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身體健康應包含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麵:身體沒有病隻是一個方麵,例如:一位老年人,身體檢查沒有任何疾患,但精神呆木,反應遲緩,這就不能說這位老年人是個完全健康的人。隻有身體和精神都好,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雖然說保健內容包括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麵,但精神健康是很重要的。

心理保健在今天已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伴隨科學的發展,使它不論在理論上,或是防病技術上,都達到新的水平,遠遠超過曆史上任何時期。

從古至今,保健在概念上始終是一致的。在中國,幾千年以前人們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不過那時候不叫保健,叫“養生”。養生學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以後又有發展。養生一詞,廣義地說是護養、保養生命,以達到長壽的意思。

古代養生學,把身體稱為“形”。形,包括身體的髒腑、皮肉、筋骨、脈絡及布滿其間的精血。把人的精神稱之為“神”。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維活動。中國第一部醫學名著《黃帝內經》說:“形神兼養,首重養神”。又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把“神”(人的精神因素)看成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這樣說並不為過,也是我們較為提倡的。

人的心理健康是保健中的重要方麵,我們需要關心一下心理素質的培養。人到中老年,就進入了一個“非常時期”,從積極方麵講,中年是立身創業的時期,工作、理想、生活、喜好,都能達到生命的燦爛高峰,是人生的輝煌時期。

同時,人到中年也進入了“多事之秋”,這時工作壓力,家庭負擔,社會責任越來越重。中年婦女又遇到令人心煩的“更年期”,這時不僅需要有較強的體力,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來承受繁重而複雜的外衝擊的考驗。

人到老年,雖然已進入相對平靜時期,但是,為了推遲衰老的腳步,使生命保持更長一些,不僅需要合理的營養和適當的活動,同時更需要極好的心理素質。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延年益壽的一個關鍵,不健康的心理,可催早衰,這是被許多事實所證明了的。

老年人心理特征變化是什麼呢?這就是智力變化、性格變化、情緒變化、意誌變化、行為變化以及退休等帶來的孤獨感、憂鬱症與麵對衰老、死亡的心理等。

老年人智力變化的特點是反應慢、接受信息慢,60~70歲上下的老年人的智力則沒有明顯下降的現象。性格變化上會因環境改變而改變,如不能很好適應環境的變化,就會導致焦慮、喋喋不休,情緒波動劇烈以至得過且過等性格的產生。

老年人的意誌變化雖不明顯,但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常出現力不從心之感。由於老年人軀體的各係統都出現老化,視、聽、嗅、觸等感官靈敏度下降,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抑製功能減退,神經細胞的恢複延長、激素分泌不足,消化道屏障作用減退,骨質疏鬆,心髒負荷能力下降,肺通氣量及肺活量減少等,這些也都會導致心理機能的改變。

此外,家庭對老年人的態度,往往也是直接影響老年人生理衛生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晚輩對老年人的不尊重、嫌棄、不耐煩、不和睦,容易使老年人產生自卑、自慚、自負的心理,從而導致心身的疾病。

親朋的相繼逝世,往往也會帶給一些老年人的自悲、自憐心理,有的還產生大有末日來臨之歎。除上述因素外,還有諸如婚姻、子女、經濟、健康以及個人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等,也都會影響心理健康。

怎樣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保持心理的健康呢?

①應該正視現實,使自己的期望價值低於或相等於現實價值,不致因願望同現實不符而發生心理衝突。常使自己處於“知足常樂”的心境之中,不致使自己因某些願望無法實現而煩惱苦悶。

②積極克服不良的個性,諸如偏激、固執、暴躁、憂鬱、多疑、焦慮、過敏、孤癖、不合群、猶豫不決等等。這些不良個性會直接影響人們情緒與心境,引起惡性刺激。雖然克服起來不大容易,但要時刻意識到並注意克製,經常提醒自己努力改變它。

③保持樂觀穩定情緒。遇事要站得高、看得遠、想得開,不焦躁,不煩惱,學會自我調節情緒。認識到人生的意義是奉獻,而不是獲取。

擺正個人在集體中的位置,從集體事業的發展中感到無限樂趣,以積極態度克服各種困難,即使疾病纏身,也應與疾病作頑強的鬥爭,而不被疾病所壓倒。

④培養新的興趣,充裕豐富自己的生活,諸如集郵、釣魚、書法、繪畫、種花、養魚、養鳥、看戲、聽音樂、做操、練拳、下棋、看書報,等等,都是調節自己情緒,自找樂趣的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這是促進身心健康、使其延年益壽的好辦法,可以選擇適宜自己的形式,使生活內容過得充實、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