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空潛戰(1 / 3)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空潛戰

在1918年戰爭勝利之後,協約國決心使德國潛艇永遠再不能危害他們的航運。在1919年的海軍和約中有一項規定:

德國應在各指定港口向協約國和美國政府交出160艘潛艇(包括所有巡航潛艇和布雷潛艇),連同其全部武器裝備,其餘潛艇全部遣散並解除武裝。

和約還規定,禁止德國建造潛艇。由於沒有明顯的威脅需要協約國強大的海上和空中反潛兵力繼續存在,他們又被縮減到很可憐的地步。

1921年在華盛頓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目的是防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經發生過的那種軍備競賽重演。參加國有英、美、法、意、日五個最大的海軍強國。會議討論中,英國——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潛艇艦隊的國家,極力主張廢除自己和各國的潛艇部隊,他們堅持認為潛艇隻是襲擊商船的真正有效的兵力,而且隻有在國際法遭到踐踏,或者在對被攻擊船隻的船員安全沒有專門規定時才是如此。但是擁有較小作戰艦隊的國家卻不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潛艇是攻擊軍艦的非常有效而又非常合適的兵力,也是非常有用的偵察兵力。此外,美國人還指出,沒有任何充分的理由說明使用潛艇比使用其他軍艦更違反國際法。結果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由於未能在會議桌上廢除潛艇,英國便加緊研究反潛措施。

英國皇家海軍在二十年代投入相當大的力量研製一種測定水下潛艇位置的新儀器——聲納(Asdic),這是最先開始這項研究的“協約國潛艇探測研究委員會”(1917年)一詞的縮寫,現在這種儀器已按照美國人的叫法被稱作聲納。聲納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水下雷達”。它有一個發射聲能的聲波發射器,能向艦艇前方的水中發射扇形波束。位於波束內的目標,如潛艇,便將聲能反射回發射源。由於聲速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為已知,因此根據發射聲能脈衝到接到回波的時間間隔,使可準確算出目標距離。根據回波指示的方向可以確定目標的方位。甚至在軍艦以普通速度行駛,而潛艇盡可能不出聲響地運動時,上述這一切也可以辦到。因此聲納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獵潛艦艇使用的簡單的定向水聽器有了重大的改進。這種聲納在三十年代初由英國皇家海軍大量使用,如果有熟練的操縱人員,其效果更好。英國公眾普遍相信,皇家海軍已找到了對付潛艇的“辦法”。到1935年,英國皇家海軍艦隊中有半數以上驅逐艦裝備了這種儀器,所有新建驅逐艦和反潛艦艇在出廠時都必須裝備這種儀器,其他艦船的改裝計劃也正在進行中。

盡管有和約的束縛,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那些年代中,一直在潛艇設計方麵保持著最先進的思想。1922年,德國造船廠經德國海軍部批準,以荷蘭造船工程設計公司(IVS)作掩護,在荷蘭成立了一個秘密的潛艇建造處。它用替外國海軍造船的辦法,保持潛艇建造人員不致落後於當時的最新發展。德國蒙特·比蘭茨公司及其柏林總部擔任IVS和德國海軍部之間的秘密聯係。1928年,蒙特·比蘭茨公司由一個新的伊格維特公司所代替,成立新公司的目的,是為了一旦得到命令便可迅速重建德國潛艇部隊,該公司按德國海軍規定的性能準備了詳細的潛艇設計草圖。在1927年至1933年間,德國設計的8艘潛艇在外國造船廠建成,2艘在荷蘭、1艘在西班牙為土耳其海軍建造,5艘在芬蘭為芬蘭海軍建造。這樣一來,到1933年冬,希特勒批準重建德國潛艇時,一個有效能的潛艇設計處早已經存在了。

1935年3月16日,德國公然撕毀禁止德國建造潛艇的凡爾賽和約。這時,在基爾的德國和荷蘭工廠中,第一批潛艇的建造工作在重兵警戒下的廠房裏順利地進行著。6月15日,U-1潛艇下水。三天之後,德國與英國簽定海軍協定,按照該協定,德國自願將其海軍總噸位限製為英聯邦的35%,而英國則允許德國建造與英國相等噸位的潛艇。6月29日,即協定簽定後僅僅11天,德國自1918年以來的第一艘潛艇編入現役。

指揮這支新的潛艇部隊第一支分艦隊的是海軍中校卡爾·鄧尼茨,他不久便負責指揮整個德國潛艇的活動。鄧尼茨於1910年服役,到這時已是44歲的海軍職業軍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曾任UB-68潛艇的艇長,於1918年10月在地中海成功地攻擊了一支護航運輸隊之後,被英國人俘虜。10個月之後獲釋,繼續在和平時期的德國海軍中任職。現在他以充沛的精力和極大的熱忱,著手建設潛艇部隊。由於在與護航運輸隊的一次遭遇中,他幾乎喪了命,因此他力求找到一種能戰勝護航運輸隊的戰術。他斷定如果護航運輸隊是對付潛艇單艇攻擊的辦法,那末協同一致的潛艇“狼群”進行集群攻擊則是對付護航運輸隊的辦法。按這種新戰術進行的訓練立即就開始了。

和護航運輸隊一樣,“狼群”攻擊也不是二十世紀的新發現。早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就曾將美洲返航的珍寶船隻編成船隊航行,法國人也將海盜船編成集群作為對策。其他例子還有,如1585年-1604年英國和西班牙交戰時,西班牙無敵艦隊遭到巨大損失,英國海軍每年有許多個星期停留在海上,集群巡航,截擊船隊,消滅護航船隻,劫掠珍寶船。西班牙僅僅由於具有強大的護航兵力,並不斷變換航路,才得以挫敗英國人的戰術。的確,德國正是要捕捉這種船隊,從而在戰爭中使英國在海上運輸方麵損失慘重。

在即將爆發的戰爭中,英國皇家空軍岸防航空兵的飛機將以大部分時間首當其衝地對德國潛艇作戰。岸防航空兵成立於1936年7月,前身是1919年起就存在的岸防區組織。岸防航空兵的第一任司令官是空軍少將阿瑟·朗莫爾,他是英國海軍飛行員的前輩,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了飛行生涯;1914年7月他曾經第一個由空中投下魚雷。岸防航空兵在連續數年財政拮據之時成立,先天不足。所屬的四個飛行中隊全部裝備過時的雙翼飛機;兩個中隊裝備最新設計的“安桑”式單翼陸上飛機;一個中隊裝備速度慢的“佛迪斯比特”式雙翼魚雷轟炸機,這個中隊是岸防航空兵中唯一的攻擊力量。反潛飛艇在二十年代已逐漸淘汰,當時認為飛艇易為遠程飛機消滅。但美國海軍保留了飛艇,因為敵對國的飛機還達不到那裏。

在三十年代中期,岸防航空兵的偵察和攻擊兵力主要用於對敵人水麵艦艇作戰。因為戰爭開始後,與岸防航空兵密切合作的海軍,當時最關心的是阻止敵人(幾乎肯定是德國)的水麵襲擊船進入大西洋破壞商船航運,而把潛艇的威脅置於次要地位。他們認為運輸船隊中的掩護艦艇裝備有超聲波水下探測器,能給任何水下攻擊兵力造成重大的傷亡,使對手的攻擊得不償失。

由於政治形勢不斷惡化,岸防航空兵從成立之日起到戰爭爆發時止,一直在擴大和更新裝備。與此同時,英國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努力研製探測器材,以大大提高夜間和低級能見度條件下在海上的空中偵察效果。

英國於1935年開始研製雷達。第二年在埃塞克斯郡的鮑德西馬諾爾成立了一個四人小組,由愛德華·鮑恩領導,成員有A·G·塔奇、羅伯特·漢伯裏-布郎和珀西·希珀德,其任務是研究雷達能否在飛機上裝載。從一開始就能看出有一些嚴重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機載雷達的波長必須比當時試驗的地麵雷達短得多,也就是說地麵雷達天線的體積太大,不適合在飛機上安裝。其次是需要減小發射機的重量和尺寸,使之適合於在戰鬥飛機上安裝。

為了證明這個設想是否可行,鮑恩和他的小組在一架“海福特”式轟炸機上安裝了一個早期的EMI電視接收機和一個粗製的定向天線係統,用一個地麵雷達發射機向目標飛機進行定向發射。觀察員在笨拙的“海福特”式轟炸機上,在距目標10英裏之外,觀察到回聲信號忽隱忽現。盡管隻進行了一次試驗,但卻證明一架飛機上反射的無線電能可由另一架飛機接收到,鮑恩小組受到極大鼓舞。

到1937年年中,鮑恩小組的成員擴大了一倍,達到8人。他們造出一部帶有發射機的小型雷達,發射頻率為240兆赫,這在當時來說是很高的。這部新式雷達天線很短,完全適合在戰鬥飛機上安裝。240兆赫表示波長為1.3米,所以一半波長的天線約為2英尺。然而在這種裝置上天之前,鮑恩還必須先讓負責飛行安全的專家們放心。因為由飛機發射一千瓦的能量是前所未聞的,這樣做會不會發生火花而引起汽油燃燒?科學家們保證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1937年7月一架“安桑”式飛機開始使用新式雷達進行飛行試驗,科學家們很快就在5英裏的距離上看到一艘大艦反射的回波。之後於9月3日,鮑恩乘坐“安桑”式飛機進行作戰試驗,搜索在薩福克沿岸演習的軍艦。這次又很成功,他清楚地看到了“羅德尼”號戰列艦、“無畏”號航空母艦和“南安普頓”號巡洋艦反射的回波。第二天,鮑恩又乘坐“安桑”飛機專心致誌於這一試驗。但因天氣急劇惡化,所有參加演習的岸防航空兵飛機全部被無線電召回。然而裝備雷達的這架“安桑”式飛機沒有收到返航信號,鮑恩不了解上述情況,繼續進行自己的偵察。他用雷達又發現了幾艘軍艦,後來他在報告中寫道:

9月4日清晨約5時30分左右,“安桑”K6260又一次起飛,在緯度約52度的海麵上飛行時又收到“無畏”號和一艘驅逐艦的反射回波。飛機當時距目標分別為3000英尺、6000英尺和9000英尺(高度)……

返航時,雲高12000英尺,鮑恩使用雷達協助領航員著陸。

總的來說,新式雷達受到關注,已經能夠很好地工作了。熱心的鮑恩向他的上級報告說:“……試驗結果令人鼓舞,我們期望飛機最終將發現和測定10英裏外的海上艦船……”。盡管已取得上述成就,但由空防科研委員會主席亨利·梯澤德先生批準的新式雷達的研究工作仍然進展緩慢,因為在1937年,有限的研究和發展力量大部分被英倫三島的早期預警雷達網所占用。

當雷達經過試驗證明可用之後,下一步便需要確定最好的發射方式。使用最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的天線,可以得到這種最好的發射方式。顯然,能向飛機四周各個方向定向發射的天線裝置最為理想。但這種裝置會產生很大阻力,並且可能影響飛機的操縱性能。經過多次試驗之後,鮑恩小組決定采用一種前視天線係統,即將輻射波集中成扇形波束向飛機前方和下方發射。在兩個機翼下麵各有一個接收天線,各以30°角向外側“偏斜”配置,指示回波信號源的方向。雷達員在熒光屏上看到信號後,便指示飛機駕駛員操縱飛機向信號轉向,直到兩個接收天線接收到同等強度的信號為止,這時目標便位於正前方。1939年初,這種天線經過試驗認為可用。

在1939年春天機載雷達仍然是“溫室的花朵”,需要熟練的科學家們關心和操作,而且常常不能得到穩定的結果。當時,雷達在結構上既不簡單,在性能上也不可靠,還不能投入使用。

如果說在最後一段和平日子裏,機載雷達為岸防航空兵的未來帶來了一線希望,那末反潛炸彈還被陰雲簇罩著。直到最後才努力去克服反潛炸彈的缺點,但拖延得太久,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反潛炸彈類型很少,彈道性能也差。1924年英海軍部開始設計一種新型的輕型炸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有100磅、250磅和500磅重的三種反潛炸彈。這三種反潛炸彈的裝藥量均約為炸彈本身重量之半。引信伸出炸彈前方約6英寸,炸彈投放後靠氣流衝壓打開保險,在撞擊水麵的潛艇時即行爆炸,在潛艇附近入水時則較晚一點爆炸。

第一個深水炸彈於1931年,即開始設計約七年之後投入使用。一開始遇到的難題就是引信問題,這是當時最複雜的問題。炸彈落水時引信常因密封不好而失效,還有的引信經過很長時間才引爆。直到1935年開始研究這些炸彈的水下彈道性能時,才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即由於引信伸出彈外,使炸彈在水中的航跡極不規則。於是第二年研製了一種圓筒形彈道帽裝在炸彈首部,局部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匆忙的試驗、有成效的改裝,一直進行到1938年2月,這時由於政治局勢惡化,設計方案才被采納。盡管引信還遠不能令人滿意,但三種反潛炸彈還是大批地投入了生產。

即使反潛炸彈能夠準確地爆炸,也必須貼近潛艇艇殼才能造成致命的損傷(使用500磅重的深水炸彈約需相距8英尺)。當時岸防航空兵使用的1X型轟炸瞄準具要求飛機從3000英尺或高於3000英尺開始保持穩定的轟炸航路。當目標是一艘潛艇時,這種要求幾乎不可能滿足,因為潛艇可以在半分鍾之內從發現潛艇的機組人員視野中消失。由於沒有有效的瞄準儀器,機組隻能在低空攻擊,靠“目測”投彈。

為了提高損傷目標的概率,可以連續投擲一定數量的炸彈,每個炸彈覆蓋一個“致死半徑”加上潛艇寬度。1939年夏天,在岸防航空兵的飛機中,隻有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剛剛交付使用的“赫德遜”式飛機有相應的減速裝置,可以進行這種連續投彈。

英國皇家空軍岸防航空兵就這樣在1939年夏天裝備了反潛炸彈,反潛炸彈質量低劣,沒有相應的瞄準具,而且多數飛機沒有滿意的投彈裝置。反潛裝備的水平毫無疑問是很可悲的。然而,如果隻怪罪那些具體負責發展這種設備的人們是不公正的,因為在1925年到1935年間,英國空軍的年度預算從來沒有超過1900萬英磅,而政府主辦的飛機製造和武器的研製費用,這些年沒有一年超過50萬英磅,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這類改革。因為要進行全麵的、有適當裝備的武器試驗,花費很昂貴。財力有限,而各類其他需求又很多,空軍如何反潛的問題便被置於次要地位。海軍界許多權威人士一再宣稱,在未來任何戰爭中,潛艇隻要遇上裝備聲納的護航艦艇,就不會有任何收獲。如果不進行這種宣傳,情況可能會好些。

1937年夏,空軍上將鮑希爾接任岸防航空兵司令官,在他的領導下,原已開始的擴編工作仍繼續進行。然而由於多少年財政拮據的影響,岸防航空兵與皇家空軍的其他兵種一樣,在1939年初夏時,非常缺少新式飛機。在戰爭開始前夕,岸防航空兵共有10個“安桑”式飛行中隊,其中4個仍在訓練之中;1個“赫德遜”式飛機中隊,該中隊還不能全部投入作戰;6個水上飛機中隊,其中2個中隊使用“桑德蘭”式飛機作戰,其餘4個中隊裝備陳舊的“倫敦”式和“斯塔勒爾”式雙翼飛機;最後還有一支由2個中隊組成的所謂“突擊力量”,全部裝備1930年開始使用的過時的“佛迪斯比特”式雙翼魚雷轟炸機。

飛機總共有300架,但隻有半數配有經過充分訓練的人員。其中僅“赫德遜”式和“桑德蘭”式飛機可算作最新式的作戰飛機,並構成岸防航空兵的骨幹力量。“安桑”式飛機在哪一方麵都不比1918年的“坎加魯”式飛機先進,“坎加魯”式飛機能帶4枚230磅的反潛炸彈,而“安桑”式飛機隻能帶4枚100磅的炸彈;此外“坎加魯”式飛機的續航時間還要更長。將代替“安桑”式飛機的“赫德遜”式飛機,能帶4枚250磅炸彈,最大續航時間為6小時,與“坎加魯”式飛機相近。

這裏有必要提一下1939年夏天由英國海軍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作戰的飛機。除少數戰鬥機擔任空防任務外,這些母艦另載有150架“劍魚”式飛機和25架“大鷗”式飛機。“劍魚”式是一種慢速雙翼飛機,可擔任魚雷轟炸和偵察等多種任務;“大鷗”式為單翼飛機,主要作俯衝轟炸機用。這兩種飛機都可使用岸防航空兵的武器執行反潛任務。但英國海軍由於極端迷信自己裝備聲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能夠戰勝敵人潛艇,因而根本沒有把反潛訓練列為飛行人員的重要科目。

1939年雷達的發展已相當先進,然而這時在役的飛機竟沒有一架載有這種對艦搜索雷達。水上飛機中也沒有一架載有水聽器。1918年軟式飛艇還能將水聽器“浸入”水中接收潛水潛艇的信號,而這時甚至連一個這樣的軟式飛艇也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水聽器盡管很不可靠,但總還具有一定的對付水下目標的能力;而這時的飛行人員卻隻能靠目力搜索,有的有望遠鏡,有的甚至連望遠鏡也沒有。

英國皇家空軍和皇家海軍在1939年參戰時的飛機反潛能力仍比其他參戰國強。這隻是因為其他國家對空中反潛問題很不重視。法國海軍搜羅了一群過時的雜牌飛艇進行海上偵察。德國則使用一些雜七雜八的飛艇和岸基飛機,雖有些新式飛機,但其反潛巡邏能力僅限於波羅的海和德國西北沿岸附近的水域。

在最後幾年的和平時期中,德國海軍得知英國聲納後,對潛艇能否再次成為破壞敵艦運輸的主要進攻武器,也抱有極大的懷疑。德國海軍按照1939年1月製造的所謂“Z”計劃,決定建立一支能與英國海軍在中大西洋上進行大規模作戰的艦隊。戰列艦部隊的新式軍艦將增至8艘,由4艘航空母艦進行支援;計劃還要求建造233艘潛艇,但建造時間預定為6年以上。

但戰爭終於在“Z”計劃最終完成之前爆發了。1939年夏天,德國共有56艘潛艇在役,其中46艘可以參加作戰,有22艘潛艇適於在大西洋上作戰。1939年建成的潛艇,在主要性能上並不比1918年的某些潛艇優越多少。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潛艇設計上的進步主要是改進了水下操縱性能,減少了噪音,加固了潛艇深潛的艇體結構。潛艇續航力總的來說是加大了。在1918年續航力5500海裏的潛艇便被認為是遠洋潛艇;而在1939年,續航力6500海裏的潛艇也隻能算作“中程”潛艇。潛艇還裝備了新式魚雷,魚雷的航程和攻擊力也大為提高,德國人因此認為他們已在原有基礎上取得很大的進步。最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艇上雷達設備大為改進;良好的無線電通信也是鄧尼茨擬訂反護航運輸隊戰術的基礎。

1939年8月,當和平的二十一年接近尾聲時,很少有人能肯定地說出,潛艇究竟還是不是戰爭的主要武器。也許會象預言的那樣,護航運輸隊中裝備有聲納的護航艦艇與空中支援相配合,能夠對膽敢攻擊護航運輸隊的任何一般潛艇給以沉重的打擊?這些問題隻能待殘酷的戰爭對人們加以教育之後才能予以回答。

在德軍入侵波蘭的前一個星期,即1939年8月23日,英國岸防航空兵開始實施早已擬製好的戰時應急計劃。飛機開始在北海上空巡邏,搜尋開赴大西洋的德國艦艇和潛艇。但已經太晚了,德國重型巡洋艦“施比伯爵”號和“德意誌”號已離開這一巡邏水域,德國海軍派出執行作戰任務的46艘潛艇也多是這種情況。

9月3日正午時分,英、法對德宣戰。從這時起,擔任巡邏的岸防航空兵飛機開始帶上真正的反潛炸彈,隻要發現德國潛艇就進行攻擊。然而在開始階段,這些攻擊幾乎全部失敗。

9月5日,即岸防航空兵參戰的第三天,第233航空中隊的一架“安桑”式飛機突然發現一艘潛艇在蘇格蘭西海岸附近的水麵上航行。潛艇正要下潛時,飛機對它投下兩個100磅的炸彈,但潛艇僅受到輕微震動便逃跑了。飛機的遭遇則慘得多。飛機從低空投彈後,炸彈象一對光滑的石塊撞擊水麵後又“彈”回空中。撞擊使定時引信開始作用,經過短暫的瞬間,炸彈在空中爆炸。飛散的彈片打穿了“安桑”式飛機的油箱,汽油從洞孔流出。飛機無法返回基地,隻好在聖安德魯斯灣內降落;機上的救生艇幸好完整,機組人員乘坐救生艇很快得救了。直到後來,“安桑”飛機的機組人員才知道,這次他們幸虧沒有擊沉那艘潛艇:原來那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潛艇。

一個星期之後,第一次與真正的敵人發生了接觸,這次英國兵力的遭遇也不比上次更好。14日,兩架“大鷗”式俯衝轟炸機從“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攻擊了正在下潛的德國U-30潛艇。炸彈又是在空中爆炸,兩架飛機被彈片擊傷掉到海裏,德國潛艇卻安然無恙。艇長倫普中尉命令潛艇上浮水麵,打撈起兩名英國飛行員,然後又下潛離去。第二天,又一架“安桑”式飛機被自己的炸彈擊傷,對潛艇的攻擊再一次遭到失敗。

在戰爭頭幾個月裏,英國反潛炸彈僅對一兩艘德國潛艇造成過小小的損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段時間,這些武器對英國的危害大於對其敵人的危害;對投彈飛機造成的損傷大於對潛艇造成的損傷。事實是炸彈彈出水麵爆炸時彈片對投彈飛機的危害要比衝擊氣浪對德國潛艇的危害大。在攻擊潛艇時,飛行人員由於沒有合適的轟炸瞄準具而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靠低飛“目測”投彈,又有被自己的炸彈擊落的危險。

英國的其他反潛措施也不象在戰前演習時人們相信的那樣有效,德國潛艇沒有象某些德國人所擔心的那樣遭到重大的損失。早在1939年9月28日,鄧尼茨就在他的戰時日記中評論說:

認為英國擁有排除我潛艇威脅的手段,這不是事實。我們的經驗證明,英方反潛措施不象宣傳的那樣有效。誠然,敵人的技術有提高,但潛艇亦有改進,且行動更為隱蔽,發射魚雷已不再留下泄密的痕跡……。在通信方麵也有很大進步,目前已能控製廣為分散的潛艇活動,並能將潛艇集中起來攻擊護航運輸隊。

另一方麵,德國也有自己的困難:德國魚雷的定深裝置特別不可靠,磁性發火裝置也常常失靈。由於這個原因,潛艇錯過了許多攻擊機會。艇長們在寫給鄧尼茨的報告中,生動地描述了潛艇如何由於魚雷失效而使許多誘人的目標逃之夭夭,鄧尼茨讀完這些報告後在日記中寫道:

我不能相信,在戰爭史上竟有用如此無用的武器去和敵人交戰的咄咄怪事!

要是鄧尼茨當時了解英國反潛炸彈攻擊他的潛艇的真實情況,這位德國司令官也許不至於如此惱怒。

盡管魚雷失效率很高,但在戰爭頭兩個月,德國潛艇仍然取得了一些勝利。9月17日,U-29潛艇(艇長舒哈特上尉)用魚雷攻擊並擊沉“無畏”號航空母艦,當時該艦正在西部近岸水域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在戰爭爆發時,德國潛艇艇長奉命嚴格遵守過去的捕獲法規,後來這項命令被撤銷了,從10月中旬起,凡在西經15°以東,“被判明為敵方”的任何船隻,潛艇都可以不發出預先警告而加以攻擊。在戰爭頭兩個月,潛艇共擊沉68艘商船,計288,686噸。進行攻擊的德國潛艇也遭到損失,計損失了7艘潛艇,占其堪用潛艇總數的八分之一。其中3艘被水雷炸沉,其餘4艘被英國海軍兵力擊沉。經過初期這一階段小規模的戰鬥之後,德國潛艇返回了自己的基地。

如果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教益的話,那就是在戰爭爆發後要盡快組織起護航運輸隊。在這方麵他們是成功的,從1939年9月中旬起,大多數商船確實都被編入了護航運輸隊。

鄧尼茨首創了用潛艇協同攻擊的方法,即所謂“狼群”戰術,把它作為擊敗護航戰術的手段。但這種攻擊要求數艘潛艇配合才能取得成功,而在戰爭開始時,德國潛艇部隊還太小。10月18日,第一次用“狼群”戰術攻擊了一支護航運輸隊,結果隻有3艘潛艇參加了戰鬥。這3艘潛艇在敵人護航運輸隊到達之前各擊沉一艘商船,然後被空中掩護所中斷。11月1日進行了第二次“狼群”攻擊,也未取得明確結果。此後,鄧尼茨將集群攻擊的想法暫時擱置起來,待以後有更多潛艇可供使用時,再重新實施。

1939年11月13日,英國岸防航空兵司令部發出指令,指出以後對德國潛艇作戰與支援英國艦隊的偵察同等重要。這時采取的方針是當商船位於岸防航空兵各機場的作戰距離以內時,對每個護航運輸隊晝間隻派一架飛機支援。但是,飛機數量還是太少,不能滿足全部要求。為了彌補飛機的不足,空軍上將鮑希爾重新采用“稻草人”巡邏戰術,這曾是1918年反潛戰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次是用沒有武器裝備的“虎蛾”式訓練機和“蜂蛾”式遊覽機,由已退出預備役的軍官駕駛。執行“稻草人”作戰的海岸巡邏飛行小隊於1939年12月開始活動,每個小隊約有9架飛機,由靠近海岸的各機場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