士氣。這大米飯之謎,誰也沒猜中。
未獲冠軍剃光頭
1960年第十七屆奧運會上,前蘇聯標槍女選手奧卓琳娜以55.98米的成績獲得了冠軍,因而被授予功勳運動員稱號。四年之後,處於最佳競技狀態的奧卓琳娜來到了東京奧運賽場。她自認為奪取金牌似乎不成問題,便向教練表示,如拿不到金牌,寧願剃光頭。然而,運動比賽往往是變化莫測的,她萬萬沒有想到,比賽中她竟輸給了17歲的羅馬尼亞小將,隻得了第5名。回國後,她雖未遭到批評和埋怨,但這位倔強的姑娘卻真的剃了個光頭。10年之後,她以63.12米的成績創造了全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