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球

門球是足球加象棋式的一項小型球類運動,內含大量的靜式思維活動,近幾年來在我國十分普及,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歡迎。

打門球的好處很多,從中醫養生角度看,通過打門球首先活動了全身關節,促進了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調理了氣血,疏通了經絡,能起到對五髒六腑各器官功能的恢複作用。特別是對消化係統最有好處,可增加腸、胃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常打門球對患頸椎病、肩、腰、腿足關節痛、神經衰弱、消化不良以及各髒腑的慢性疾病均有較好的輔助療效。

相傳,我國遠在唐宋和金元時代,已有類似現代門球稱之為“垂丸”的記載。現代門球運動起源於法國。公元13世紀,法國牧民們在放牧時,常愛在草地豎起兩根小木棒做球門,用牧羊杖擊打木球門。

17世紀後,這種遊戲先後傳入英、美、意大利等國,名為槌球。由於門球運動文明而有情趣,有益於身心健康,所以普及很快。近幾年來,它已迅速傳播到英國、加拿大、美國、巴西、韓國、新加坡和我國等許多國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開展。

門球,運動量不大,占用場地小,規則簡單,器材簡陋,技術動作容易掌握,富有趣味性。在長15×20米的平整沙土地或草坪上就可進行活動。

打門球用的球是用硬木或合成樹脂製成,直徑7.5厘米,重250克。比賽時,兩隊各有5名隊員上場。隊員用“T”形擊球棒把與自己同號碼的球先後擊進三個高19厘米、寬22厘米的球門,擊中終點柱者得分。

比賽中,可用“閃擊”的打法作戰術對抗,即用自己的球去碰別人的球,以破壞對方隊的進攻,或把本方球碰向有利的位置,為本隊同伴創造進攻的條件。全場比賽為30分鍾,最後以各方得分總和的多少決定勝負。

初學打門球者可在住宅附近選擇一塊平整的土地或草坪,用直徑1厘米的金屬製成球門(門框寬22厘米,離地高19厘米),插入地下,即可進行“進門”、“擊球”等基本技術的練習。

打門球除了了解上述常識外,還需掌握以下幾項基本技術:

打門球的體形和姿勢要正確。一般說持槌姿勢有半弓步持槌式,半馬步持槌式,橫蹲式持槌式等。

練習者隨意選擇使用,一般以感覺習慣、舒適、自然為宜。練時心情要坦然,避免緊張、急躁情緒,如能運用得當,即可收到最佳效果。

要掌握正確的擊球方法。擊球時,把球槌放在球後2~4厘米處,(球槌和球必須接觸地麵)槌柄立直,以目標前半米和槌尾後半米為限,來回視瞄兩次,使槌頭,球、球門三點成為一線。然後,拉開槌頭(槌頭離球20~30厘米)左右手腕發力擊球。揮槌時,注意槌頭不可左右或前後晃動,槌頭擺動得越直,球就擊得越準。

鍛煉者要練好進門球,撞擊球和閃擊球的基本打法。

進門球的練習:自球距離球門2米左右,先練正麵直線進門,然後練從不同角度的進門。

撞擊球的練習:自球距離他球1~2米,反複進行撞擊,撞擊力求正、實。

內擊球的練習:先拾起他球,然後用單腳踩住自球,腳內側露出1/3,再將他球緊貼自球踩在腳外側,用手指示方向後,利用球槌打擊自球的衝擊力將他球擊出。

此外,還要練好偏擊球和位球的基本功,唯有練好上述基本技巧,打球時才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