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完善(3 / 3)

需要建立什麼專業部門,例如銷售部門、行政部門、研究部門、人事部門等等。

4.已確立的組織

這樣的組織已經成立了一段時間,已經製定了各種程序,大部的業務,都有合乎邏輯的科學方法可循。

我們該怎樣處理僵化、缺乏動機?

怎樣解決各部門間的對立和競爭問題?這些部門本來應該集中全力於生產、銷售、市場競爭的。

5.荒蕪的組織

這是迷失了的組織,和外麵的世界隔絕了。組織的年歲愈久,規模愈大,就愈容易發生這種情形,官僚組織更是如此。

我們該怎樣改善和顧客的關係?是不是應尋求新顧客?

我們能不能采取分散和多樣化的策略,來適應顧客的需要?

我們該怎樣改變對外界世界不正確的看法?外界世界包括了顧客、社區、環境,我們本來把外界世界當成“敵人”或障礙,必須要加以嚇阻,哄騙、克服,如果有必要的,甚至不妨用詭計和強勢手段來達成目的。

我們新的道德目的是什麼?怎樣建立正確的關係,這就是說,和其他利害與共的人合作,共謀利;這些利害與共的人包括政府、顧客和社區在內。

6.垂死的組織

失敗了的組織,或破產了的組織或者最初的任務已經完成,不能或不該再繼續下去。

有沒有任何起死回生的方法?能不能借助合並、整頓或其他地方來拯救這個組織,創造新生命、新任務或新的開始?

有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挽回死亡命運?或者這隻是自然的過程,事實上是我們所期望的?

怎樣做才會有好的結束?怎樣才能有正麵的結束,並且不會覺得痛苦?

對於利害與共的人——職員、顧客、股東、社區,有什麼道德上的義務?從老舊的組織軀殼中,能散播出什麼新的種子?

你那組織當前的發展階段,對你而言有什麼啟示?你該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在這充滿活力的環境中保護自己,並且要準備、發展、好貢獻自己,完成當前的重要任務?

首先找出來,你的組織是在上述中的那一個階段。以更廣泛的說法來講,以哪一種典型的任務和問題來描述你的組織,是最恰當的?花一點時間,寫下組織麵臨的明確問題;你可以把這些當成是要克服的問題,或者是要完成的任務。

上麵所列舉的事項,也許對你會有助益,不過還是請你把自己的、明確的項目列在下麵:

現在我的組織麵監了哪些問題……。

列出問題後,再列出能協助你完成當前重要任務的人力特質、所需技巧,以及工作方式……

你可以把這些問題拿給其他人看,這樣就會了解,其他人對於這個狀況的看法是怎樣的。思索一下別人的意見,你就知道該怎樣適應狀況。從別人的觀點中,你也會了解,你的能力和工作方式,是屬於過去呢?現在呢?還是未來?拿出幾個例子來,就能夠說得更清楚。

剛剛創立不久的企業,需要有想像力,能全力投入的人,這些人一天到晚都在工作,準備將來能得到回報。富有創意的人,能麵對任何緊急狀況的人,才能在這早期的階段中迅速回應。

過了一段時候,就需要有新的秩序,需要不同特質的人才——能建立分工原則、嚴密管製、工作標準的專家,專業人才代替了萬事通。又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情況再度改變了。確立了組織,由於劃分界限、分工製度、事業趨向、官僚作風、結構變得僵化,不再靈光。現在需要的,是能協助調節各個部門間的工作,善於訓練和談判的人才。

在“荒蕪的組織”中,最大的問題是隻看到組織裏麵,所以現在組織急需能往外看的人,這些人能向社區發展,改變組織和外麵廣大世界的關係。到了最後的階段,這樣的需要變得更為急切,也就是說,急需新行動的“助產士”、顧問和谘詢人員都成了關鍵的人物。

這些例子談的都是,組織發展的某個階段中,所需的特質和工作方式。看了這些例子,我們就會知道,許多年資很久,職級很高的人,仍然會擱淺受困的原因。我們覺得奇怪,為什麼那個老家夥能爬到那個位置!其實經過是這樣子的,那些人過去在較低階層工作時,表現得很有能力,所以就一直往上升,直到最後到了某個階層,變得很不稱職,結束就困在那兒。許多人得到晉升都是因為在某個時期,技術和能力能解決組織所麵臨的,或者是和某個發展的階段有關。但是現在由於發展周期的轉移,這些人的技巧和能力,已經變得比較沒有用,比較沒有價值。這些人辦公室的擺設,都是過去成就的紀念品。任何一段時間,都有些人的特符合那個時期的需要;還有些人的特質,卻能符合未來的需要。就我們所有的人而言,除非我們能學習新的技巧和工作方式,否則我們的時代最後總會過去。

一些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就是“停滯”的問題,還是有些人則走在時代前頭,這就會造成不同的問題。這些人往往不為人知——因為偽裝得和“普通人”一樣,還有一部分人則成了獨行俠,處在組織的邊緣地帶。這些獨行俠有自行其事的趨向,但是對組織的發展未必有什麼很大的貢獻。令人覺得諷刺的是,組織的未來成敗,全憑是否能運用這些獨行俠的才能和思想。許多組織都位於我們模式中的第四、第五階段,拚命想從中央集權和標準一致的狀況轉為地方分權、分層授權的模式。但是這些組織的解決方法,往往是相當落伍的——任用強人來矯正所有的積弊——這就是說,又倒退回拓荒的階段,這是錯誤的、歪曲的決定。其實有些人學會了自我管理的方法,能自己負起責任,采取主動,來協助下一步的實行,組織最需要的,就是這些人的精力和主意。

組織是不是能運用這些獨行俠的能力,實在是個問題。這些獨行俠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注重的是“生活格調”,而不是專業能力,更不用說對組織的忠誠了),而組織想要鼓勵時,則是單一的管理風格。這些獨行俠認為,“卓越的公司人”有種種弱點,所以要設定自己的風格來對抗這些弱點;而所有的組織訓練課程和管理教育,目標都是追尋自己的目標,漠視組織的目標。有時候,這些獨行俠會成為眾所屬目的焦點,並且會因此而展示出潛在的能力。組織沒有運用到這些人的潛在能力。通常這些獨行俠在組織內部比較不受重視而在組織外麵比較受重視——這可能是因為“先知在家鄉都不受歡迎”。

現在的問題是,要創造適宜、平衡的組織,另一方麵,還要授權給組織中的人,自我發展,采取主動。正如同大部分的發展過程一樣,我們的問題不是這個或那個,而是既要這個,也要那個。這不是官僚體係或自我管理的問題,而是要有和諧的組織,組織中的成員必須能對自己負責。

◆◆你的組織中有怎樣的氣候

獨行俠能不能受到重用,其他成員能不能受到鼓勵,進行自我管理,這一切都要看組織中的氣候而定了。如果你能在組織中發現一些獨行俠,這就表示組織的氣候至少還能容許這些人存在。

我們用氣候這個字,是要用這個字的本來意義——“天氣狀況”——氣候能協助也能阻止某一種生命的成長,氣候代表了所有人的態度、觀點、偏見,什麼事情在組織中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氣候是從組織的曆史、傳統、地點、結構、技術之中發展出來的,但是並不像那些顯而易見的特征那樣具體。氣候有部分是由特殊環境造成的,會影響到社交生活和程序規範,也會受到社交生活和程序規範的影響,氣候遍及組織各處,就成了一種勢力,一種感覺。

要使組織中的人活躍起來,並且鼓勵這些人主動管理自我,其中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盛行的氣候。這是和組織當前發展的階段息息相關,而且有部分是由發展階段決定的。在組織中自我管理,考慮過當前的發展階段之後,下一步就得評斷組織的氣氛。我們可以說這是微量分析的次一個層麵。

◆◆自我管理氣候的問卷調查

下麵是一張問卷調查表,能幫你辨識出組織中氣候的各個層麵、狀況。根據以下這十個層麵,指出你的組織或部門傾向於那一方麵,圈出從1-7之間的一個數目字,來代表你對的組織氣候的評判。

1.物質環境

空間狹小,十分擁擠,隱私權很小,環境很差。

1-2-3-4-5-6-7

空間開闊,有相當的隱私權,良好的自我管理外在環境。

2.學習的資源量

資源很少或沒有資源;過時的設備,或忽略了的設備;隻有技術方麵的訓練指導人。

1-2-3-4-5-6-7

有很多資源——電影、書籍等等;有最新的設備,而且保養得好;看許多訓練指導人。

3.學習方麵的鼓勵

對於學習沒有任何鼓勵;組織也並沒有期望你學習新的技術和知識。

1-2-3-4-5-6-7

組織鼓勵成員試行新主張,擴充技能和知識。

4.溝通

組織中的成員從來沒有表達過自己的感覺,很少說出自己的意見,信息都儲藏了起來。

1-2-3-4-5-6-7

組織中的成員通常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信息流通也很順暢。

5.獎勵

組織中的成員通常都沒有受到重視,而一旦事情出了差錯,就會受到責備、批評。

1-2-3-4-5-6-7

工作做得好,會受到賞識,努力和創意會受到獎勵。

6.規範遵從

遵從規範組織中的成員必須一直遵守規則和標準,個人很少負起責任來。

1-2-3-4-5-6-7

組織中的成員以自己認為最適合的方法來做事;非常強調個人的責任。

7.思想的價值

組織有不尋求鼓勵、重視成員的思想、意見和建議?

1-2-3-4-5-6-7

組織盡力鼓勵成員表達思想,大家都認為未來的成敗取決於思想。

8.可以得到的實際協助

組織中的成員並沒有互要幫忙;不願意合用資源,也不願意分享資源。

1-2-3-4-5-6-7

組織中的成員願意互相幫忙;相互提供技能,知識的支援,看到別人成功了,就會覺得高興。

9.溫暖和支持

很少溫暖和支持;這是個冷漠、孤立的工作場所。

1-2-3-4-5-6-7

這是個溫暖、友善的地方;大家都喜歡來工作,並且相信好關係就等於好工作。

10.標準

品質和標準都很低,大家都漠不關心。

1-2-3-4-5-6-7

標準很高,而且富於挑戰性,同事間互相激勵,並且強調工作質量。

把你的分數加起來,如果隻有30分或不到30分,那麼你工作環境中的氣候,不適合於自我管理(可能也不適合許多其他事情),沒有什麼能鼓勵你自我管理的。

如果你的分數介於30分到50分之間,就是否能鼓勵你采取主動,負起個人責任來管理自我來說,你那組織的氣候屬於中等。

如果分數是在50分以上,那麼組織的氣候就相當有利於自我管理。有這樣的支持,你就應該能度過難關,自求多福,更上一層樓發展技能,以便應付新的任務和問題。

組織氣候在各個層麵中或許差異很大,但是從總分裏並不能看得出來。你打圈的數字,是靠近兩端呢,介於中間呢,還是相當分散?譬如說,就標準和挑戰而言(第十個層麵),你的組織氣候也許相當適宜,但是就溫暖、支持,以及互助合作而言,組織氣候卻不適宜(第八和第九個層麵)。你的部門也許有豐富的特殊資源(第一和第二個層麵),但是卻不鼓勵成員學習,不重視思想(第三和第七個層麵)。自我管理的良好氣候中,必須要有支持和挑戰,有豐富的資源,並且要能自由自在地運用這些資源,同時受到鼓勵。

如果你困陷在很糟的組織氣候中,那該怎麼辦呢?有的組織氣候能支持、鼓勵我們提出主張,互相幫助,主動出擊,試行新的方法。但是倘若組織的氣候很糟,不遵守規則就會受到處罰,學習並不是第一優先,溝通不順暢,標準也相當低,那麼該怎麼辦呢?

碰以這種情形,我們不妨應用上麵已經討論的基本選擇:

(1)改善環境;

(2)改變自己;

(3)離開那個環境;

(4)在那個環境中熬下來。

這些可能的途徑,是合乎邏輯的,不過也許不太容易做得到!如果你因困陷在很糟的氣候中,不妨考慮一下這些選擇。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尋找朋友、盟友、聯絡人、同誌,隻要能找到一個朋友或盟友,就能夠改變你的處境,就算你必須到組織外頭去找,也是值得的。

即使是在最具敵意、最不適宜的氣候中,仍然有兩大壓力,逼著你負起自我管理的責任。采取行動是有實際原因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會有更糟的後果。

我們來看看德利克的故事:

德利克在一家大工程公司中工作了29年,職務是製圖員,到了1983年卻被公司給解雇了。德利克小時候比較內向,但是很聰明。德利克留上學時,同學們都認為他自己將來在職務上會有很大的成就,也許會成為建築師或設計師。但是德利克的父母很窮,本身就沒受過什麼教育,後來遇上了學徒的空缺,就叫十五歲的德利克去做那個工作。德利克很喜歡那工作,是個很願意工作,而且很忠誠的工人,後來還成了第一流的製圖員。這個工作很適合德利克,需要相當高的技術,細心的工作,德利克經常自己一個人工作,有時候連休息的時候都在工作,而且為了趕工經常加班。德利克很喜歡這個工作,不太在乎晉升,全心全力地養家活口。

後來公司把德利克給解雇了,這是相當大的打擊,德利克震驚不已,整天縮在家裏。這樣子過了一年,德利克的太太喜拉需要錢用,而且也受夠了德利克的氣,於是就自己去找了份工作,後來等於是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德利克的親友鼓勵德利克另謀高就,但是德利克心中明白,根本沒有獲得工作的機會。德利克覺得沒有用,沒有希望。德利克一向不善於和人相處,在電話中說話,也會顯得很不自在,而且不喜歡請教別人。社交方麵的事,都讓喜拉去做,德利克覺得這樣很不錯。製圖員的工作,助長了德利克害羞、內向的本性。德利克現在已經四十四歲了,要想找個新工作,過去的工作經驗都沒有什麼幫助。德利克從來沒有學習怎樣主動出擊,選擇自己的工作,喜歡服從指示來工作。德利克沒有發展出什麼人際關係的技巧,對於工作環境外麵的世界,沒有什麼好奇心,也知道得不多。

德利克的故事是個現代的寓言,過去幾年來,許多工作勤勞,自覺意識高的男男女女,都麵臨了同樣痛苦的命運和經驗。尋找新的工作,運用新的方法,學習新的技術,和新人一同工作,都要有技能才行,而這些人的職業,並沒有協助這些人發展出這些技能來。

職業全把我們塑造成某種樣子——有時候塑造得很不好。我們從工作中能發展出高水準的能力,能發展出專長,但是隻是在專業的狹窄領域中知道這許多而已。二三十年之後,情況完全改變了,不論是鋼鐵工廠的工人還是電算機操作員,都會發現當初好不容易學來的技能,已經變得過時,不再有人需要了。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說法,“職業倫理”的沒落,是現代工業疾病的症結,但是像德利克這樣的人,都是職業倫理的忠實信徒,結果卻落到這樣的下場,這些人的子女應該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自我管理的倫理,應該代替職業倫理的地位了,即使組織借助裁員來解決危機,顯然職員就不能再依靠組織的照顧了。工作的時候,一方麵還要把時間和精力投資在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上,要不斷精練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方法才行。德利克本來是個聰明而有能力的孩子,卻因為三十年呆滯、缺乏動力的工作經驗,而變得落落寡歡,連最基本的社交技巧都不會,本來應該有的光明未來也都破滅了。專業人員並不能免於擱淺、墜落的危險,跟其他人一樣也都會受到職業的錯誤塑造。斤斤計較的會計師,精通方法的工程師,熱誠的教師都有高超的技能,但是另一方麵,卻也因此而困陷在某些固定的運作中,變得無能為力。

“職業的錯誤塑造”是由於組織的需要所造成的,組織發展的第三、第四階段——擴張中的組織和確立的組織階段,需要高度專業化的人才,但是專業的領域很狹窄。組織渡過了這些階段以後,就會放鬆嚴格的分工製度。許多專業人員在過去的環境中獲得了成就,但是現在卻困陷在高位上,動彈不得,最後被摒棄於組織之外;除非這些人能學習、發展時代需要的東西,否則就沒有前途可言。

這是個非常實際的問題,所以你一定要設法努力管理自己,就算是在最貧瘠、敵意最濃的組織的氣候中也一樣。這是自我保護的問題,繼續學習的能力是很珍貴的,一定得保持這種能力才行。

不論處在哪一種狀況中,還有第二種驅使你繼續努力的壓力,這是一種不太一樣的壓力,要敘述起來也不太容易。說得簡單一點,這是一種道德責任的感覺,覺得有責任照顧、保養、發展自己,這不僅是為自己著想,也是為了全體人類的緣故。在“不可能的狀況”中,仍然要保持充沛的思想活力,這樣到了情況改善時,還有種子可以散播。即使在繼續努力變得很困難時,還是有人勇敢地繼續下去,具有生命的種子,就保存在這些人的典型和模範中。從這個觀點看來,我們許多人都覺得,有責任盡力發揮自我,向世界人類貢獻自己。從宗教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這就是追尋美好的人生。

盡管我們這個時代中,許多人都把科學當成宗教,但是對於能聽得入耳的人而言,精神上的教育仍然有相當作用。佛祖教導我們,人類發展的道路,是從痛苦走向悟道,佛祖描述的道路,是全人類都可以走的,世局的壓力和我們在生活裏、工作上、組織中感受到的停滯、渺小、荒謬,都是痛苦的根源。要想避免這種痛苦,隻有裝著不知道。從這個觀點看來,自我管理能幫助我們達成較高的目標,盡量發揮自我,這不但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其他人,更是為了世界上善良的力量。

這最後一點的意義深遠。事實上,如果不援引上蒼的力量來推銷,做起來的確有困難。但是,我們想要發展,想要知道,想要激發自我管理的熱誠,並不隻是一件實際、合理的事情,更是由內心深處的動力所推動的。如果用心理學的術語來描述,那就是“需要知道”:如果用傳統的宗教術語來描述,那就是想要行善的意念。

◆◆勿失良機

自我管理有點像是自己做小本生意,若想繼續下去,就必須把握機會,保持強烈動機,開創前景。許多年來,我們的工作都是例行公事,結果就會很容易忽略掉自我管理的種種機會,其實,所有組織中本來都有許多這種機會的。怎樣才能發覺能幫你生存、保養、發展的東西?這是有技巧可運用的。

那麼,組織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是不是相信圖表中,那簡單而自認為真實的組織結構?或者,組織就像個萬花筒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來,就會反映出不同的麵貌?我們談到所謂的組織這個東西時,就賦予組織一種明確的身份感,這種感覺之所以會存在,可能隻是因為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討論組織。我們有個特別的字眼來描述這種情情,那就是“具體化”。有時候,我們會把抽象的東西當成是真實的東西一樣,這就是具體化。有時候我們會相信地圖,而不是相信自己所站的地方,這種情形就像是把一群有需要、有目的、有結構、有共同文化的人稱為組織一樣。當然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方便起見。但是事實上,有目標、有需要、有動機的是人,不是組織。自我管理的人一定要掌握這個重要的真理,因為我們很輕易地就把各種權力和物質交給組織,結果自己反而變得動輒得咎。其實許多事情都是由個人的行動——包括我們自己的行動——所支持的,但是我們卻常常為此而責怪組織。

從這個觀點看來,你並不能和組織或團體合作,隻能和其他人合作。每個人對於組織都有不同的看法,對於組織的目標、權力所在,重要的價值觀等等,看法都各不相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而且職位、立足點也都不一樣,所以對組織的看法當然就不一樣。我們剛才已經說過,對於組織的看法,就像是注視著一個萬花筒一樣,沒有什麼固定的圖案,隻有許多不一樣的圖形,由各式各樣的線連在一起。你對於組織的看法,隻不過是許多可能的圖畫之一,了解了這一點,你就能開始著手尋找機會了。如果你隻有一個觀點,那就像是創造了一座監獄一樣——難怪你會抱怨停滯在係統中動彈不得。倘若能以開朗的胸襟接納其他人的觀點,就能創造開放的空間,以及開始進行的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