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西方國家的就業機製就業途徑與就業政策(2 / 3)

求職者在獲取職業信息時,首先應該注意廣泛性,不應將自己局限在某種信息渠道和某種行業上;其次應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對獲取到的信息,應該加以整理、分析和判斷,對於自己感興趣的熱點,信息應作進一步深入了解,力求做到準確、完整。這樣,才能根據自己各方麵的條件和職業崗位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利於自身發展的職業。

(2)應聘。西方國家的企事業在招收員工時,經常利用各種傳播媒介來自我宣傳,麵向社會進行公開招聘。社會上有關人員可以自行應聘或針對公司的特殊技能的廣告投函應聘。以美國著名的IBM公司為例,在1984年,該公司就收到了130萬封應聘信。

(3)初步麵談。初步麵談通常由主試者在極短的時間內觀察應征者的教育水準、經驗、技能、工作興趣等,以剔除一些顯然不合資格的人。在初步麵談中,主試者要告之應征者該公司提供的工作內容及性質,並且對應征者的外表和談吐的留下的印象。通常主試者還會問應征者為什麼要來本公司應征,並確定應征者所期望的待遇是多少。如果公司的要求和應征者的興趣、資格大致相符,公司才進一步要他們填申請表。

(4)填寫申請表格。申請表格的目的在取得有關應征者的基本資料,如姓名、住址、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並根據應征者的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來判定應征者是否適合該工作。有些公司可能會備有簡單的和較完備的兩種表格,簡單的表格可以代替初步麵談,刪除掉一些明顯地資格不符的應征者,然後再讓初步合格者填寫進一步完整的申請表格。

(5)通過雇用測驗。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測驗已成為遴選員工的一部分。在公司員工和公務員選拔中尤其運用較多。測驗可以有許多種分類,大部分是團體測驗,也就是同時高昂驗許多人;反之則為個別測驗,即一個主考人隻測驗一個人。其他按個人回答的方式來分類,有紙筆測驗,要求應征人把答案寫在空格或答案紙上來回答問題;有績效或儀器測驗,要求應考人實地操作機器設備;有口頭測驗,由主考人提出問題,而應考人以口頭回答。最常使用的為紙筆測驗方式。除了上麵所提到的分類,尚有依據衡量的特性不同,而將測驗劃為:a智力測驗。b多重性向測驗。用來衡量求職者的各種能力,包括學習的能力和潛力。美國勞工部所訂的一般性向綜合測驗,可以衡量9種不同性向:智力的性向、語言的性向、數字的性向、空間的性向、形狀的知覺、事務的知覺、動作的協調、手指的靈巧度、手藝的靈巧度等。c靈巧度測驗。遴選特殊工作的應征者,例如裝配精密的電器零件。d事務性向測驗。測量語言和數字性向。e人格測驗。測驗感情調整,耐性、自信和其他特性。f創造力和判斷力測試。g監督和管理能力測試。h興趣測驗。i工作知識測驗。

(6)與雇主麵談。

在選聘員工中,麵談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據調查顯示,99%的雇主,利用麵談來獲得應征者的情報。麵談主要有三種方式:

①非定向麵談。主要讓應征者充分自由決定討論的時間長短。

②深度麵談。它比非定向式麵談的問題更有組織,並涵蓋應征者及其就業生涯中的各種不同領域,應征者應盡可能深入回答每個題目,以便口試者能獲取足夠的情報。

③定向式麵談。它是最高程度的麵談。為了麵談順當進行,備有極為詳細且有一定順序的問題。如下表所示:(粗筆字表述的問題是麵談中用以問應征者的問題,而細筆字表述的問題並非用以向應征者發問,而是提示口試者以使其獲取完整情報、解釋涵義和注意矛盾。這對應征者能否成功影響極大。)

姓名電話號碼是你的電話嗎?

目前住址

會不會影響出勤?是否太遠?和他的所得水準能否相配?

生日年齡服過兵役與否□已□未

(若已役畢)服役期間?從至若未曾服兵役

服役和就業的前後順序是否會影響他的工作表現?

請說明理由?

你為何應征此項工作?

理由是否實際?他有沒有確定的目標?

目前是否受雇?□是□否;(若是)何時可開始上班?

和目前的雇主關係如何?

工作的曆史:最後的或目前的職位日期從至

若失業,多久?

公司部門地址

和申請表一致嗎?

你怎麼獲得這項工作?

在爭取此工作時他表現的自信心?興趣穩定性?毅力?

開始時的工作性質?起薪?

該項工作是否需活力?勤勞?注意力?合作性?

工作性質有何變化?離開時薪資?

是否有改進?有何激勵因素?和本公司的薪資比較如何?

離開時你所負的職責?

他願意接受嗎?勤勞嗎?自信?堅毅?領導能力?

上司職稱和他相處得如何?

是否嚴密督導?忠誠心?敵意?

該項職位你最喜歡什麼?

對他的工作內容是否滿意?和別人相處如何?

最不喜歡什麼?

他的偏向是否重要?他的喜惡是否合理?

你失業多久了?理由?

出席情形?有無特殊興趣?

離職的理由?

你離職的理由合理嗎?

是否兼職?

是否表示他的勤勞?野心?缺乏忠誠心?對職位缺乏興趣?

(7)身體檢查。檢查程度因工作性質而異。有的對全身進行嚴格的檢查,有的僅做外表的扼要檢查。應征者如果通過了身體檢查,就可以實際錄用,否則即被淘汰。

(8)任用、試用階段。新進人員即使經過上述程序仍未結束招聘的過程,還必須經過試用,此階段主要是使直線主管了解新進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潛力,並使新進人員明白工作要求、工作條件,然後再做任用與否決策。因此,新進人員還需繼續努力、兢兢業業。

2、親友介紹型

報紙曾報道過美國前總統裏根的兒子到失業登記處登記、領取津貼並自己尋找工作。這一方麵說明了美國失業狀況嚴重,竟然波及到總統的兒子;另一方麵也反映西方人的求職方式和意願。大多數人成年以後不靠家長、親戚,要顯示自己的獨立人格。但是通過親友介紹工作,仍是人們就業的途徑之一。不過這種介紹一般並不具有使用權力壓迫企業接受自己子女或親友的性質。介紹歸介紹,成不成最終取決於企業和求職者雙方是否相互滿意。

一般來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人際交往圈,他們往往對眾多的職業有所了解。作為擇業青年的父兄長輩,往往會對這些青年的職業生涯進行幫助,諸如按照自己的閱曆和價值觀對青年的職業選擇方向進行指導,為青年謀求職業出主意想辦法,到處奔走而作出安排等。親友介紹仍然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就業的一條途徑。在現代勞動力市場上,雖然有大量職業介紹機構存在,但作為有職業需求的用人單位來看,在技術競爭、人才流動劇烈的情況下,由親友介紹人來就業,是雇員能夠穩定和盡責工作的一種方法。例如,著名的美國IBM公司鼓勵員工推薦自己的親友,不過,被推薦者並不享受特殊照顧,一律以個人條件為基礎。但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錄用。

3、個人謀業型

這是體現個人擇業權利的就業途徑,而擇業權利與就業的風險是並存的。采取個人謀業途徑的擇業人員,有的是因為勞動力市場缺乏就業機會,隻好自己到處尋找職業;有的是自己的擇業意向較高,不屑於社會提供的現有崗位。前者反映社會的就業形式不佳,或者擇業者個人就業條件差,社會對他們應當提供適當的幫助。後者則具有很好的就業條件,他們尋求優越的職業崗位,或立足自己幹一番大事業。如80年代初一鳴驚人的美國矽穀高技術公司蘋果電腦公司就是由兩名大學畢業生白手創業發展起來的。

個人謀業的英語表述是“Self-Employment”。其含義在某種意義上和“個體戶”相類似。多數個人謀業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從事的工作一般是服務性質,有的就是“練攤”、“倒爺”。個人謀業者往往有兩極分化的趨勢。一些人抓住市場機遇,發財之後,雇傭工人,自己變成了雇主;一些人獨立支撐,沒有多大起色,最後到別的企業去就職,

三、各國促進就業的基本政策

為了幫助工人就業和獲得再度就業的機會,西方國家政府就業服務的基點,已從被動的經濟幫助轉到更為積極主動的培訓及谘詢服務。這個積極的政策主要是“勞動力開發戰略”,實施“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其目的在於:①促使企業、勞動者、政府、教育界、社會組織以及每一個公民都注意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②促使經濟組織和個人提高勞動力的技能水平。③實施能夠啟動包括婦女、少數民族、殘疾人在內的全部潛在勞動能力的政策和方案,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大多數國家政府采用了直接幹預和間接實施的方式。

“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可分為“供給導向型”和“需求導向型”兩種。“供給導向型”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包括:供求配置服務、勞動力市場培訓和地區性流動補助等。“需求導向型”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包括:暫時性的“公共工程就業”,為傷殘者、婦女和青年人提供的就業幫助,啟用新雇員補貼,直接影響雇主對勞動力需求的補助等。下麵,以瑞典勞動力市場政策為例,對這兩種“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加以介紹,並在此基礎上,重點介紹一下德國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和英國的就業服務。

1、瑞典的促進就業政策

(1)經濟政策:強化市場競爭規則。

瑞典經濟政策的作用在於:強化“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則,鼓勵公司中的“強者”發展,加速“弱者”淘汰。

鼓勵公司中的“強者”發展。瑞典的諺語有:“我們不相信富人,但我們相信富有的公司”。國家實行高利潤稅分配政策,但對於公司用於投資的利潤收入,則給以慷慨的減稅優待。每年每個公司可以扣除高達一半的可征稅利潤作為投資基金。其中一半無息存入中央銀行,另一半可用於任何用途。在蕭條時期,中央銀行發放公司存的這些投資基金,允許公司從中央銀行和非中央銀行取出同量的投資儲備金。

瑞典的長期經濟政策是支持經濟上較強的公司。國家給效率高的公司以優惠信貸和工業補助,防止在國內的壟斷,鼓勵對國外的自由競爭。國家不補貼在經濟上衰弱、沒有發展前途的公司和產業。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才給衰弱的公司具有暫時性的補貼。這種政策的依據是:隻有效率高的公司的發展,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鼓勵采用新技術。國家設“研究與發展費用補貼”,用於資助公司采用高新技術。1979年,瑞典用於高新技術的補貼占工業補貼的107%,用於研究和發展項目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上,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的水平。新技術和高科技的應用,就短期或微觀而言,似乎會減少就業人數,但就長期和宏觀而言,可增加工人的就業機會,因為效率的提高可推動經濟的增長和出口的增加,從而增加了工人的就業機會。

加速公司中“弱者”的破產。瑞典福利國家模式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是“團結工資政策”。其含義是:不管工人是在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是在新興企業還是在衰落企業,是在贏利公司還是虧本的公司工作,同等的工作必須得到同等的報酬:“團結工資政策”的目的是雙重的:一方麵,為了縮小本行業及不同行業之間的工資收入差距,以實現“平等”;另一方麵,為了把工人“推出”落後行業或公司。由於同等工作得到同等工資,迫使落後行業或公司在同樣工資成本的水平上與先進行業或公司競爭,因此加重了負擔,加速了破產。從長期來看,經濟得以增長,且強有力的競爭創造出真正的就業機會。

(2)勞動力市場政策:幫助“弱者”就業。

如果說經濟政策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原則,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則是對這一原則應用時可能造成失業予以補充。各屆政府均推行的“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是“瑞典模式”的主要支柱之一。上麵已經介紹了“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的兩種類型:“供給導向型”和“需求導向型”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瑞典正是把這兩種類型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有機的結合起來,以促進就業的。

在采用“供給導向型”勞動力市場政策方麵,瑞典的做法主要有:

①供求配置服務。在瑞典所有的職業介紹所全部國有化。國有的職業介紹所免費提供兩種服務:工作安置和就業指導,也提供免費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工作安置服務主要幫助求職者迅速填補職位空缺。就業指導服務則根據求職者的需要,充當求職者的顧問,負責安置他們在不同的培訓項目或暫時性的“公共工程”就業。在1978年後,一般情況下,雇主必然把需要外招的職位空缺報告給職業介紹所。

②勞動力市場培訓。勞動力市場培訓的目的是:培訓沒有專門技術的難以安置的失業者;培訓工人使之具有某種特殊技能,以克服結構性的勞動力短缺;培訓破產企業的工人,幫助他們轉向擴張中的企業,以利於產業結構轉型。勞動力培訓不僅免費,而且參加者可以收到國家的培訓補助。1991年,20歲以上參加培訓者每天補助額為326克朗至543克朗(1990年瑞典工業工人平均每天收入為650克朗)。從1992年6月起,20歲以下參加培訓者若無經濟依靠,每天可得到326克朗的培訓補助費。

在采用“需求導向型”勞動力市場政策方麵,瑞典的做法主要有:

①暫時性的“公共工程就業”。該項目主要用於經濟周期中的蕭條時期即高失業率時期,在這種時期,國家主要使用失業者做臨時性的工作:築路(鐵路、公路),保護文物古跡、民用建築工程(如機場修建等)。其特點有二:第一,臨時性,一般少於6個月;第二,隻有在職業介紹所既不能在正常勞動力市場幫助失業者找到工作,又不能找到勞動力市場訓練機會的前提下,才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