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將成為企業成敗的關鍵(2 / 3)

(4)商業企業

提到信息時代的商業,一下子躍入腦海的就是八個字“網絡營銷,電子商務”。有關商業信息化的表現當然不會隻是這些,但無疑這是最主要和最直觀的表現,商業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在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方麵有著最好的體現:

當我們剛剛開始接受並適應電話購物和電視購物時,一種運用當今最為時髦的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新商業銷售方式——網上銷售已經開始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複雜的商業貿易行為促使產生了為商業貿易提供技術支持的專業性大公司,如IBM公司(在一般人的概念裏,它應該是一家電腦公司,但它的名稱直譯就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這些公司利用新技術又為商業活動拓展了時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網上購物是在一定的技術和社會條件下,全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在人類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網絡使商家看到了現實四維時空之外的機會和縮短時空的辦法,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超越時空的購物新場所。網上購物的發展會改變傳統的商業行為,形成人們新的商業文化。我們處在一個全球的商業網絡之中,即使是最強大的公司也不可能在每一個城鎮都設立商務機構。但在網上沒有地域的分別,無論你是在海島還是在高原,更不用說在繁華的大都市,通過網絡你就可以進行選購。你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自己想要的商品,尋找最低的價格,一個快捷的郵政速遞網會把你選好的產品放在你的家門口。對於我們,網上購物比今天的實際購物要方便得多,尤其對於那些整日忙於工作或飽受陪女友逛商店之苦的男士們,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當然,如果有些人把逛商店購物作為享受生活的一部分,自又另當別論了。而對於商家,每戶商家都希望占領一切可能占領的市場,網絡向銷售者許諾全世界市場的進入權,以最低的費用接近特定的顧客或預先確定的顧客。在網絡上顧客可以買到定做的商品,供貨商通過計算機化組合,一夜之間就可以發貨。例如,買牛仔褲的婦女中,隻有27%的人對是否合身感到滿意,因此,一個名為“顧客服裝技術”的新公司與李維公司合作,將商店、網絡用戶和牛仔褲生產商連接起來,在開始這項服務的李維商店,第一年牛仔褲的銷售就增加了300%。這也就是所謂的生產方式由規模化向個性化的轉變,這樣的方式才能滿足顧客,同時又能使商家不受庫存積壓之苦。美國個人電腦行業中的DELL公司,之所以發展得十分迅猛,正是它從其創始人DELL開始就采用了客戶定製的營銷方式。

網絡是全球範圍的,它可以使用戶得到更為詳細的信息,市場營銷人員可以從他們的用戶那裏得到反饋,他們可以收到、也可以提供如何處理產品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的信息,或者是如何才能最好利用產品的信息。經營成功的關鍵將取決於能否敏感地聽取顧客反映,能否幫助顧客實現其需要,網絡就是這種互動關係最有力的工具。通過網絡,市場參與者可以了解顧客對產品特色的希望和要求,並對這方麵信息加以搜集,如不同的顏色、新的功能等。有一個年輕人,到了SEVENELEVEN商店(即一種早7點開門,晚上11點關門的零售商店),問有沒有一種開蓋的罐裝飲料,他要拿回家去,再自己調配。店裏沒有,一般的店可能隻是沒有就完了,但SEVENELEVEN商店在電腦網絡裏發現了各地年輕人的這種需求,所以就聯係進貨,於是這一家企業的罐裝飲料比瓶裝的賣得還好。

在信息時代,從商家的角度來看,無須花巨資占用寶貴的土地建起一座座商業大廈和一座座商品展示廳,同時也避免了對於商業場所投資的盲目性。

(5)工業企業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工業正在進入信息化製造階段,其生產線自動化進一步發展。一方麵表現出柔性化生產方式,即小批量、多品種,並且同樣高效率。比如,東芝公司能夠按照顧客的要求,以每種型號20台或10台的批量生產便攜式電腦;另一方麵則表現出信息化。工人離開車間,回到家中或辦公室裏,通過信息網絡控製車間,實現車間無人化、物質生產非物質化。斯沃淇(Swatch)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手表品牌,它在瑞士的工廠生產過程中,每天都是沒有工人進行實際操作的自動化生產。30年來,美國的企業生產一直在增加,美國一直保持著第一工業大國的地位,而工人人數卻由占勞動人口的33%減少到了17%。再過10年,將隻有12%,到2020年將隻會占不到2%。現在一些工廠差不多已經不用工人了。信息時代將隻需要人數有限的工程師、高水平技術人員、信息設計人員和受過科學教育的勞動者,他們隻占勞動力人口的不到20%。

(6)農業企業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農業的生產力方麵,緊隨著工業的躍進,大力推動農業工業化的進程,以便同工業化的進程相一致。30年代推行農業機械化,50年代推行農業化學化,80年代農業機械化向全麵推廣使用電腦的方向發展。現在,伴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浪潮,對農業的注意力放在了技術革命上,主要是生物工程和信息技術兩大領域。這裏就簡單介紹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在美國,電腦已成為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一種強有力的新工具。早在1983年,已有6.5萬家農場使用了電腦,近年來發展更快。農場主一般都通過電腦來尋找最優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用電腦來管理財務,通過網絡來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此外,在農機上安裝微處理器可以大大節省燃料,提高工作效率和自動化程度。電腦和電子傳感器的結合,使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生產管理技術起了根本性的變化。美國政府利用航天局獲得的資料向農場提供有關世界市場、氣象和病蟲害防治的信息,以指導農業的生產和貿易。

不隻是美國,許多發達國家都把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在日本,將電子計算機控製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開發出保持植物生長最佳環境的“植物工廠”;德國則借助全球衛星定位係統對農田進行耕種。我國有占總人口80%以上的農村人口,而農業卻是國民經濟係統中的薄弱環節。在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國外的很多對於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方麵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7)信息技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