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信息化現狀及其前景
處於信息化浪潮中的中國企業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我們國家沒有置之度外,而是采取了十分積極的戰略姿態,不失時機地推出一係列重大舉措。比如:國務院於1993年底成立了“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1994年開始實施了“三金工程”、我國的電信體製實行了重大改革、1996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關於“九五”計劃以及到2010年發展目標的《綱要》,首次對信息化建設的一些目標加以規定,等等。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這一時期,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信息市場顯示出巨大潛力,信息化已經給我國社會帶來了初步但又十分明顯的變化,這一切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
時至今日,我國要不要實施加快信息化發展的戰略,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了,盡管前幾年信息化剛剛提到日程上來時,國內圍繞著現階段要不要發展自己的NII及發展什麼樣的NII,曾有過爭論。比如,有人認為,信息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以後出現的,而我國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工業化,因此我們尚不具備實施信息化的條件;還有人認為,信息化所需的大量投資則是我國無力承擔的,況且我們還有其他方麵的建設任務更需要資金的支持,因此沒有必要在信息化方麵去和發達國家攀比,有個信息“中速”國道也就夠了,甚至覺得對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宣傳報道過熱了,等等。現在,由於國家已經確立了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戰略,所以人們的討論現在更多地轉到怎樣更好地推進信息化進程,讓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並與其他方麵的建設協調起來,使國民經濟和整個社會從信息化的過程中獲得實際的利益。但是,這並不等於說,社會各方麵已經對信息化的重要意義取得了共識,相反我們看到,企業的高級主管、甚至政府的一些重要官員。信息化的意識還相當淡薄,更不用說普通公眾。並且,這種觀念上的誤差實際已經變成了影響中國信息化進程的一種障礙。因此,繼續宣傳信息化建設的意義,澄清有關模糊認識,對推動中國的信息化進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怪乎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均把向社會各層麵普及信息化的宣傳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1.推進信息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產技術,基本上是沿循著“簡單手工工具一動力機器一智能係統”的軌跡前進的。以此為基礎或動力,社會形態大體上經曆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演變過程。信息生產力屬於新興的社會生產力,信息社會代表著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自20世紀中葉計算機產生以來,信息技術已推動西方發達國家陸續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雖然我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現階段工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必須等到工業化任務完成後才可以實施信息化戰略,相反,我們不僅可能、而且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抓住當前國際信息化的有利時機,利用發展經濟學所揭示的“後發優勢”,在某些方麵實現跳躍性的發展,盡快分享信息化所帶來的種種益處。我國近20年來經濟的持續增長,進一步證明信息基礎設施和國民經濟增長之間的確存在相互促進的關係,向市場經濟過渡,必然要求社會的信息體係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決策主體比較單一,主要是國家。與之相應,信息流動是縱向的、封閉的,社會的信息總量需求相對較小。市場化改革,意味著決策主體多元化,政府、企業以至個人,都要麵對變化不定的市場進行決策,加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因素,決策者對信息的要求更高,與之相應,信息流動則是多向的、開放的,社會需要的信息總量也大大增加。這一點通過研究改革的不同時期中國電信業務量的變動,以及比較同一時期市場化程度不同的沿海與內地的情況,便可比較直觀地得到證明。因此,如果不加快或超前發展信息基礎結構,則會加大市場運行的難度,減緩市場化改革的步伐。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粗放式經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雖快,但為此投入的成本也比較高。據有關統計,1953~1985年,我國國民收入增長9.6倍,而能源消耗卻增長了14倍。進入20世紀90年代時,我國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總水平與日本相當,但GNP卻隻有日本的1/6;勞動生產率隻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5%。我國已不可能繼續靠能源和原材料的過度消耗來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何況我國人均資源擁有水平並不高,例如人均礦產資源隻排在世界第80位,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經濟增長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和信息三大資源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是造成經濟長期在低技術軌道運行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必須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而全麵推進信息化,正是實現這一轉軌的有力手段。