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樣,“稻草人”沒有擊沉德國潛艇,但再一次加劇了對德國潛艇的空中騷擾程度,它肯定有助於拯救一批本來也許會被擊沉的商船。這種巡邏一直持續到1940年春末,由於德國改變戰略才不再使用。
在戰爭頭四個月,即到1939年年底止,岸防航空兵的飛行人員共發現德國潛艇57次,攻擊40次,擊傷8艘,沒有一艘德國潛艇被飛機單獨擊沉或在飛機協助下擊沉。然而海岸巡邏活動逐月在加強,像1916年夏季出現過的情況一樣,“擊沉戰果”不久就會到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擊沉潛艇是在1940年1月30日,為此一架飛機受到了表彰。U-55潛艇(艇長海德爾)對繞法國西北角航行的一支護航運輸隊進行了攻擊,擊沉2艘商船,爾後遭到水麵護航兵力的反擊,潛艇幾次企圖逃跑,但每次都被第228航空中隊的一架“桑德蘭”式飛機發現,而未能得逞。護航軍艦因此能夠持續追擊,直到U-55潛艇耗完了全部電能,最後艇長海德爾命令艇員棄艇逃生。
兩個月之後,一架飛機單獨擊沉了一艘德國潛艇。但是首創“擊沉”戰果榮譽的飛機不屬於岸防航空兵,而屬於皇家空軍轟炸航空兵,使用的武器也不是專門設計得不太成功的反潛炸彈,而是普通的250磅重的通用炸彈。
3月11日,邁爾斯·德拉普空軍少校駕駛第82中隊一架“布來漢姆”式轟炸機,去參加對赫耳果蘭灣進行的武裝偵察,飛機在6000英尺上空鑽出雲層時,德拉普發現在右側約10英裏處的水麵上有一艘德國潛艇。他駕駛“布來漢姆”重又鑽入雲層向潛艇所在方向飛行,到距離很近時再次鑽出雲層,這時他發現獵物正位於前方的水麵。這位英國駕駛員操縱飛機下滑進行俯衝攻擊。飛機帶的炸彈全是瞬發引信,按當時的作戰規定,投彈高度不得低於1000英尺。然而,在這緊張的時刻,渴望擊沉潛艇的德拉普已經駕駛“布來漢姆”飛到大大低於這個安全高度以下。當他覺得有把握命中的時候,便進行了連續投彈,隨即又操縱飛機爬高,脫離開爆炸氣浪。在他爬高脫離的過程中,他滿意地得知他們的冒險未成徒勞,後炮手理查茲說他至少看到一個,也可能是兩個炸彈直接命中潛艇。德拉普又駕駛飛機返回去察看,這時他和他的機組都看到潛艇正在下沉,肯定是被擊沉了。事實確實如此,這艘潛艇是U-31(由哈貝科斯特任艇長),剛進行了改裝正在海上試航。艇上人員大部分是船廠工人,艇沉沒後沒有一人得救。沉沒地點水深隻有50英尺,不久該艇被德國海軍打撈隊打撈上來,經修理後又重新服役,到1940年11月才被英國軍艦“羚羊”號再次擊沉。
正好過了一個月,即4月13日,在有名的納爾維克峽灣作戰中,由“瓦斯派特”號戰列艦起飛的“劍魚”式水上飛機發現了正在停泊的U-64潛艇,用2個100磅的反潛炸彈將該潛艇擊沉。
德國反潛飛機的戰鬥力要比英國弱,數量也少得多。但他們竟“俘虜”了兩艘受傷的英國潛艇。一艘是英國布雷潛艇“海豹”號,它於5月4日因觸德國水雷而受重創,柴油機隻剩一台可用,齒輪組倒伡時受卡,舵嚴重偏往右舷。艇長朗斯代爾海軍少校在這種情況下想把艇開往瑞典。但是第二天早上,又被一架德國“阿拉道”式飛機發現了,並遭到掃射,數名艇員受傷,飛機還引來了軍艦。由於潛艇已不能安全下潛,朗斯代爾於絕望之中決定投降。
兩個月之後,於7月5日,英潛艇“鯊魚”號在挪威海岸附近單獨攻擊了一支德軍護航運輸隊。之後,潛艇遭到反攻擊,由於強烈的震動,所有發動機都被損壞,到最後浮上水麵時,已隻剩一隻僅能飄浮的艇殼。第二天一早,一架“阿拉道”式水上飛機發現了它,又進行了一係列破壞性攻擊,艇長巴克利宣布投降。不久,兩艘德國軍艦也趕來參加捕獲,帶走了全部艇員。當最後一名英國水兵離艇時,他打開了全部水櫃的注水閥。當時德國人沒有發現這件事,到他們明顯感到“鯊魚”號正在下沉時,采取任何措施卻已經太晚了,隻好眼巴巴地看著到手的戰利品沉入海底。
經過戰爭頭兩個月的努力,德國潛艇部隊決定安下心來打一場持久的海上消耗戰。從1939年11月到1940年5月底為止的七個月內,潛艇共擊沉商船560,000噸,平均每月80,000噸左右。對同盟國來說,這些損失是不愉快的,但也隻是不愉快而已。德國潛艇部隊還太小,到1940年5月大約隻有30艘潛艇能投入作戰,還不能造成什麼嚴重後果。由於這些原因,同盟國忽視了潛艇的巨大潛在威脅,許多更現實的威脅要求他們重視。1940年春,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先生在下院充滿信心地堅持說,六個月海上戰爭的經驗證明,沒有任何理由值得沮喪和驚慌。
1940年6月,戰局發生了不利於英方的決定性轉折。希特勒在西方成功地進行閃電戰之後,被擊潰的英國軍隊不得不從敦刻爾克撤退。6月11日,意大利宣布參戰與德國結盟,25日法國投降。這時英國不得不準備對付真正的入侵威脅,必須采取一切措施,擊退德國陸、海、空三軍對本島的進攻,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整個生產和訓練計劃都圍繞著這一目的而轉動,反潛措施降到更加次要的地位。當時在有限的人力和裝備資源的分配方麵,一些重大的決策都是為了適應以後兩年戰爭的需要而作出的。
在法國投降的那天,有一列很長的護航貨船隊由德國海軍基地威廉港出航。貨船上載著魚雷、魚雷備件、空氣壓縮機和其他設備,是為了保證潛艇由新占領的法國西海岸各基地出發去大西洋作戰的。鄧尼茨非常了解落入他手中的這些新基地的價值:德國潛艇不再需要繞道就可以去遙遠的英國水域搜索護航運輸隊了。德國海軍沒有浪費一點時間,7月6日洛裏昂的司令官就宣布,這個基地已作好供潛艇使用的準備。第二天,倫普海軍上尉便駕駛著U-30潛艇進港裝載魚雷。幾乎一夜之間,一直處於英國近程空中巡邏掩護之下的北海地區,經過這場戰鬥,它在保交中的重要地位便大為降低。
後來,德國潛艇人員把占領法國以後的那幾個月稱之為“快樂的時光”,許多優秀的潛艇艇長正是在那時出名的。從1940年6月初到12月底止,德國潛艇共擊沉343艘商船,總噸位超過1,700,000噸,平均每月約240,000噸。英方損失之大,可從一艘6,000噸貨船的典型軍用載重量推算出來,其載重量為:21輛坦克,8門6英寸榴彈炮,44門中型火炮,20門反坦克炮,12輛裝甲車,25輛履帶式步兵運輸車,2550噸彈藥,300噸步槍及部件,200噸坦克部件和1000噸一般物資。上述損失迫使英國護航運輸隊放棄了愛爾蘭以南的航線,不得不繞道北方走更遠的航線。而德國人卻隻用了很少的潛艇兵力:1940年8月底隻有27艘潛艇參加作戰,比戰爭初期的46艘潛艇要少得多。由於潛艇攻擊護航運輸隊所需的往返時間大為減少,在作戰地域停留的時間就可以大大延長。這時鄧尼茨認為重新使用“狼群戰術”的時機已經成熟;潛艇艇員們現在也比過去打得更好,例如10月下半月在大西洋的兩支東行的護航運輸隊中就有38艘艦船被潛艇葬身海底。德國潛艇夜間在水麵狀態進行的魚雷攻擊,成功率達到四分之三,當時護航艦艇由於缺少雷達,對潛艇采用的戰術很難對付,聲納對水麵的潛艇沒有效用。
1940年夏天,英國反潛飛機對大西洋上的德國潛艇隻打了有限的幾次勝仗。7月1日,一架“桑德蘭”式飛機協助水麵艦艇擊沉U-26潛艇,8月另一架同類型飛機重傷U-51潛艇。
在地中海戰場,英國飛機挫敗意大利潛艇的進攻取得一些戰果。它們偶然地兩次粉碎了敵人攻擊停泊在亞曆山大港的軍艦的企圖。意大利海軍在戰前極為保密的情況下,製造了一種攻擊敵人泊地的由兩人操縱的“人操魚雷”,代號為SLC,即意大利文遠程魚雷一詞的縮寫。這種魚雷裝在潛艇上甲板的專門容器內,由潛艇帶到距目標10英裏處。潛艇在港外等候,人員操縱SLC進入港內,在敵艦船底部縛上炸藥包,然後再返回潛艇。
意大利海軍計劃於1940年8月25日夜間用這種SLG人操魚雷進行第一次攻擊,攻擊目標是在亞曆山大港錨泊的英國艦隊。為進行這次襲擊,意大利海軍以利比亞托卜魯克附近隱蔽的奔巴灣作為前進基地。21日晨,布魯內蒂海軍少尉操縱改裝的裝載SLC的“伊裏德”號潛艇,在“加爾加諾山”號倉庫船和“卡利普索”號魚雷艇的伴同下駛入奔巴灣。三艘船靠在一起,次日清晨,“伊裏德”號裝載好四條SLC。正當它們在那裏錨泊時,卻被英國的偵察飛機發現了。
在正午前不久,艦隊航空兵第813中隊的三架“劍魚”式飛機由馬阿頓·巴古什機場起飛去攻擊奔巴灣的意大利艦船。每架飛機攜帶一條18英寸魚雷。這支攻擊兵力由陸戰隊上尉奧利弗·帕奇率領由海上進入,完全出敵意外。“伊裏德”號潛艇首先被發現,當時它正駛向深水區,準備試驗裝載LSC的容器。帕奇直對潛艇飛去,約在300碼距離處投放了魚雷。魚雷航行5秒鍾後,命中“伊裏德”號指揮室的前部,潛艇被炸了一個大洞,幾乎折成兩段,迅速沉沒,水麵上留下14名艇員飄浮著。在潛艇下沉時,有些人被封閉在艇尾的魚雷容器中,經過20多個小時的營救(營救者包括留在岸上的SLC人員),才把5個人救出水麵。
就在這時,另外兩架“劍魚”式飛機從相反方向進入,攻擊了另外兩艘拋錨的意大利軍艦,一條魚雷命中“加爾加諾山”號,將其擊沉;另一艘“卡利普索”號沒有被擊沉。
當“加爾加諾山”號被魚雷擊中爆炸時,一片濃煙和水霧籠罩著“加爾加諾山”號和“卡利普索”號。“劍魚”式飛機的飛行員們返航後聲稱,他們擊沉了“伊裏德”號潛艇,還擊沉兩艘軍艦和靠著軍艦拋錨的另一艘潛艇。按照這種說法,“劍魚”式飛機似乎用3條魚雷擊沉4艘軍艦。於是戰時的英國報刊對奔巴灣的作戰大肆渲染。以後幾次統計還引用了這個錯誤的數字。
第二次使用SLC魚雷攻擊亞曆山大港錨泊地是在1940年9月初,這次攻擊同樣以失敗告終。英國軍艦和飛機這次是在公海上發現了攜帶SLC的“岡達爾”號潛艇,當時該艇距其發射點還有100英尺,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追捕,軍艦和飛機聯合將潛艇擊沉。此外,英國的飛機還擊沉2艘普通的意大利潛艇,並協助水麵艦艇擊沉1艘潛艇。
再來看看大西洋戰場。1940年秋季在這裏發生的一次空中攻擊值得提一下,因為這次攻擊表明,英國的反潛炸彈甚至直接擊中目標並正常爆炸之後,並不一定取得致命的效果。10月25日,第233中隊的3架“赫德遜”式飛機在挪威海岸附近進行武裝偵察時,偶然發現水麵有一艘德國潛艇。轟炸機在潛艇尾後方向成縱隊飛行,由太陽方向向目標俯衝。最先進入攻擊的英茲利空軍少尉連續投擲10枚100磅炸彈,對潛艇進行了夾叉轟炸。接著第二架“赫德遜”進入,這時潛艇已部分地被滾滾濃煙淹沒。第三架飛機的沃爾什空軍少尉在濃煙中看到潛艇艇尾浮起,接著明顯地向左傾斜而沉沒。這艘潛艇是U-46,它被一個100磅的炸彈直接命中艇尾,炸彈瞬即爆炸,在潛艇外殼上造成一個10英尺長的破損洞。破損正好靠著耐壓艇殼的後部,但耐壓艇殼沒有破裂,艇長恩德拉斯海軍上尉後來操縱潛艇返港修理。
1940年這一年中,飛機對潛艇隻起到了小小的騷擾作用而已,數以萬計的巡邏飛行小時獲得的戰果微乎其微。顯然,要得到更大的勝利,就需要改進武器和發明新的探測儀器。在這一年的年底,英國已有幾種儀器處於研製之中。
鮑希爾空軍上將沒過多久,就發覺部隊所用的反潛炸彈性能很差,他強烈要求製造一種更有效的武器。然而一種嶄新的武器從開始研製,到完善和成批生產至少需要兩年以上,能不能找到一種現成的稍加改進就能使用的武器呢?在英國唯一能夠找到的一種另外的反潛武器就是450磅的圓柱形反潛炸彈,這種炸彈從1918年使用以來,幾乎沒有絲毫改變。1939年冬季對這種深水炸彈進行了空投試驗,發現隻要飛機飛得不太快和不太高,炸彈的爆炸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到1940年春末,經過試驗製造出一種供反潛飛機臨時使用的武器,VII型深水炸彈。這種炸彈彈頭部有圓形整流罩,尾部有尾翼,彈體在空中飛行時尾翼起穩定作用。
這種改進的深水炸彈與老式的500磅重的反潛炸彈相比,有三個主要優點。一、采用簡單的水壓引信,在深水炸彈進入預定深度後起爆,這比反潛炸彈上安裝的複雜引信可靠得多。二、這種薄殼深水炸彈約有四分之三的重量為高爆炸藥,而老式反潛炸彈炸藥的重量隻占二分之一,從重量的比較來看,改進的深水炸彈爆炸威力更大一些。三、深水炸彈隻有到達預定深度後,水壓引信才會引爆起爆藥,因此爆炸不會給飛機造成任何危險,而老式反潛炸彈則可能發生由水麵彈跳到空中才爆炸的缺點。這種改進的深水炸彈在空投使用上存在兩大缺點:一是直接命中潛艇時,炸彈很容易被撞壞,隻要沒有撞壞而能順著潛艇艇殼下沉到潛艇下方爆炸,就算是最好的情況了。二是空投高度不能大於100英尺,或飛行速度不能大於115英裏/小時,否則炸彈很可能碰撞水麵而毀壞。權衡利弊,優點仍然大於缺點,因此岸防航空兵於1940年8月由海軍部領來700個這種反潛炸彈,經改製後裝備在較大型的反潛飛機上。又經過一段時間,開始生產250磅的VIII型深水炸彈,以代替小型飛機所裝備的100磅和250磅反潛炸彈。
1940年末,岸防航空兵各飛行中隊開始有了合適的反潛武器,測定潛艇位置的器材也有了,那就是鮑恩的機載雷達和隨後研製的各種雷達。但是,雷達尚處於原始階段,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此外,雷達的作用已愈見明顯,岸防航空兵不得不為爭取到數量有限的雷達而奮鬥。
在戰爭爆發之後不久,鮑恩博士的試驗型機載雷達沒有經過多少改動,就由岸防航空兵投入了生產,爭取時間非常重要。派伊無線電有限公司按照一種用商業電視機作基礎的設計,生產出第一批200部機載雷達接收機,E·K·科爾有限公司生產發射機。整個這套儀器代號為ASVI型(ASV是“空中對水麵艦船”一詞的縮寫),用以和當時正在研製的另一種機載雷達(夜間戰鬥機使用的AI機載截擊雷達)相區別。
到1939年11月,第一批ASV雷達開始試驗。這批雷達中有一部於12月進行試驗,以檢驗能否有效地測定潛艇艦位。試驗中也發生過意外事件。這架載著雷達的“赫德遜”式飛機和英國潛艇事先擬定了一套用飛機的識別燈光和照明彈進行識別的信號。飛機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出現了,潛艇便發出自己的識別信號,然而它費力招來的卻是一陣炸彈攻擊,原來這是一架德國飛機。潛艇下潛了,到它再浮上水麵時,那架“赫德遜”已飛過這裏去別處尋找了。後來又飛來一架飛機,艇員們又一次發出信號,這次遭到英國戰鬥機用機槍進行的掃射,潛艇不得不再一次下潛。直到很晚,這艘極為警惕和謹慎的潛艇艇長才和“赫德遜”式飛機聯係上,開始試驗。當“赫德遜”在3000英尺高度飛行時,雷達發現潛艇的最大距離為5.5英裏。而在同一高度上,當目標距離小於4.5英裏時,目標信號卻在海麵的大量回聲信號(所謂“海麵雜亂回波”)中消失。如果飛機在200英尺高度飛行,則海麵雜亂回波的作用大為降低,這時雷達測位的最大距離為3.5英裏,最小觀察距離可達到0.5英裏。試驗結果並不十分令人鼓舞,在通常的晝間條件下,空中目視嘹望的距離比這還遠一些。然而試驗是有意義的,它表明這種雷達尚需要大力改進,才能在反潛戰爭中發揮作用。
到1940年1月中旬,岸防航空兵已有12架“赫德遜”式飛機裝備了ASV:第220、224和233中隊各4架。這樣,鮑恩的機載雷達僅僅經過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就由研究所交付使用。可以想象得到,隨後必然會出現一些嚴重問題。雷達還很不可靠,而且測試器材、備件和說明書不是沒有就是奇缺。還必須看到,這些缺陷要在戰爭物資普遍短缺的情況下加以克服。一個負責生產ASV的公司在給空軍部的信中抱怨說:
當我們通知下屬各公司此事極為迫切時,他們覺得可笑,他們說:“是的,我們的事全都是重要的……”
雖然ASVI型雷達對測定潛艇位置幾乎沒有什麼作用,然而它卻能幫助飛機與所掩護的護航運輸隊會合(對大型商船的探測距離超過12英裏)。而且飛行員們還發現,這種雷達能作為一般的導航儀器使用,因為發現海岸線的距離可以達到20英裏以上。
當ASVI型雷達投入使用後,鮑恩和他的小組到了斯沃尼奇的官辦無線電通信研究所,並立即開始研製改進的ASVII型雷達。由於I型機使用的214兆赫頻率總是幹擾其他無線電通信器材的使用,因此他們決定將頻率降低到176兆赫。采用功率更大的發射機和更靈敏的接收機提高了探測潛艇的距離。但最主要的是,新的ASVII型雷達一開始就是為成批生產設計的,因此遠比I型更健全更可靠一些。1940年春派伊無線電有限公司和E·K·科爾有限公司接到製造4000部ASVII型雷達的定貨,第一批II型機定於當年8月交貨。
1940年春天,鮑恩小組製成一部機載雷達,作為夜間戰鬥和反潛的必備器材。但在這個時期,英國城市防空使用的器材處於最優先發展的地位。5月2日,以丘吉爾為首的夜間截擊委員會決定:
迫切需要給100架“布萊漢姆”式飛機安裝的空中截擊雷達(AI),應安排在ASV之前優先生產。……
此後,科爾有限公司接到指示,停止其他一切生產,盡快趕製70台AI空中截擊雷達,並從140台已造好的ASVI型發射機中改裝80台與AI截擊雷達配套使用。與此同時,德國對各無線電工廠和附件工廠的轟炸破壞也給ASV計劃以打擊,到1940年10月中旬,原訂貸的4000台ASVII型雷達中僅交貨45台。
為了與ASVII型雷達相配套,無線電通信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又設計了一種新式天線係統,以進一步提高作用距離。這是一個安裝在飛機機身上的單獨的旁視天線陣,雷達輻射波向飛機航線兩側成90°角向左、右發射。海上偵察時,由於要求搜索盡可能寬的航行水域,這種新的天線係統有很大優越性。當雷達功率和接收靈敏度為一定值時,要提高其作用距離,就需要將輻射波集中成一個較狹窄的波束,而這反過來又要求加大天線陣。這種天線可在戰鬥飛機上使用,將這種天線陣側向對著氣流,安裝在產生最小阻力的位置上,就不致嚴重影響飛機的性能。旁視天線根據飛機類型不同,又有各種不同的結構。典型的結構是在飛機機身後部的兩邊各安裝8個發射器,以飛機外殼作為反射器;此外,在機身上方通常還有8個反射器,用四根高4英尺的柱子支撐。飛行員在執行一般搜索任務時可以用旁視天線,發現可疑目標後,即向目標轉向90°,用標準的前視天線來完成跟蹤。
1940年夏天,R·漢伯裏·布朗(鮑恩最早的合作者之一)用“威特雷”式轟炸機上安裝的旁視天線進行了一係列飛行試驗(“威特雷”式飛機使用專門改裝的ASVI型雷達),顯然在性能上有了明顯改進:當飛機在2000英尺高度飛行時,發現兩側潛艇的距離為20英裏,發現前方潛艇的距離為12英裏。海麵雜亂回波在距離小於5英裏時能淹沒回波。當“威特雷”式飛機在1000英尺高度飛行時,上述距離分別為10英裏、7英裏和3英裏。
ASVII型雷達與旁視天線聯用,發展前途是很大的。1940年底以前在雷達技術方麵令人鼓舞的新發展,使過去的一切相形見絀。ASVI型和ASVII型雷達使用的頻率一直限製在200兆赫左右,因為在1939年時電子管還不能以高頻率發射出足夠的功率。如果雷達頻率能夠提高,就會帶來許多優點:頻率越高,將輻射波聚焦為狹窄波束所需的天線係統越小。當頻率相當高時,天線係統可小到用機械旋轉360°,向四周發射波束,進行全方位搜索。
1940年2月發生了重大的突破,J·T·蘭德爾教授和H·布特博土在牛津大學的納菲爾德研究室製成了高能“磁控管”振蕩器。這種奇特的新儀器能夠以3000兆赫的空前高頻振蕩輸出500瓦功率。到1940年夏季,在無線電通信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們也製成了一種厘米波雷達試驗用的“麵板”模型(開始時雷達樣機的電路敷設在一塊塊木板上,人們詼諧地稱它為“麵板”),不久它就在6英裏距離上發現一架飛機,在4英裏距離處發現潛艇指揮室。在此後幾個月,隨著磁控管功率的提高,雷達的作用距離也得到穩步提高。
1940年8月,當英國保衛戰達到高潮時,亨利·梯澤德爵士帶領一個技術代表團去美國,謀求改進兩國之間的科學技術合作。當時英國嚴重依賴美國供應武器,英國顯然對盡可能多地交換情報資料感興趣。鮑恩當時在飛機製造部工作,是英國代表團的成員之一,他隨身帶了三個磁控管樣品。這一新發明在美國引起極大轟動。美國海軍也一直在試驗厘米波雷達發射機,但一直僅能輸出10瓦功率。英國的發明使他們的功率一下子提高到1000倍。正象美國一位曆史學家所指出的,磁控管是“……輸入我國的最有價值的物品”。之後,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增設了一個輻射研究室開始研究磁控管,該研究室後來成為研製厘米波雷達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再看看英國方麵。在1940年最後幾個月中,無線電通信研究室的科學家們在海岸附近設置了一部改進的厘米波雷達,用它觀察7英裏外在水麵運動的潛艇。1941年3月,一部新式雷達的樣機第一次被帶到空中進行試用。岸防航空兵的雷達專家們貪婪地看著這部新機器,然而他們暫時也隻能如此而已。因為德軍對英國的夜間襲擊仍然在進行,英國防空戰鬥機部隊急需一種厘米波雷達裝備它的夜間戰鬥機,為了首先滿足這一需要,研製ASV厘米波雷達的步子便放慢了。
在1940年末使用和設計的最新式機載雷達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雷達的最小觀察距離總是稍大於夜間目視觀察潛艇的最大距離。因此當潛艇夜間位於水麵狀態時,幾乎總能避開空中攻擊。理由很簡單:當雷達發射一束短促的大功率脈衝時,異常靈敏的接收機必須關機,否則便會被燒壞。這樣一來,接收機就無法接收到由近處目標反射的回波,使雷達對附近大約四分之三英裏處的目標有一個“盲區”。如果海麵有暴風巨浪,則海浪(海麵雜亂回波)的反射回波可在更大的距離上掩護目標。盲區和海麵雜亂回波的問題在現代雷達中依然存在。
英國科學家在戰前曾試驗用降落傘懸吊或由飛機拖帶探照燈,向飛機提供夜間攻擊艦船的光源,但這兩種辦法,對一艘得到警報後在半分鍾之內就會消失的潛艇來說,成功的希望都不大。
1940年9月,鮑希爾空軍上將向所屬部隊發布通知,要求全體軍人為打敗潛艇而“獻計獻策”,他說:“也許誰會想出一個新辦法,能解決夜間消滅潛艇這個最大的難題。”
漢弗萊·戴維德·利空軍少校當時是岸防航空兵司令部的一名行政軍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當過飛行員,曾在地中海上空多次進行過反潛巡邏。一天,西德尼·勒格少校到利少校的辦公室商談某個行政問題。利的一位同事把話題扯到勒格少校在司令部執行的“特別任務”上來,問這是什麼意思?勒格回答:“這是指ASV”,接著他描述了這部裝置的工作情況。利聽得入了迷。他根據自己二十多年前的經驗,知道潛艇在巡邏頻繁的海區活動時通常在夜間浮上水麵和充電,他問勒格:用ASV雷達能不能在夜間發現潛艇?“能”。那末在最黑暗的夜間也能對潛艇攻擊嗎?“噢!不能”。接著勒格向他解釋,為什麼當飛機接近到1英裏以內時,潛艇便從雷達熒光屏上消失了;為什麼夜間攻擊潛艇幾乎不可能成功,除非在晴朗的月夜還加上走運的時候可能例外。在這裏必須強調一下,利當時的職務純粹是一個行政人員,他不應當知道這種高度保密的ASV雷達,更不應當知道它的缺點。勒格談論這個問題構成了泄密。然而後來,勒格的泄密卻成為對國家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