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工資製度改革,研究製定和實施最低工資法與個人收入調節稅製度,以使勞動力最低收入得到保障,緩解社會不公。
(2)加強宏觀調控,轉變勞動部門職能,更好地規範、協調、指導、監督勞動力市場的運行。
處於勞動力市場發育階段的宏觀調控,既有對市場活動的調控,也有針對市場缺陷進行彌補的調控,還要保持一些直接對企業的調控,它是三方麵的結合。它的立足點是致力於全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製定整體規劃,發展教育、培育、增加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減少人力浪費;建立失業監測體係,調控勞動力供給總量,將失業規模控製在社會可承受範圍之內,並作為製定就業政策的重要依據;完善工效掛鉤的宏觀調控辦法;加強社會保險管理,規劃社會保險總體水平。
加強勞動法製建設,一方麵使企業和勞動者進入市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麵來規範勞動力市場本身,使之朝著法製化、規範化方向健康發展。
(3)大力發展社會服務體係,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實現勞動力配置的市場機製。
勞動力市場上的社會服務體係,主要由就業服務體係、職業安全衛生檢測服務體係、勞動信息服務體係、社會保障服務體係等組成。就業服務體係作為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的主要載體,包括職業介紹、就業訓練、失業保險、勞服企業等方麵的內容。近期更著重完善服務功能,使之形成體係;擴大服務範圍,使之涵蓋所有企業和勞動者;勞動部門給予必要的協調和管理,使之形成合理布局,滿足勞動力市場運行的需要。
社會服務體係作為市場運行的支撐體,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麵的積極努力工作,使之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分工明確、各具特色、相互銜接、有機結合的服務機構網絡。
四、給下崗女工以更多的關懷
1、女性職工下崗問題的嚴重性
目前我國勞動力總體供大於求,城鄉麵臨巨大就業壓力的情況下,婦女參與激烈的競爭。婦女就業遇到了一些新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失業下崗女職工人數增多,失業周期延長。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特別是近年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失業下崗職工逐年增加。1994年底全國失業職工達196萬人,1996年底失業職工達330萬人,其中女性約占52%。據勞動部1995年和1996年兩次對部分省市婦女就業專題調查表明,在下崗人員中女性所占比重較大,女職工較多的輕紡、電子、供銷、物資、外資等行業,下崗女職工占總數的60%。據勞動部門的統計,到1996年底全國下崗職工814.8萬,其中女性占59.2%,與女職工占全部職工總數的39%形成鮮明的反差。全國失業人員平均失業周期由4個月延長到7個月。
(2)婦女就業不充分,受到歧視現象時有發生。
據調查,目前我國城鎮企業約有1500萬富餘職工,其中300多萬人長期待崗,女性比例明顯偏高,如廣東省1996年下崗職工199.3萬,女性占47%,江蘇省96年下崗職工60萬,女性占55%。在企業用工製度中存在著忽視女性勞動者就業權益問題,企業在招工時任意提高對女性勞動者錄用標準,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男工,在一些婦女能夠從事的行業和崗位也拒絕招用女工,有些企業不願招收處於生育年齡的女工,有些企業事業單位招幹中不願招收女性,女大學生和中專生分配工作難等。
(3)婦女就業權益保障問題日益突出。
在勞動保護方麵,婦女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水平低的問題極待解決。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出現忽視或降低女職工勞動保護標準的現象,特別是東南沿海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地區的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中,問題較多。這些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吸收了一大批內地的女民工,企業的通風消防條件相當差,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塵、毒氣及高頻焊車間高超反射等對人體損傷很大,缺乏防毒防塵保護措施,危害了女職工的身心健康。還有一些個體、私營企業的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缺乏勞動法製觀念,雇主隨意克扣勞動報酬,隨時辭退雇員,加班加點延長勞動時間,甚至侵犯人身權利的事件時有發生。
(4)婦女就業的社會保障製度相對滯後,而且發展不平衡。
婦女就業的社會保障製度不完善,給他們生活帶來很多困難,有的基本生活不能保證,子女入學交不起學費,有病無錢醫治等。特別是鄉鎮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中,勞動管理尚不健全,從業人員不能象國有企業和大部分城鎮集體企業的從業人員那樣享有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據勞動部對福建省調查,福州市依法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外商投資企業隻有250家,約占四分之一。特別是女職工較為集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參加社會保險的更少,致使這些企業的女職工隊伍不穩定,存在不少問題。
(5)失業和下崗女職工的區域分布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如東北三省、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從行業情況看,女職工下崗突出的行業是紡織。從年齡結構看,中年職工占較大比重,河南省總工會對9917名待崗人員調查,26歲至45歲的人占76.4%,從文化、技術構成看,下崗人員的文化、科技水平較低。
2、促進下崗女工再就業的主要途徑
我國婦女就業問題將隨著深化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解決。隻有增強婦女自身就業能力和提高職工技能,製定靈活的婦女就業政策,才能擴大婦女就業領域,增加婦女就業人數。各級政府勞動部門會同工會、婦聯、政協等社會團體,采取各項有效措施來解決婦女就業問題,促進中國婦女發展綱要關於婦女就業目標的實現。勞動部從1995年開始在全國實施“再就業工程”,它是一項社會係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麵的努力與合作,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勞動者和社會各方麵的積極性,實行企業安置、個人自謀職業和社會幫助安置相結合,為下崗職工和企業富餘職工提供就業指導、職業介紹、轉崗培訓、生產自救等各種服務和幫助,促使他們盡快實現再就業。各省、市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在擴大就業服務範圍,扶助失業下崗婦女再就業方麵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效果:
(1)製定優惠政策,幫助女職工就業
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製定了有關招收女職工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如遼寧省勞動廳會同當地財政、工商、稅務及婦聯共同出台了“關於妥善安置下崗行業女職工再就業的通知”,其中為安置下崗女職工興辦的三產享受減免稅,優先辦照,為培訓下崗女職工辦的培訓將提供場所、投資等12個方麵作出了規定。如湖南省對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的,一次性將全部應享受的救濟金轉結安置失業職工的單位和個人,作為工資補貼和開展生產經營的扶助資金。對於企業招收40歲以下的失業女職工,將享受的失業保險金一次性轉發給企業,作為工資和補貼。同時積極扶助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和開發新產品,創造崗位安置人員,借給200多家企業生產自救金3000萬元用於發展生產,創造新崗位安置富餘人員6萬多人,其中女性占多數。
(2)加強職工指導,轉變擇業觀念
通過報紙、廣播等新聞媒介開展宣傳工作,使下崗女職工了解就業形勢,端正擇業觀念,也使社會有關方麵改變對她們的偏見。如1996年4月青島市婦聯成立了婦女再就業信息指導中心,先後為下崗女工組織招收清潔工、商嫂、護嫂、家庭服務員和鍾點工等招聘會,這一年共安置下崗女工2021名。上海市虹口區職業介紹所和市總工會保障部聯合成立了女性求職指導服務中心,和下崗女工交朋友,指導女工轉變觀念,幫助她們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3)提高婦女自身素質,增強就業能力
沈陽、杭州等地根據市場用工需要,開辦了婦女就業和轉業培訓班,進行定向培訓,婦女參加培訓後的就業率明顯提高。四川省成都市勞動部門在1996年對2000多名下崗職工進行培訓,在一些較適合女性上崗的培訓項目中,女性學員占多數。鞍山市勞動局與市總工會聯合主辦了七期培訓班,共培訓了5000多名女工,其中4800名下崗女工重新就業。
(4)開展社區服務,增加就業崗位
近三年來上海市通過社區服務渠道為8.3萬名下崗職工解決了再就業問題,其中各類社區服務機構自身就吸納7000多人。如上海市南市區成立了“南浦百幫經營公司”,以安置失業人員、企業待業人員為宗旨的公司,以臨時工、小時工等多種用工形式,為社區提供服務。
(5)發動全社會力量幫助女職工再就業
上海市政府把再就業工程作為上海改革、發展、穩定全局中的一件大事來抓。去年對下崗職工相對集中的紡織、儀電行業推出“再就業服務中心”,有一套有效的管理辦法和服務網絡。到1996年底,進入紡織、儀電“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待工人員共11.5萬人,其中5.8萬人通過各種途徑得到了分流安置。這個中心既為國有企業破產解決了人員安置問題,又為國有企業減員增效創造了條件。
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各級政府勞動部門與企業、工會、婦聯以及非政府給組織要密切配合,大力開展就業服務,多渠道、多形式安置下崗女職工再就業,為她們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6)加強執法監督,保障婦女就業的權益
在當前女職工再就業難度加大的情況下,要製定一些妥善安置下崗女職工的傾斜政策,確保男女平等就業權利,清除就業方麵對婦女的歧視。在社會還不能公平對待男女就業的情況下,法規和政策應對女性就業給予適當強製性保障,製定有利於招收女工的政策。如按招工行業和單位中的男女構成,規定招收工人的性別比率,照顧失業和下崗女工的重新就業,同時需要加強勞動執法監督,對違反勞動法,侵害婦女就業權益的行為,予以處罰。
(7)實行有利於婦女就業的產業政策,拓寬婦女就業渠道
在調整產業結構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興辦勞動密集型企業,引導下崗婦女向更能發揮自己優勢的行業流動。以小型、分散、就業形式靈活等特點,逐步開發適合女性就業的領域和行業。各級政府部門應將婦女就業納入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把下崗女工再就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製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在資金稅收、場地等方麵提供優惠條件,鼓勵和扶助失業、下崗女職工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近兩年來,在北京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共分流安置社會無業人員和企業下崗待工人員25.6萬人。在農村要努力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和非農業產業,特別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收更多的農村婦女就業。
(8)對下崗女職工進行培訓,提高婦女再就業能力
在認真搞好勞動力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針對婦女就業存在的問題,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就業訓練和轉業訓練。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工會、婦女組織和其它社會團體的作用,建立政府指導下多渠道、多形式的就業培訓網絡。根據社會的需要,培訓內容多種多樣,如電腦文秘、美容美發、烹調、營銷、裁剪等課程。有的與企業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定向及免費培訓,培訓與安置就業相結合。如去年以來,上海市婦聯采用邊培訓、邊推薦上崗的做法,開辦了200多期各類技能培訓班,培訓下崗女工近萬人次,她們中近半數人被各單位聘用,其餘的從事社區服務業和個體經營,受訓女工重新上崗的比例達80%。北京市勞動局最近發出通知,要求各區(縣)勞動局、企業及主管部門、托管機構強化對失業、下崗待工人員的職業指導培訓,並規定自失業、下崗之日起,在一個月內將免費接受三至五天的職業指導培訓。考核合格者可發給相應的“北京城鎮失業人員求職證”。有關城市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和城市吸收外來勞動力的服務管理製度”,完善了勞動力市場信息係統和服務網絡,改變了過去民工潮即農村勞動力盲目無序流向城鎮的狀況,同時加強對農村婦女實行技術培訓,掌握種植、養殖等實用生產技術,為她們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9)實行靈活的就業製度
按婦女就業其本身的特點,在工作時間、就業條件、保險、養老等方麵都存在著特殊的要求,我們要製定靈活的婦女就業政策。在某些工作領域,結合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給婦女提供就業方式的多種選擇,開辟非全日製、臨時工、小時工、彈性工作時間等就業形式,允許用人單位采用家庭承包工作,彈性工作時間等形式安排更多的婦女就業。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許多老人需要有人照顧,有的女工上門去做小時工,這樣也解決了不少家庭的困難。
(10)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係
首先要全麵推行女職工生育保險製度,逐步實現生育負擔社會化,使女職工的生育補償等與其所在單位脫離,從稅收中支付,減輕企業的負擔。另外要擴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的覆蓋麵,加快鄉鎮企業、個體、私營、外商投資等用人單位建立社會保障體係的進程,使這些企業的婦女也能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目前失業保險金應主要用於企業開發性項目,職業介紹和培訓方麵,並適當提高救濟標準和延長期限,使下崗女工安心參加培訓。對喪失再就業能力的下崗職工要實行市裏統一規定的生活費和定向補貼發放,基本生活補助以企業為主,行業幫助,政府支持,如天津市政府發給特困下崗職工“困難職工卡”,因患病喪失再就業能力的下崗職工每月能領到政府規定的生活補助,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證。到本世紀末,我國的生育保險費用由社會統籌的覆蓋範圍由國有企業逐步擴大到城鎮各類企業,基本建立起新型的生育保險製度,更好的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
3、積極推進婦女階段性就業政策
(1)婦女階段性就業的概念
婦女階段性就業的本質性規定有兩個方麵,一是婦女自身的生理特點與生育使命對其就業的影響,一是勞動力市場競爭因素對婦女自身就業的影響。據此,我們對階段性就業概念有如下界定:
婦女為適應勞動力市場競爭,在生育和哺養子女階段需暫時退出原有社會生產單位,生養後代、照顧家庭,過一段時期再走向社會重新就業,或者在這個時期改變過去的全職工作狀態,而從事一些彈性工時工作或非全日製工作。這種婦女在生養子女階段根據自身的生理特點、政策環境和市場就業崗位的要求,做出的在就業形式上的選擇和調整,就是婦女階段性就業。政府為婦女製定的旨在適用其生養活動需要、緩解其在生育和哺養子女階段的就業壓力的一係列政策措施,就是婦女階段性就業政策。此定義可具體闡述如下:
①婦女在勞動年齡階段,大多麵臨一個生育和哺養子女的任務。由於其生育和哺乳工作難以為男子所替代,也難以由社會通過提供社會化服務來承擔,因而這些婦女不可能象男子一樣在勞動力市場保持就業形式的連續性和一貫性。
②生育和哺養活動需要婦女投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因而在較長時間內對婦女自身從事的市場職業造成極大的不適。但由於市場機製不可能對生育勞動的價值予以充分肯定,遂使得生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婦女市場就業的對立因素。婦女階段性就業就是職業婦女麵臨市場壓力而在生養階段對這種情況作出的一種正常反應。
(2)婦女階段性就業的形式
婦女階段性就業的具體形式可以是多樣的。階段性就業現象的本質在於婦女在市場競爭條件下,麵臨生育與就業的矛盾,需要對自身就業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這種調整可以表現為退出就業崗位,也可以表現為僅僅是對自身的就業崗位或狀態進行適當的調整。這兩種情況應該同屬於婦女階段就業。
根據生育價值補償的情況,可以把婦女階段性就業區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有生育保險製度支持的階段性就業;二是生育費用完全由婦女個人及其家庭負擔,婦女由於難以負重參與市場就業競爭,而被動選擇暫時“回家”或從事非正規職業的階段性就業形式。前者可稱之為生育社會保障的階段性就業,後者可稱之為無生育社會保障的階段性就業。
根據婦女在生育階段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狀況,又可以把階段性就業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在生育和哺養子女的一定階段離開就業崗位、退出勞動力市場;一種是適應生育與哺養期協調工作與家庭矛盾的需要,而對就業狀態進行適當調整。前者可稱為退出型階段性就業,後者可稱為調整型階段性就業。
需要明確的是,階段性就業是婦女的一種自主選擇行為,而不是政府強製的結果。在階段性就業問題上,政府的作用隻是在於保護階段性就業婦女的合法權益,並為其就業提供服務。
(3)正確引導婦女階段性就業
認識和解決婦女就業問題包括婦女階段性就業問題,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婦女階段性就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客觀存在。女性勞動者選擇何種就業方式,應該說是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而政府的職責則是對這種選擇進行規範或基於宏觀社會經濟狀況的某種考慮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並為這種選擇創造外在的環境和條件。在經濟體製發生根本性轉變,婦女就業環境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維護婦女就業權益和婦女地位已不可能靠通過維護和沿用舊的勞動製度和就業辦法來實現。婦女階段性就業是市場經濟體製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在階段性就業問題上,我們有必要突破傳統觀念與理論的束縛,以市場經濟發展兵的眼光來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它。
婦女階段性就業問題又是一個十分複雜、具有較深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利益格局調整難度大的問題。如果處理得好,對婦女階段性就業予以積極引導,能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擠出部分就業崗位,提高就業的社會經濟效益。但如處理不當,有可能引發其他社會經濟發展難題。因此,在確定整體政策設計目標時,需慎重對待和進行全麵的政策設計。
對於選擇與單位保護勞動關係的“調整型”階段性就業的婦女,國家堅持實行保護其勞動就業權益的政策。
對於女職工勞動保護政策,國務院1988年發布的《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和勞動部1994年12月發布的《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等法規,已有較為明確的規定。一些地方還在此基礎上實行了調整時間更長的息工製度。目前,我們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廣泛推行《女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並在部分地區試行延長生育保障期限和實行靈活就業方式的試點。
對於選擇離開單位的“退出型”階段性就業的婦女,尤其要在其權益保護上加大力度。
目前,政策工作的要點在於深化社會保障製度改革,在工齡、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方麵實行連續性的政策,在住房、子女入托、入學等方麵進行相應的改革配套,使階段性就業的女職工消除對“暫時回家”的諸多擔心。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勞動關係主體雙方特別是女職工一方要充分考慮到育齡期、家庭狀況及合同期限等因素對女職工就業方式的影響。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我們必須禁止用人單位以育齡期或其他家庭因素為由為難女職工或解除勞動合同。
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以下工作:
①對一邊生養孩子,照顧家庭,一邊從事非全時工作的婦女,應在勞動關係、社會保險等方麵對這類靈活的就業形式進行合理規範、科學管理及有效的服務。
②婦女在重新回到社會生產崗位時,願意回原單位時,單位在招用人時,要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原單位“暫時回家”的女職工。這既是引導婦女階段性就業的政策所需,也是其他國家的“後來先辭”的慣例在這一領域的延伸。
③由於各種原因,有的婦女不願或不能回原單位工作,而要在更大範圍內擇業。對此,各類用人單位應優先錄用這部分婦女。同時,就業服務機構應積極為她們開展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各項服務工作。
④有的婦女暫時求職未果,應將其納入失業人員管理範圍。在政策上,在其合理享受法定生育保險待遇後,讓生育保險與失業保險接軌,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同時,充分發揮就業服務體係的功能,對她們開展轉業培訓、試工、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勞服企業安置等各項服務。
⑤有的婦女在過了所確定的“暫時回家”的期限後,不願再重回社會生產崗位,選擇自願失業。
在婦女階段性就業的具體政策操作上應循序漸進,平穩過渡。婦女階段性就業涉及勞動、婦聯、工會等部門和社會團體,牽扯到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在合理引導和規範過程中需要有關部門協同動作和政策配套,也需要社會各方麵的大力支持。可選擇再就業工程基礎紮實,已開展女工息工製度試點以及女職工比重較大的地區和行業進行一定範圍的試點提出配套方法,並注意發揮再就業工程的整體功能,在取得成效後再形成規範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