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在漫長的生活曆程中,不論是撫養、教育還是扶助、贍養,隨著年齡的變換,搞好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是維護和增進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並使這個家庭幸福美滿,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
很多家長對未成年的子女憂心忡忡,甚至遇到一些難解之事變得束手無策,主要原因是作父母的缺乏對子女的了解,缺乏科學的家教方法,如:
①過分的溺愛和遷就。作父母的對孩子放鬆正確的行為要求,自覺不自覺的使孩子養成了“自我中心”的行為,助長了他們自私、任性、逞強、缺乏自製能力。
②過分的保護和幹涉。有些父母不完全了解孩子們的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不了解他們希望自己能更多的探索世界的特征,限製孩子們的活動,使他們變得膽小、懦弱、害怕困難,缺乏自主性、積極性和意誌力。
③過度的包辦與照顧。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愛表現在不肯放手讓孩子鍛煉,包攬了生活、學習、勞動的一切事情,使孩子們遇到困難,顯得無能,養成了依賴的惰性。
④過高的期望與要求。有些父母違背孩子的幼小心靈,按照自己的期望,提出過高的智育要求,造成孩子負擔過重,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直接損害了兒女個性的健康發展。
天下父母,誰不喜愛自己的子女?特別是母愛尤濃。值得憂慮的是愛而不教,影響子女的健康成長,為了子女的身心健康,父母應該慈愛而不溺愛,嚴教而不酷教。隻有慈中有嚴,寓教於愛,愛的適度,嚴的有格,才能培養起子女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孩子才能對父母愛戴而又敬畏,這樣父母的愛與兒女的敬,融洽協調,關係自然特別親密。
要善於和孩子交朋友,交知心朋友,能讓孩子無拘無束地和父母談心,共同處理家中事,不要怕有爭議,要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力爭達到統一。做到有事大家幹,有困難大家解決,做到共同分享家庭中的憂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