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完善(2 / 3)

下麵要談的,是設立並且管理一個團體所需的指導原則和大綱,一個團體的生命有哪些主要的層麵?

1.建立團體,吸引人員

同一個組織中的人、專業係統中的人,或者是任何有共同興趣的團體,都可以組成發展自我的團體。跟其他有共同興趣的人聯係,有三種方法:

(1)個人寫信邀請——下麵是個很好的範例:

“大家都知道,我正在設法改進我的管理技術,同時希望得到公司中其他人的協助。我想邀請你參加一個討論會,地點是在我的辦公室,時間是1月22日上午10點鍾,最好能成立一個‘自我發展的團體’。你參加這個會議,不必負擔什麼義務,每個人在會議結束時都以自由選擇:‘我想要加入。’或者:‘謝謝,這次我不想加入。’我們的小團體最好有六七個人,每隔三個星期就聚會一次,每次聚會的時間是幾個小時,分享主意,交換意見,學習新技術,解決我們麵臨的問題,我覺得這是很有助益的。

如果你能參加的話,請通知我一聲。”

(2)公告——你也可以在公布欄上貼上通知,請大家和你聯絡,或者參加你的討論會議。最好是舉行一次公開的會議作為開端,參加的人也不必擔心要負什麼義務。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問,然後自己決定要不要參加。

(3)邀請第三者參加——如果你認得三四個人,也許會喜歡這樣的經驗,不妨親自跟這些人接洽,並且要這些人另外再邀請一個人,一同去參加首次會議。

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大家都能自由選擇,是不是要加入這個團體。如果想要發揮效用,就必須自願投入,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怎樣,我們的目的是自我管理!有時候,“邀請”會造成壓力,所以要小心。

2.開始進行——首次會議

你已經公開討論過,並且已經有六到十個人願意加入,然後接著要做的就是在第一次會議中打破僵局,大家要建立起信賴的關係,然後才能進展下去。

建立信賴的關係,有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請團隊中的成員說出有關自己的事情來給其他人聽——譬如說: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個人興趣或個人關切的事情等等。分享信息要怎樣開始呢?下麵要談的就是其中的三個方法:

(1)互相介紹——團體中的人,每兩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彼此自我介紹,並且詢問對方,喜歡問什麼問題都可以,譬如說工作、家庭、嗜好、信仰、加入這個團隊的原因等等。過了二十分鍾之後,團隊中的成員又再度聚在一起,並且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夥伴,不妨這樣說:“我剛剛和傑克交談過……”

每個人都經過這種方式的介紹以後,整個團體就討論異同之處了。

(2)簡短的描述——第一步:每個人都在一張紙上寫下有關自己的十件重要事情。

第二步:團體中的成員輪流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寫下紙上的各個項目。可以不必加以評論,也可以再多加解釋一番,對於自己的種種再說得詳細一點,隻要大家都不反對,其他人也可以發問。

然後就可以開始討論,每個人對自己的描述有些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那些人是褒揚自己,那些人是貶抑自己,諸如此類的,從這些簡短的描述中呈現出來的,是怎樣的人呢?

另外還有一種變通的方式,第一步就是請每個人寫下兩張清單:“十件關於我自已的事,我覺得很容易就能告訴別人的。”以及“十件關於我自己的事,我覺得要告訴別人很難。”接下來的幾分鍾內,大家都思索一下自己列出的清單。然後第二步就是從這二十個項目中,選出十項未寫在黑板上,這些人若是想完全寫出第一張清單上的項目,當然也可以,不過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會這樣做,所以這種變通的方式會激勵我們冒一點險。

再進一步的話,還可以再加上一種模式:“我認為其他人對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寫封信給團體中的人——第一步:每一個人都寫封自我介紹的信,給團體中其他的人看。信的格式不受限製,可以用第一人稱介紹自己——“我的名字是——”諸如此類的。另外,也可以用第三人稱,好像在描述別人一樣:“我寫這封信是要介紹——他/她是這樣的人……”諸如此類的。這就像是替別人寫推薦信一樣,所以不妨從這個觀點來看。

第二步:信寫好了以後,每個人都依次拿著信向團隊宣讀。另外一種方式,則是由一個人收齊所有的信,然後一一向大家宣讀,但是不要念出寫信者的名字。團體中的成員必須猜測寫信的人是誰。第三種方式則是把信件折好,放進帽子裏,然後請每個人拿出一封信來宣讀,要不要念出寫信的名字都可以。

這個練習是很有趣的,而且經過這樣的練習以後,我們就可以討論,對於自己的看法,以及怎樣向其他人介紹自己。而且,因為我們能借著這個練習,以旁觀者的態度客觀地觀察自己,所以這個練習是很有用的。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層麵之一。

3.選擇一個焦點

第一次會議中,互相認識並且知道團體中所有成員的一些事情,就已經相當夠了。不過我們也都知道,經理是最實事求事的了,所以不久之後我們就得決定,該怎樣繼續進行下去。你有許多策略可供選擇的,這就要依團體成員的需要而定了。自我管理的團體通常會集中全力於下麵一個或數個目標:

處理團體成員的工作問題。

注意團體中“現在、當場”的問題——溝通、決定過程等等。

結構完善的練習,其他成員或許會帶來一些活動和練習。

人個生活中關切的問題,對於生活中種種問題要以整體的觀點來看。

“我的管理方法”,碰到特殊狀況時,要怎樣管理?

為了要選擇焦點,必須了解團體成員的需要和興趣。

4.決定事項

要決定從那裏開始,以及下一步要做什麼,通常是很困難的。要是能達成共識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但是有些人常常不在乎下一步會發生些什麼,還有些人則會走向不同的方向。要花一些時間,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有些人會變得不耐煩,而且有挫折感。所以必須設法:

(1)確定每個人都說出想要些什麼。

(2)在黑板上寫下所有可能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每個人自行選擇,並且能夠集體決定。

(3)不要以為沉默就是代表同意,往往並不是這樣。

(4)檢查一下某段時期結束時的決定,我們對於決定的感覺怎樣。

最後要了解,好的團體能滿足所有成員的需要。我們現在做的是,要記得待會兒做。

5.保持動力與投入的熱誠

固體中的動力有時強有時弱,就好像人生中有高潮有低潮一樣,不要期望所有的時候都生氣蓬勃,有時候,安靜與沉思也一樣必要,一樣有價值。

不過,如果你覺得投入的熱誠和動力都降低了,可不要拖下去,把這個問題向大家提出來,就說你覺得“無聊”,覺得很“低沉”,並且問其他人感覺怎樣。如果其他人的感覺跟你一樣,不妨換一項不同的活動,改變一下態度或方法。

6.有助益的活動

幫助人家說起來很容易,其實卻未必如此。有許多一心想幫忙的人,不但沒能幫得上忙,反而把問題弄得更嚴重。下麵要講的,是對大多數團體都有助益的事。

(1)尊重別人的領域,讓別人能防衛自己,就好像你能防衛你自己一樣。但是同時也不要害怕鼓勵一下別人,如果你覺得那些人想要謀求進步,想要再多說一點,就鼓勵那些人這樣做。

(2)團體中的成員想要說多久,就讓他們說多久。要決定什麼時候繼續下,什麼時候把焦點集中在某個人身上。對於人家說話,不要隻看到表麵上的意義:“我想現在該輪到別人發言了。”這句話的內在含義也許是:“我覺得有困難,能不能幫我一下。”

一般的討論會中都有個主題,大家紛紛就這個主題表示意見,但是現在在團體中,我們是以人為主,這個人是不是已經把想要說的話都說完了?這個人有沒有足夠的發言時間?是不是想要再多說一些話呢?

(3)一般人的發展,需要支持也需要挑戰;沐浴在溫暖的支持中,是很愉快的事,但是這會叫我們養成依賴的習慣。別人對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方式挑戰,能激勵我們,但是也會令我們疲憊,我們能夠應付的挑戰是有限的。是不是每個人都得到了支持和挑戰?

(4)沉默是金。學著和沉默相處,不要急於打破沉默。有些問題光說話是解決不了的,但是卻可以借著沉默來解決。

(5)協助他人決定怎樣處理問題或狀況,通常是很困難的。我們能做的事情中,傾聽也許是最有用的了。傾聽了之後,就要想辦法叫人在下次聚會之前,全力投入於一項行動(在漫長遙遠的旅途中,踏出小小的第一步,是最能振奮人心、彌補創傷的了)。先請遇到問題的人說出下一步要做的事,然後再繼續進行下一個主題,或請下一個人發言。到了下一次聚會時,再回顧一下,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在自我發展的團體中互相溝通時,要注意三項基本的“人權”:

①說話的權利;

②叫人家傾聽的權利;

③保持沉默的權利。

至少,每個人應該覺得能自由自在地說話,並且在團體中有充分的發言時間。第二,每個人應該有權利期望別人誠摯地傾聽與發問,這樣才能充分表達心中想要說的話。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常常沒有適當的字眼來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因為我們有時候覺得要公開討論某些事情不太容易。第三,每個人都有保持沉默的權利,但是一定要查出沉默代表的意義,沉默並不一定代表同意或覺得自在。

7.檢查進展情形

倘若你擔心進展的動力、投入的熱誠,以及這團體是不是能滿足成員的需要,那麼現在就是檢討進展情形的好時機了。事實上,定期檢討進步情形是個很好的方法,大概每隔兩、三次聚會就檢討一次。檢討趨向之外,如果有必要就采到更正措施。

檢討進步情形有很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聚會的最後幾分鍾拿來和各個成員對話,請每個人說出自己的觀點和評價。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腦力激蕩”,合力列出一張清單,看看有那些事能協助團體,有那些事會妨礙團體。請個人作記錄,然後盡量說出你能想到的事,越多越好。個別討論這些事項,然後決定要采取什麼行動。特別注意會造成妨礙的事,但是也要增加“協助”的力量。

你也可以做個簡單的問卷調查表,來測試各個成員的感覺,下麵是個例子:

(1)你從這些團體聚會中能得到些什麼?

(2)你能給其他成員什麼?

(3)團體中互相信任的程度是高還是低?

(4)是不是每個人都參加了?並且都有公平的發言時間?

(5)這個團體有沒有清晰的目標?

(6)依次審察一下各個成員,你希望他們繼續做些什麼?停止做什麼?開始做什麼?

(7)你希望有怎樣的改變或不同的做法?

大家把問卷調查表填好了之後,就把答案念出來,或者記錄在一張表格上。另外一個方法是,隻要加以討論,不要透露回答的細節,問卷調查表的價值,就在於叫大家集中全力思索關鍵問題,並且有思想的時間。

8.結束

要結束通常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可能有些人想要繼續下去,但是還有些人卻不想再繼續下去。最糟糕的情形就是,成員一個個相繼退出,團體一步步地走向死亡。如果能事先決定在那一天結束,就要好多了,不妨來個慶祝——聚餐或聚會——以作為紀念。

最後一次聚會的時候,徹底檢查一下,全體成員得到了什麼,並且要有時間讓大家交換一下最後的信息。有沒有什麼尚未完成的事情?處理這樣的事情,以及整個結束的大問題,會令某些成員覺得不自在,所以想要逃避,但是順利地結束,是很重要的——要有好的結束。

考慮自我發展的團體時,可能會很嚇人,因為我們都習慣於讓“老師”或“訓練指導人”來引導我們的學習和發展過程。也許你能獲得公司管理中發展或訓練人員的協助,幫你設立並推動自我發展的團體,這就要依你的感覺而定了。

◆◆在組織中管理自己

在組織中管理自己,要從哪兒開始呢?顯然要從朋友、盟友、聯絡人、同誌間的合作開始。不過除了個人的關係以外,還有一些更廣泛的重要問題,這是和整個組織有關的。我們在這裏要討論組織的三個主要層麵,並且提供分析和行動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征,像特別的需要,或必須完成的任務,就如同個人的生活也有這樣的情形。組織發展的各個階段中,都有不同的需要,為了要完成當前的任務,就要以不同的價值來發展作用,或要求與眾不同的特質。

其次要講的,是組織氣候的問題,這氣候的特征和本質是什麼?是不是能支持個人管理自己?自行選擇、采取主動的作為,是會受到獎勵呢,還是受到貶抑?在支持你的氣氛中自我管理,是一回事;在壓抑、不支持、沒有協助的氣氛中自我管理,又是另一回事,非常不一樣。

接下來我們就會想第三個主題——在缺乏支持的組織氣氛中,要怎樣管理自己?怎樣在荒蕪的組織中尋找動力和資源?在這種環境中管理自己,顯然要困難得多了。你必須更積極地采取主動,要像個企業家一樣;但是往往沒有任何鼓勵,而組織氣候的外在,就像冷硬的鉗子一樣,叫我們寒在心頭,令我們的勇氣和熱誠逐漸消退。

還沒有討論這三個問題的細節之前,先回過頭來澄清一下本章的觀點。

我們已經討論過,先管理好自己,然後再向外發展,影響其他人,這是相當長的一段落,而在組織中管理自我,則是漫長的旅程中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由內往外,由下往上的管理

幾年前我們常常聽到“組織發展”這個名詞,這是一些方法,可以協助組織中的人應付變遷。“組織發展”是由上往下的運作,第一步就必須獲得最高階層的支持與加入。最高階層借著計劃指導小組的運作,就能掌握所有改變的努力,然後這些努力再往下伸展到整個組織中。雖然今天的組織仍然像過去一樣,經常為變遷和動蕩的環境所苦,但是我們卻比較少聽到“組織發展”這個名詞。其中一個原因是這樣子的,經由現成的權威組織來努力,往往還是上麵的人告訴下麵的人怎樣去做,下麵的人就會心存懷疑,或者是無動於衷。這樣的改革含著諷刺——“我命令你民主一點,自由一點,要不然就走著瞧。”所以本身就孕育著失敗的種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的觀點是,主動出擊的改革,要出自內心,然後往外開展。由內往外,先管理好自己的方法,能創造動力和暖流,向周圍輻射,影響到整個組織。這“由下往上”的發展,需要的是專家和協助的人。

我們在前麵談到過,在組織中陷入泥淖的問題——受製於有限的工作,有限的未來,覺得無聊,沒有工作熱誠,不想全力投入。這有點像是八十年代的能源危機,因為這危機是暗藏在每個人心中,所以不像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機那樣明顯,但是影響卻也許更深遠。我們陷入泥淖時,會覺得有無力感,沒辦法影響周圍的事物。我們會覺得絆手絆腳的,最多隻能用到一半的能力,而精力和創意用到的還不及十分之一。除了經濟和組織方麵的影響以外,感覺也不怎麼好,所以我們就覺得有一種衝動,想要運用我們的能力,發揮自己的長處,把知識和競爭力完全應用出來。

當然,我們不能把這種情形完全歸罪於工作的組織。外麵世界中種種可怕的問題,不斷向我們壓擠過來,每天晚上都在電視屏幕上向我們展示威力。“我應該做一些事情來幫助這個世界——但是我能做什麼呢?”現代人的自覺意識可能是痛苦的。我們的生活是往外開展的,但是我們也知道,自己能做的實在微不足道。我們對物質享受的欲望似乎沒有止境,但是物質享受越來越不能令我們滿足。我們都很清楚內在的壓力,這壓力是由於說的和做的不一樣而造成的,由於我們的信抑和實際生活之間的差距造成的,由於我們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不一樣而造成的。這種內在的分裂,也反映在外在的世界中,我們這個時代的種種荒謬現象就是明證:非洲鬧饑荒,而歐洲卻把多餘糧食給銷毀掉;富有的國家把武器賣給貧窮的國家,為的是要促成和平;香煙公司販賣疾病和死亡,為的是要盡量獲得利潤。

這些都會造成無力和無助的感覺,而經理也跟其他人一樣,會受到這些感覺的侵襲。我們有兩種選擇——可以低下頭來,想法子生存下去,希望將來的情形會好轉,依靠勇敢的“船長”來領導我們,想像著“美好的明天”這個承諾,同時繼續熬下去,如果出了什麼差錯,就責怪別人。或者也可以從蕭條或低沉之中發展出來,如果隻是想法子抑製痛苦,回避問題,僅僅是短期治標的方法。各個組織的問題,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像規模龐大、缺乏彈性、浪費、缺乏個性,甚至於缺乏人性——而且我們發現,這些問題幾乎是舉世一致的。我們早先注意到的一個原則,現在又有一個例子,這個原則就是內外相通,在這個例子裏,組織中發生的事,和組織外麵發生的事,是互相關聯的。一旦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就等於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既然是內外相通的,一方麵的努力會影響到另一方麵。

如果我們能開始在組織中創造一種不同的關係,那麼而對世界問題時的無助感就會減弱。身處陰冷、敵意的組織中,我們一定會把注意力轉向外麵,在組織以外的地方貢獻自己。不論我們決定在什麼地方開始,我們每人都必須采取主動,因為現在這個時代不論是公司還是政府,這些大實體的努力都受到阻礙,或讓人給誤用了。到處都是自大、無能的船長,我們不能再信賴這些船長,不能再叫這些船長替我們解決困難,或負責替我們做事。我們必須先開始管理自己,然後再管理其他人,由下往上直到最高階層。

◆◆你的組織有怎樣的發展階段

組織是具有活力的,沒有保持原狀的情形,而現在這種狀況更是再明顯不過的了。家喻戶曉的公司一家家地合並了,或者是逐漸沒落,而在生命周期的另一端,新興的小公司不斷出現。顯然,這生命周期的兩端,是互相連接著的。我們一直依靠大製造公司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倘若這些大公司不垮的話,我們現在就經驗不到新的生產方式。經曆這一個個階段是痛苦的曆程,對於某些突然因此而失業的人而言更是如此,這些人沒有支援,沒有人鼓勵,不知道怎樣應付下一個階段。但是,我們應該能夠了解這樣的過程,因此誕生、死亡,以及介於其間的階段,都是組織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組織也跟人一樣,是獨一無二的,麵臨著特殊的問題和環境。而且,有引起典型的問題,大部分組織似乎都在某個時候遭遇到。舉個例子來說,有家公司建立了標準的規則和係統,以便創造一致的質量和作業程序,但是隨即就會碰到僵化,缺乏動機的問題,各單位的經理也會紛紛抱怨缺乏自主權,這些問題變得相當嚴重的時候,就得以處理,但是解決舊問題的同時,也產生了問題。這就是發展的周期:邁向下一步驟;在生命周期中解決現在的問題。

下麵我們要分析組織生命周期的六個典型階段,以及各個階段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你能不能找出你那組織所處的階段,以及當前的問題和任務?

1.新興的企業

創立新的組織,這也是獨立的企業,也許是在現有的企業中,成立新的部門或單位。

這個新組織的遠景是什麼?這個新組織看起來是什麼樣子?要做些什麼事?感覺是怎樣的?

這個組織的遠景要怎樣以行動來達成?

需要些什麼資源?場地、設備、經費、人員要從那兒弄來?

我們要怎樣推銷自己,和外麵的廣大世界做生意?

2.拓荒階段的組織

公司較小,但是領導人或開創的團體有活力、有衝勁。

我們要繼續保持小規模的生意呢?還是逐漸擴大?

倘若我們要擴張,需要什麼樣的新係統,來應付增加的生意?

怎樣統合新進人員?創始人和新進人員怎樣合作?

繼承問題——誰能接替領導人或創始人?是不是需要新的領導風格?

3.擴張階段的組織

獨立的企業或部門變得愈來愈大,愈來愈複雜。

對於開拓先鋒產生了懷疑,認為勝任能力有問題,並且抱怨權威的心態。

情況已經改變了,從前做事的方法已經不適當了。

需要什麼樣的新係統,來整頓創新所造成的混亂。

怎樣施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推行標準化,確保一致和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